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 衛(wèi)大寧 劉斐 韓少鋒
(韓城礦務局總醫(yī)院骨科,陜西 韓城 715400)
骨折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感染,術后早期感染對患者的預后和康復造成嚴重影響[1]??扇苄园准毎只乖?4亞型(sCD14-ST)在細菌感染時其數(shù)值會增高,是最新發(fā)現(xiàn)的用于診斷早期感染發(fā)生、發(fā)展的指標之一[2]。本文主要探討PCT、sCD14-ST、CRP及ESR聯(lián)合檢測在骨折患者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感染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 062例骨科骨折骨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依據(jù)是否感染標記為感染組(n=9)和未感染組(n=1 053)。感染組男5例,女4例;年齡57~80歲;平均(66.42±4.97)歲;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2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7例;原發(fā)?。汗晒穷i骨折2例、肱骨近端骨折2例,股骨轉子間骨折5例。未感染組男759例、女294例;年齡58~80歲,平均(67.42±4.47)歲;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200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853例;原發(fā)病:股骨頸骨折261例、肱骨近端骨折200例、陳舊性髖臼骨折205例、股骨轉子間骨折387例。納入患者均為傳統(tǒng)開放性內置物植入手術;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良好;無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已排除合并有全身感染、惡性腫瘤、膿腫者;攜帶有傳染病者;精神狀況不好,不能配合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進行檢驗[3]。采集術后第1,4天切口滲液、引流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細菌培養(yǎng)采用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青島高科技工業(yè)園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采用ZR-1100全自動菌落計數(shù)儀(深圳市聚鑫圓科技有限公司)及配套試劑對菌種進行鑒定。
1.3觀察指標 術后第1,4天清晨取空腹肘靜脈血10 mL,離心收集血清,采用Bio-Plex細胞因子檢測儀(深圳市聚鑫圓科技有限公司),降鈣素原(PCT)經雙抗夾心免疫發(fā)光測量法測定,試劑盒購自德國BAHMS Diagnostica公司,PCT正常值濃度范圍為<0.05 ng/mL;C-反應蛋白(CRP)經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試劑盒購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CRP正常值濃度范圍為<10 mg/L;可溶性白細胞分化抗原14亞型(sCD14-ST)經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試劑盒購自解放軍總醫(yī)院放免研究所;紅細胞沉降率(ESR)經PUC-2010全自動血沉儀(芬蘭DRAGONMED公司)進行檢測,正常值范圍為<20 mm/h。感染判定依據(jù)《醫(y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中對術后早期感染的診斷標準[4]。
2.1感染率 1062例患者中,發(fā)生感染9例(0.85%),其中切口感染4例(44.44%),呼吸道感染3例(33.33%),泌尿道感染2例(22.22%)。
2.2單因素分析 兩組年齡、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術后引流時間、血清白蛋白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的單因素分析[n(%)]
2.3Logistic 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患者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3 h、術后引流時間≥3 d、血清白蛋白<35 g/L均為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血清PCT、sCD14-ST、CRP、ESR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在術后第1天時血清PCT、sCD14-ST、CRP和ESR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術后第4天,兩組各指標均顯著升高(P<0.05),且感染組顯著高于對照組(t=64.869、12.763、7.221、6.675,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PCT、sCD14-ST、CRP、ESR水平的比較
2.5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聯(lián)合檢測可顯著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其中sCD14-ST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與聯(lián)合診斷相差不明顯。見表4。
表4 PCT與sCD14-ST、CRP和ESR的相關性分析
老年患者機體抵抗力差、術后恢復時間長、臟器功能衰退,且患者本身多伴有慢性基礎病變,給手術切口愈合帶來困難,導致感染風險增加。研究[5]顯示,手術早期感染的發(fā)生可能與患者年齡、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以及血清白蛋白含量密切相關。本文結果顯示,患者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3 h、術后引流時間≥3 d、血清白蛋白<35 g/L均為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感染的危險因素。表明骨折患者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發(fā)生早期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在預防術后早期感染時應從多方考慮。
骨關節(jié)置換手術因傷口暴露在外,容易導致皮膚壞死、骨外露等并發(fā)癥甚至感染。臨床上,血液中一些炎癥指標也可以判斷感染的發(fā)生情況[6]。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術后第1天時血清PCT、sCD14-ST、CRP和ESR水平比較無差異,術后第4天,兩組各指標均顯著升高,且感染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PCT、sCD14-ST、CRP和ESR可以作為感染的監(jiān)測指標。研究[7-8]發(fā)現(xiàn),PCT在判斷早期細菌感染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且證實了PCT與外科術后切口感染情況密切相關。本文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通過ROC曲線顯示,各指標對骨折患者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感染均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其中sCD14-ST的靈敏度為100.00%,特異性為98.01%;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為100.00%,特異性為99.34%,兩者相差不明顯,且兩者要遠遠高于其他各指標。結果說明sCD14-ST與聯(lián)合檢測都可顯著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較PCT、CRP及ESR在骨折患者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感染診斷上更具有優(yōu)勢??紤]原因是,sCD14-ST在感染早期升高可能與細菌感染后,CD14特異性促炎性細胞因子大量脫落入血有關,從而釋放可溶性白細胞分化抗原到外周血循環(huán),加速了抗炎反應[9]。Y.Zhu等[10]研究表明,sCD14-ST相比其他指標而言在診斷細菌感染方面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可用于診斷細菌感染、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判斷預后等方面。
綜上,聯(lián)合PCT、sCD14-ST、CRP和ESR檢測特異性和靈敏度較好,能夠對骨折患者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感染進行有效診斷,對預后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