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主要集中分布區(qū)域在青藏高原,國外也有一部分裸大麥在種植,但是集中大面積當作糧食來種植的只有在中國的青藏高原和周邊地區(qū),尼泊爾也有一部分。
青藏高原是青稞的主要產區(qū),占全國98%以上。青稞是最具青藏高原特色農作物,是青藏高原地區(qū)的主要栽培作物,是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是藏民族賴以繁衍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在4200米以上區(qū)域,青稞是唯一種植作物。
青海的青稞分布上限不到4200米,大概在3800米、3900米的樣子,4200米甚至分布到4700米的數值是在西藏。西藏的緯度比青海偏南,在同等的海拔條件之下,熱量條件比青海要好。拉薩冬天是不用燒暖氣的,拉薩海拔是3600米,西寧海拔2300米,可以想象,如果西寧冬天不供暖,冬天怎么過?青海緯度偏北,西藏緯度偏南,西藏很多地區(qū)的熱量條件比青海要好。
青藏高原區(qū)域5?。▍^(qū))20個州(地、市)都有種植青稞,種植高度從1400多米到4700多米。從國家層面講主要在西藏和四省藏區(qū),就是五省區(qū)的20個地州市都有種植,在青藏高原周邊地區(qū),包括河西走廊、四川的涼山州等,也包括新疆的南疆等地的個別縣也有青稞種植。青稞的種植范圍是很大的,區(qū)域總面積240萬平方公里,產區(qū)南北距離1500公里,東西3000公里。從海拔來講,由最低種植點海拔1400多米的甘孜州的瀘定縣,一直分布到海拔4700多米的地方。在西藏,很多4700米的地方都有青稞種植。從拉薩到日喀則的路上,有一個縣叫浪喀則,在海拔4600多米的高寒地區(qū),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青稞種植地區(qū)。
青稞的發(fā)展,對于保證藏區(qū)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從自然條件看,青稞因為比其它喜涼作物具有更強的環(huán)境適應性與抗逆性,成為能適應青藏高原較惡劣自然生態(tài)條件的優(yōu)勢作物或唯一能種植的作物。因為很多地區(qū)熱量條件是并存的,青藏高原地區(qū)更適合種青稞,它無法種植小麥、水稻等等,即使種植,面積占的比例也非常小,還是以種植青稞為主。
從地理環(huán)境來看,地理條件的限制使得物資調入成本高。糧食作物的生產必須立足于本地資源,糧食自給只能依靠青稞的生產來保證。外部調入的糧食因運輸等問題,數量有限,運輸成本的增加導致價格較高,只能作應急之用。這一現狀更強化了青稞在藏區(qū)農業(y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原來交通不方便的時候,外面的東西大批量調到青藏高原是非常困難的。要滿足吃飽肚子,只能立足于青藏高原當地資源,來滿足青藏高原地區(qū)人群日常的飲食需要。
從民族習慣看,糌粑作為藏族長期繁衍生存的基本食品,其主體消費群體會隨藏族人口的增加而持續(xù)擴大,同時青稞對于保持與保護藏民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也起著主導作用。
從宗教文化來講,青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青稞從物質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領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內涵豐富、極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原始、神秘的藏文化往往與青稞交織在一起,青稞文化扎根于藏民的生活之中,展現出其獨有的文化氣息。青稞在保護藏文化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青稞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農作物,宗教文化已經滲透到青稞里面了。比如說逢年過節(jié),重大宗教儀式,還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中,青稞作為文化符號經常出現在這些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