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公布了國內392所“野雞大學”名單?!耙半u大學”又稱虛假大學,此類學校沒有辦學資格,一般都是圍繞校名做文章,用混淆視聽的方式招收學生,偽造售賣虛假學歷文憑,從而達到營利目的。
每年高考錄取季,教育主管部門及媒體都會以多種方式公布國內“野雞大學”名單及國外正規(guī)大學名單,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不要上當受騙。但是,還是有很多考生成為“野雞大學”的“客戶”,有些學生甚至在若干年后才知道自己就讀的是“野雞大學”。
國外有些國家的“野雞大學”就是專門為中國學生量身定制的,他們看好中國龐大的高中畢業(yè)生群體,通過非法中介,將目光聚焦在考分低、家庭有經濟實力的考生身上。部分考生家長由于缺乏辨別能力,極易上當受騙。還有部分家長由于不差錢,明知可能被騙,也要將孩子送到國外,成了國外學歷工廠收割的“韭菜”。
再看國內,從媒體曝光的392所“野雞大學”來看,這些“野雞大學”的共同特點是仿冒正規(guī)大學的校名,部分“野雞大學”已被曝光多次,但換個校名后又繼續(xù)誘騙考生。在“招生”時,這些“野雞大學”抓住部分低分考生家長希望孩子有書念的心理,根據(jù)家庭經濟狀況,鎖定“客戶”資源,用虛假承諾誘騙考生及家長。
一邊是對“野雞大學”的重拳整治,一邊是“野雞大學”總能找到“客戶”,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部分家長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在不法分子“交錢包過”的忽悠下,一些家長相信,只要錢到位,就可以進行內部操作。家長的無知,讓“野雞大學”輕而易舉地發(fā)展了一個又一個“客戶”。
二是部分家長對高等教育缺乏了解。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正規(guī)大學錄取新生都是有門檻的。以留學為例,正規(guī)的國外高校錄取留學生時一般有筆試、面試、外語水平、社會服務等多方面考察。沒有錄取門檻,交錢就能錄取的學校,大多不是正規(guī)院校,但部分家長對這一基本常識了解甚少。
三是學校對學生及家長缺少相關指導。高考前,學校的重點工作是復習迎考;高考分數(shù)公布后,學校大多將注意力投放到高分考生和分數(shù)達標考生的志愿填報上,對防騙教育重視不夠。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由于不了解高校招生流程、信息閉塞等原因,極易上當受騙。
對“野雞大學”的整治每年都在進行,但卻始終沒能徹底消除,主要原因在于“客戶”。整治“野雞大學”應雙管齊下,不僅要打擊舉辦者,還要對考生及家長加強引導,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找不到“客戶”,“野雞大學”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吳維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