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生命哲學對西方現代藝術、文學以及文藝理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強調“綿延”(La durée)的“本我”及直覺,時間概念、生命的自由本質以及直覺方法都內在統(tǒng)一于“綿延”。他在時間觀的基礎上,尋求生命的本質。柏格森的自由意志不是抽象和概念的闡釋,而是生動、具體的與“綿延”的“深層自我”緊密相連的事實與行動,是“意識材料的直接體現”①。柏格森用“綿延”概念重新定義了時間,強調只有“綿延”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質。
物質是“綿延”,是最低程度的意識??臻g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基礎形式??臻g相較于時間來說更為具體,人們會以抽象化和概念化的時間對空間進行描述。時間性的思維是象形的、邏輯的,空間性思維則注重通過整體和跳躍的方式進行模擬。繪畫具有空間性,是存在于空間中的造型藝術,它以畫面的二維空間為媒介,重新表現、重構、定義空間。對畫面中的空間感受,需要依靠人的視覺和知覺共同作用。在視覺直觀感受到畫面空間狀態(tài)的同時,人的意識會形成對應的心理空間。這種心理空間即是意識的“綿延”。在構造出直觀的視覺空間的同時,營造出可被意識感知的心理空間。相較于對畫面空間的直觀感受,心理空間的“綿延”則更接近“本我”。
“線”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水平線”“垂直線”和“對角線”。②《空間生命》三聯畫(圖1)用“線”的三種分野為構圖要素營造出三個不同的畫面空間。三幅畫的視角呈現分別是仰視、平視和俯視。選擇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是對在不同空間中,心理感受不可復制的隱喻,讓觀者的意識產生更為多樣性的心理空間,體現心理活動“綿延”變化的性質。三幅畫在視覺和意識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空間的延伸感并產生主觀的空間意識,從而形成空間觀感的“綿延”。畫面中的繪畫語言符號將形式與空間構成相互結合,這些畫面中的要素協調形成有機的心理空間“綿延”,使視覺與心理的作用進入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三聯畫從平面出發(fā),以空間構成作為畫面的形式基礎,從畫布內的視覺平面逐漸走向畫布之外心理“綿延”的三個空間關系。以繪畫的平面性語言為營造法則,強調現代繪畫中的視覺性和平面性,使畫面的色彩關系與圖式的構成形式達到一種空間“綿延”的連續(xù),并統(tǒng)一于畫面所營造出的多重空間關系中。
圖1 程曉捷 《空間生命》三聯畫 布面油畫 130×256cm 2019年
三聯畫的心理空間是可被無限重塑的幾何空間。通過意識的作用,讓觀者對這種心理空間進行解構與重構,從而尋找出空間“綿延”與時間“綿延”的相互關系。這種主觀的空間意識,可以讓觀者的視覺重心集中在畫面本身的同時,在意識中形成對應的心理空間。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基礎,生命在運動的過程中,記憶可以被壓縮,具有時間性,體現為“綿延”,而生命所存在的空間,相較于時間來說更為具體,呈現一種可分割性,三聯畫通過三個空間的并置,體現這種空間的可分割性,這種可分割性從某種程度上說具有連續(xù)性的存在,從而使三種不同視角的空間具有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體現物質和意識的相互關系。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長河中,“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些我們現在認為的具體時間性描述,并非人類對時間概念的唯一認知,在古代文明的思想中時間是“無休無止的往復循環(huán),沒有起點或終點這種明確的界點”③。以往的各種時間觀念性繪畫作品,揭示了人類對時間問題的認識與思考。例如有的西方繪畫展現的是對時間線性觀念的探討,在畫面中表達人作為時間性存在的本質。時間的三種形式形成了謹慎的三種心理功能:記憶、智力、預見。④如果把“綿延”理解為意識的主觀形式,我們就會相信在這些不同的時間維度之間,事物的各種現象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它們彼此關聯,互相構成因果關系。時間的“綿延”是一條不會停滯的“流”,是線性的連續(xù),三聯畫所描繪的時間性是對時間“綿延”之流中“過去”“現在”“未來”的思考。繪畫本身是時間“綿延”的產物,也是一種時間的重置和并置。
