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堅 鄭從寬 賴繼波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消化道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患者預后較差[1]。有研究認為,準確的胃癌術前分期對制定治療方案、評估預后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2]。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可以重建傳統(tǒng)的薄層增強CT三期圖像,在判斷惡性腫瘤大小、位置、形態(tài)、病灶侵及范圍、淋巴結轉移情況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3,4]。本次研究探討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T、N分期及轉移淋巴結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臨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的胃腺癌患者58 例,其中男性41 例、女性17 例;年齡23~76 歲,平均(51.27±8.54)歲;病灶部位:賁門10 例、胃體15 例、胃竇33 例。術后病理:T1 期7 例、T2 期6 例、T3 期8 例、T4 期37 例;N0 期15 例、N1 期6 例、N2 期14 例、N3期23 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43 例、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15 例。手術切除淋巴結452 例,與病理結果對應淋巴結285 枚,其中轉移淋巴結169 枚,非轉移淋巴結116 枚。納入標準為:①經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②均接受MDCT 掃描;③檢查前未接受手術、放療治療及其他有關胃癌的治療;④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為:①MDCT 檢查禁忌者;②肝、腎、心等器官嚴重損傷者;③妊娠、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患者檢查前6 h 禁水、禁食,在掃描前10 min,肌內注射山莨菪堿,口服溫水約800 ml,充盈胃腔,充分擴張胃腔后,開始MDCT檢查。使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Brilliance 40 層螺旋CT 進行掃描。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膈頂至腰椎位置,以一次屏氣掃描,完成常規(guī)掃描后進行三期對比增強掃描,對比劑選擇碘海醇,將100 ml碘海醇以3~4 ml/s 的團注速率經肘前靜脈注入體內。CT 掃描包括平掃、動脈期(30 s)、門脈期(60 s)及平衡期(120 s)掃描,由膈頂向膨脹的胃最下緣掃描。參數(shù)設定:電流300 mAs,電壓120 kV,層間距1 mm,層厚1 mm。完成掃描后將掃描圖像行1.0 mm 的薄層重建。通過工作站對數(shù)據(jù)進行后處理,采用多平面重建技術觀察病灶厚度、大小及形態(tài)等情況。由3 名有豐富影像學經驗的影像科醫(yī)師對學圖片進行閱片分析,對胃腺癌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判斷。
1.3 觀察指標 ①以術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析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T、N 分期的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T 分期標準參考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第8 版T 分期標準:T1:胃病變表現(xiàn)近似正常胃壁,病灶區(qū)為多層結構,相應的黏膜下層低密度帶完整;T2:胃壁呈局灶性增厚,病變周圍脂肪層清晰或漿膜面光整;T3:胃壁增厚處漿膜面不規(guī)則、毛糙,病變處周圍脂肪層存在結節(jié)或帶狀影;T4:增厚胃壁及鄰近器官間的脂肪層消失[5]。N 分期標準參考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第8 版N 分期標準:N0 期:沒有淋巴結轉移;N1 期:1~2 枚區(qū)域淋巴結轉移;N2期:3~6枚區(qū)域淋巴結轉移;N3:不低于7枚區(qū)域淋巴結轉移[5]。②比較胃腺癌轉移淋巴結和非轉移淋巴結掃描參數(shù)。③分析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轉移淋巴結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術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計算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胃腺癌T、N 分期及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能。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T 分期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見表1
表1 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T分期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例
由表1 可見,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T 分期診斷的總準確率82.76%(48/58)。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對T1、T2、T3、T4 分期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100%(7/7)、66.67%(4/6)、75.00%(6/8)、83.78%(31/37)。
2.2 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N分期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見表2
