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鑫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青羊廠村,有著20多年黨齡的基層共產黨員李華,自1999年4月擔任青羊廠村公所(2000年7月后改為村委會)黨支部書記以來,已在基層黨組織“領頭羊”的崗位上連續(xù)任職22年。“村里的好支書”“群眾的貼心人”“人民的好公仆”……群眾的屢屢贊美聲中,離不開一個共同的話題——“他對教育事業(yè)極度關心和重視。”
偏僻閉塞的地理位置,加之海拔落差較大,高寒冷涼的典型山區(qū)氣候,廣種薄收的土地,使這里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窮山村。1969年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李華,正趕上那個貧窮年代,他從小就知道體貼父母,早早輟學回家,用稚嫩的身體趕馬、種田、馱賣山貨補貼家用,與父母一起扛起了供養(yǎng)五個妹妹的責任。雖然家庭情況一天天好轉,但過早離開課堂卻成了李華人生最大的遺憾。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讀書,才是一個孩子最好的出路?!弊呱洗逯鴯徫坏睦钊A,一直都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并想方設法發(fā)展村集體經濟,多方籌集資金興建學校。在李華的帶領下,青羊廠村早在2004年就建起了一棟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后來,在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過程中,他沖鋒在前,不遺余力地開展資金爭取、建設用地征收、項目建設協調等工作。如今的青羊廠完小占地面積4 535.25平方米,建筑面積1 666平方米,是一所以本村生源為主的寄宿制學校,成了山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和“花園式學?!?。
青羊廠村居住有漢、白、彝、苗、納西等多種民族群眾,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顯得極為重要,李華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于是,他常常到學校看望老師,親近小朋友,給他們講紅色故事和民族團結的故事,同時在村里的大會小會都給村民們灌輸尊師重教的鐵理。山里條件艱苦,如何讓老師在青羊廠完小安心從教?擔任村支書以來,無論村里經費如何緊張,李華總是千方百計擠出資金,在每年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慰問教師,甚至還根據鎮(zhèn)里的進退位辦法,大張旗鼓對那些優(yōu)秀教師進行表彰,多年來從未間斷。
讓村民贊不絕口的是,自脫貧攻堅戰(zhàn)役打響以來,李華就始終沖在控輟保學的第一線。他逢人就說:“知識就是希望,再苦再窮,也要讓孩子們完成義務教育!”朝陽坡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李富豪剛上初一不久,就因厭學輟學在家。得知這一消息的李華,迅速組織駐村干部和學校老師來到李富豪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天就把李富豪勸回了學校。阿發(fā)卡村民小組的六年級學生施阿菲因父親病逝、母親不知所蹤,一個家庭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便因無人供養(yǎng)而輟學回家。李華得知施阿非的家庭實際情況后,動員阿非的單身叔叔與阿非兩戶合并,又幫助他們叔侄倆爭取到建檔立卡戶住房改造等幫扶政策,讓阿非安心地重返課堂……
在全面做好控輟保學工作的同時,李華還仔細梳理排查全村范圍內有非義務教育階段就讀子女的家庭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幫扶措施,想方設法扶危濟困。阿發(fā)卡村民小組的楊艷芳正在昆明讀中專,卻因為父親突發(fā)胰腺炎,為幫助父母做農活掙錢而失學在家。李華得知情況后,急匆匆地趕到楊艷芳家中了解情況,為克服困難出主意、想辦法,并積極爭取協調到相關教育資助政策,使楊艷芳得以在新學期重返校園。近年來,青羊廠村無因貧輟學和因學返貧家庭、無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的適齡兒童少年,有就學意愿的“兩后生”全部就讀中職或高職學校。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成績突出,2020年10月,李華被大理州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評為年度“扶貧好村官”。
“我們這一代人過早離開課堂的遺憾,決不能在下一代人的身上發(fā)生。我們不僅要讓他們有學上,還要讓他們上好學?!崩钊A一直把山區(qū)孩子的求學夢裝在自己的心間,時刻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奔走呼號,在遙遠的大山之中受到了村民們交口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