柏格森對時間的理解是感受性的時間流變活動,三幅畫的作品名稱體現了這個“流變”的存在,體現這種彼此關聯且互相構成因果的關系。在中間幅《白墻》(圖2)中,“墻”是一塊大面積的紅色,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從“白”到“紅”,隱喻一種真正時間運動的軌跡,也就是時間“綿延”的過程?!栋讐Α分校皦Α辈辉偈菫榱怂茉炷硞€具體或是臆想的形象,而是成為一種觀念性的描述,表現一種時間“綿延”的過程,大塊面紅色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更是對時間“綿延”過程本身的呈現。對鐵窗的斑駁狀態(tài)以及窗臺痕跡的刻畫是對這個時間“綿延”過程最直觀的“客觀紀錄”。同樣《白天帳》(圖3)和《白樓梯》(圖4)亦是如此表現時間“綿延”的痕跡?!熬d延”流變出來的痕跡形成了一種因果關系。對因果關系的強調,就會導致事物的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之間出現斷層,畫面中生硬的線條正是這種斷層的視覺隱喻。三聯畫通過延續(xù)性的“物象”(墻、天帳、樓梯)表面“綿延”的變化來獲得先驗的時間“綿延”感受。
圖2 程曉捷 《空間生命》三聯畫中間幅《白墻》 布面油畫 130×160cm 2019年
圖3 程曉捷 《空間生命》三聯畫左幅《白天帳》 布面油畫130×97cm 2019年
圖4 程曉捷 《空間生命》三聯畫右幅《白樓梯》 布面油畫130×97cm 2019年
時間在進行心理活動的同時不斷地線性流動,“未來”漸漸成為“現在”,“現在”隨時都在成為“過去”,時間無法返回“過去”,只能流向“未來”。時間通過“過去”“現在”“未來”這些具體而抽象的時間單位構成了“綿延”之流。三聯畫左幅《白天帳》是對“未來”的隱喻,畫面中的“繁”與右幅《白樓梯》中象征“過去”的“簡”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這正如“過去”和“未來”在人們意識中所形成的概念那樣,在展望“未來”時將“未來”設定成一個可能達到的狀態(tài)節(jié)點,把“未來”期望得豐滿和多元;在回憶過去的時候意識將“過去”縮短總結,成為可以觀察和把握的一個具體的、概括的空間內容。
“綿延”中的各種狀態(tài)處于一個不斷滲透和不斷展開的過程。人們對“過去”一定會有意識存在,是因為“過去”存在于記憶之中。正因為有記憶和意識的存在,世界在人們的眼里才不會是孤立的瞬間和片段。記憶不僅是對“過去”的描述,更是持續(xù)的“綿延”?!吧顚幼晕摇币庾R的“綿延”,可以體會到真正的時間,把握“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時間的維度,讓世界融為一體,感受時間的“綿延”。“過去”“現在”“未來”包含了整個世界的存在?!叭绻麤]有記憶獨立自足的存在,時間就不可能和世界存在等同?!雹萦洃泴ⅰ斑^去”“綿延”至“現在”,這個過程并非被動地等待“過去”積累,而是不停地整合和吸納新質以不斷創(chuàng)新,那些被豐富和發(fā)展的新記憶又會成為“過去”,新質將不斷出現,這就好像“綿延”一樣充滿創(chuàng)造性。“過去”“現在”“未來”在“綿延”中融為一體?!栋讟翘荨分械木€條堅定而延續(xù),體現了“綿延”的線性以及“過去”已經發(fā)生的不可變性?!栋滋鞄ぁ分械膶嵕€條表現“過去”和“現在”“綿延”至“未來”中必定會發(fā)生的時間性軌跡,虛線則是對“未來”中那些未知的、具有可變性和不可預測性特征的隱喻。
柏格森提出“兩個自我”。由理智分析所揭示,由感覺、概念等組成的“表層自我”,須借助于概念分析和語言表達,這種“自我”是空間與社會的表現,是對外部事物的感知所構成的意識狀態(tài),“表層自我”“包裹”著“深層自我”?!吧顚幼晕摇笔且环N“純情緒的心理狀態(tài)”,是穿透“表層自我”之后形成的“本我”,“深層自我”是真實的、自由的、實在的。人類行為、語言發(fā)生的深層動力就是來自于“深層自我”的意識作用,表現為“綿延”。通常,在一般狀態(tài)下,我們或許并不會感覺到“深層自我”的存在,但如遇突發(fā)情況,“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就決定了,甚至也許是違反一切理由而做出決定的”⑥,這些決定多是“深層自我”無意識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深層自我”的意識自由,這種“自我”僅把不斷變化的內在狀態(tài)彼此滲透,是“綿延”的“自我”。