由表2 可見,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N 分期診斷的總準確率為75.86%(44/58)。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對N0、N1、N2、N3 分期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86.67%(13/15)、66.67%(4/6)、64.29%(9/14)、78.26%(18/23)。
表2 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N分期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例
2.3 胃腺癌轉移淋巴結和非轉移淋巴結掃描參數(shù)比較見表3
表3 胃腺癌轉移淋巴結和非轉移淋巴結掃描參數(shù)比較
由表3 可見,胃腺癌轉移淋巴結組的淋巴結短徑、短長徑之比均高于非轉移淋巴結(t分別=11.14、12.26,P均<0.05)。胃腺癌轉移淋巴結組與非轉移淋巴結的淋巴結組長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8,P>0.05)。
2.4 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轉移淋巴結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見表4
表4 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轉移淋巴結診斷結果及診斷效能/例
由表4 可見,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胃腺癌轉移淋巴結的準確率、特異度、靈敏度分別為75.86%(44/58)、66.67%(10/15)、79.07%(34/43)。
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作為MDCT 圖像處理技術的一種,能避免傳統(tǒng)CT 軸位圖立體感缺失的局限,其通過容積掃描所得數(shù)據(jù)對橫斷面、矢狀位、冠狀位圖像上任意曲線所得圖像進行重組,并依據(jù)需求調整層次、投射角度,有效降低背景干擾,有利于臨床診斷。腫瘤分期常用于表示癌癥患者的腫瘤對胃壁的侵犯深度。有研究認為,胃癌切除率受腫瘤T 分期影響[6]?,F(xiàn)階段臨床常采用CT 檢查對胃癌分期進行診斷,其診斷準確性受鄰近器官受侵情況、胃壁漿膜及各層浸潤程度影響。
本次研究中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T分期診斷的總準確率為82.76%,對T1、T2、T3、T4期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100%、66.67%、75.00%、83.78%。付英杰等[7]研究發(fā)現(xiàn),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胃癌T分期的準確率為83.33%,同本次研究結果相近,提示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胃腺癌T 分期的準確率較高,能清楚顯示胃腺癌病灶的浸潤程度及周圍組織受累情況。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能降低部分容積效應,通過重組病灶所在部位的任一層面,從多個角度觀察分析周圍組織結構和腫瘤病灶的關系,有利于提高T 分期診斷準確率。此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T2、T3、T4 期的診斷準確率低于T1 期,這可能是因為,漿膜層浸潤的評估標準與胃周脂肪問隙受侵和漿膜輪廓光滑密切相關,但其變化不明顯,極易使醫(yī)師誤判疾病分期[8,9]。
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N 分期的準確率為56.90%[10]。國內研究發(fā)現(xiàn),與術后病理結果比較,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N 分期的診斷準確率為62.96%[11]。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MDCT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N 分期診斷的總準確率為75.86%,比以上研究結果的診斷準確率高,但與王群拴等[12]發(fā)現(xiàn)的N 分期準確率73.33%相近,可能與病例選擇有關。本次研究中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N0、N1、N2、N3 分期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86.67%、66.67%、64.29%、78.26%,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N0 期的診斷準確率高于N1、N2、N3 期,這可能是因為N0 期未出現(xiàn)淋巴結侵犯,通過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轉移淋巴結的體積及強化CT參數(shù)能清楚區(qū)分淋巴結是否發(fā)生侵犯。此外,N2 及N3 期淋巴結出現(xiàn)增大、融合,模糊了淋巴結病灶分界,也會增加臨床診斷N分期的難度。轉移淋巴結與晚期胃腺癌患者腫瘤病灶周圍炎性增生的淋巴結相似,也會使N2、N3期診斷準確率降低[13]。
本次研究中胃腺癌轉移淋巴結的短徑、短長徑之比均高于非轉移淋巴結(P均<0.05),證實了MDCT 可通過淋巴結的短長徑之比判定淋巴結轉移情況這一觀點。本次研究中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胃腺癌轉移淋巴結的準確率、特異度、靈敏度分別為75.86%、66.67%、79.07%,體現(xiàn)了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胃腺癌轉移淋巴結的價值。未轉移淋巴結中含有較多脂肪成分,且密度較小,在MDCT 上的表現(xiàn)與脂肪組織相似,不易被檢查,而胃腺癌轉移淋巴結具有豐富的血供,且密度較高,在MDCT增強掃描時會表現(xiàn)出密度不均勻、明顯強化。
綜上所述,MDCT 多平面重建技術對胃腺癌T、N 分期及轉移淋巴結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能提高T、N 分期及轉移淋巴結的診斷準確性,可作為臨床診斷胃腺癌T、N 分期及轉移淋巴結的參考指標。但本次研究納入的病例數(shù)偏少,且均來自同一中心,后期仍需設計大樣本量、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