每年新生人學后,會有家長憂心忡忡地問:我們似乎學前沒怎么學,會不會跟不上?孩子是不是需要外面開小灶?
小學看重的不是孩子在學前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有沒有培養(yǎng)起好的學習習慣。今年“雙減”政策的出臺進一步說明,學生的學習可以零起步,但是習慣不能“零基礎”。
不論對哪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家長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足夠的專注力、規(guī)則意識,并且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的習慣。孩子自然能以最飽滿的狀態(tài)適應小學生活,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專注力?!皩Wⅰ辈粌H關乎時間,更需要在有限時間段中提升效率。不少家長吐槽自己的孩子做事磨蹭拖拉,這說明孩子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孩子“在有限時間里做好一件事”的習慣有很多方法。比如,讓孩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搭好積木、認真看繪本、聽故事等。孩子一旦達到預期目標,家長應給予正向鼓勵評價,激勵孩子進一步提升效率。
不少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會幫他們收拾東西。其實讓他們學會整理保管自己的物品,培養(yǎng)的不僅是自理能力,更是清晰的思維和規(guī)劃,以及對學習的責任感。
老師往往會囑咐學生下課后先做三件事:整理桌面放上下節(jié)課書本、用品,喝水,上廁所。這些看似和學習無關的生活細節(jié),其實是為了避免學生下課時只顧著玩,結果上課時內急。
自理能力的高低,生活習慣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在校的狀態(tài)。家長要從看似“無所謂”的生活細節(jié)開始,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規(guī)則意識。
家長還要學會與孩子有效溝通,讓他們愿意把每天發(fā)生的事主動告訴家長,并且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
要和孩子有效溝通,就得從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入手,比如聊聊“今天的飯菜怎么樣,有沒有你喜歡吃的”“今天有沒有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甚至可以和孩子聊聊“新老師怎么樣?你喜歡嗎?”沒有與學習成績高相關度的聊天,沒有“與別人家孩子”的比較,孩子自然愿意打開心扉。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