三聯畫中的蝴蝶,是“深層自我”的意識在空間和時間中的符號化形象,其駐留的狀態(tài)預示著具有突破“表層自我”的希望,也就是在“未來”的某一刻飛過鐵窗。這種“突破的希望”是快樂的,之所以讓人感受到快樂,是因為人們善于設想“未來”的狀態(tài),存在于人們“意識”中的“未來”會呈現出多樣的可能性。在把握這種預知感受時如同擁有對每個意識中出現的“未來”個體變現的可能,正如同人們通常會覺得夢境比現實更容易讓人愉悅。于是“未來”就具有了強大的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的心理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從而產生了純粹的內心愉悅。但是另一方面,蝴蝶的狀態(tài)同時也隱喻了面對“未來”不可預測性時的悲觀情緒,這是因為由于觀念和直接感覺的缺失,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感,那么就會產生某種悲愁情緒,在其影響之下,所獲取的希望感較小時,主觀能動性也隨之減弱,缺乏行動力。蝴蝶就是表現“深層自我”在時間“綿延”中的這種具有矛盾性的狀態(tài)?!吧顚幼晕摇弊畲蟮奶攸c在于不受科學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的制約,在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下,“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不會一樣,和“未來的我”也不會一樣,“深層自我”在“綿延”中不斷變化,其本質是自由且“綿延”的。三聯畫用“深層自我”的隱喻表達對“自由動作”的探討,束縛心靈的“鐵窗”存在于每一個人的意識之中,如何面對和如何行動,是三聯畫引發(fā)的思考。
柏格森認為只有心理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時間是異質的、連續(xù)的、內在的、純粹的,時間就是生命,是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與生成,它不是脫離于生命的外在結構,它既包含“過去”又預示“未來”?!犊臻g生命》三聯畫通過三個畫面的空間表現“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維度在時間“綿延”之流中的存在。讓視覺感知畫面空間的同時,在意識的作用下進入心理空間感受“綿延”,并對“表層自我”之下“深層自我”的“自由行動”進行了探討。時間的“綿延”存在于生命的不斷創(chuàng)造和進化之中。藝術源自時間,繪畫作品是時間“綿延”的結晶,是“深層自我”意識的直接產物,只有在“深層自我”意識引發(fā)的“綿延”中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質。
注釋:
①王理平:《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6頁。
②[俄]康定斯基:《點、線、面——抽象藝術的基礎》,羅世平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第40—41頁。
③[英]里德伯斯:《劍橋年度主題講座:時間》,章邵增譯,華夏出版社,2006年,第24頁。
④[美]潘諾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傅志強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4頁。
⑤ 莫偉民、姜宇輝、王禮平:《二十世紀法國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4頁。
⑥[法]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吳士棟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126—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