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沛
在高校聲樂表演教學中,單純地依靠課堂教學,很難達到教學的應有效果和質量,而數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給聲樂表演教學帶來新的方式。在聲樂教學中應用數字多媒體技術,是聲樂表演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其能以更加形象、直觀和便捷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的。因此,變革傳統(tǒng)聲樂表演教學模式,推進數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成為聲樂教學的重要方向。當前,對數字媒體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多局限于數字教學手段應用的直觀效能、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應用優(yōu)勢等方面,鮮少有學者探討數字媒體技術與聲樂表演教學融合路徑,而若要更好地在高校聲樂表演教學中應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就必須探討二者的深度融合問題,唯有深入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和融合路徑,方能充分發(fā)揮數字多媒體技術在聲樂表演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聲樂表演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高校聲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一書由崔雅著,2018年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基于數字多媒體技術發(fā)展及廣泛應用的大環(huán)境,探討了音樂教育在職業(yè)化、信息化方向發(fā)展中的教學變革。該書以多媒體技術概念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高校聲樂專業(yè)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全面梳理了國內外高校聲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的不足與優(yōu)勢,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高校聲樂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技術提升學生聲樂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與策略,展望了高校聲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前景,為探討高校聲樂表演教學中深度應用數字多媒體技術提供了重要參考與啟示。
一、師生間、教學資源間的互動與轉化
隨著數字多媒體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數字多媒體技術實現了與醫(yī)療、教育、傳統(tǒng)科研等領域的融合,成為未來發(fā)展大勢,應用數字多媒體技術變革聲樂表演教學是創(chuàng)新聲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聲樂教學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數字多媒體技術將是聲樂表演教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載體之一。可以說,數字多媒體技術有效地打破了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局限性,為聲樂表演教學及學習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這一點,崔雅在《高校聲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一書中進行了詳細論述,指出了多媒體技術對聲樂教學的作用,闡述了聲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數字多媒體技術能夠實現聲樂表演教學的直觀化和形象化,利用數字化圖形模擬可以解決聲樂表演教學中重點和難點的直觀形象演示問題,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演唱狀態(tài)。聲樂表演教學中,應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利于學生聲音及表演的客觀化,利于延展課堂教學,數字化的聲波譜分析技術及錄音功能都能準確地觀察到學生的變化,進而發(fā)現學生演唱表演中的問題,有助于其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
當然,若要有效發(fā)揮數字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還必須強化互動融合,深挖數字教學資源。數字媒體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師生間面對面交流溝通的次數。因此,在數字多媒體技術應用中,必須注重師生間的交流溝通。高校應構建完善的聲樂表演教學體系,使教師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同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及疑惑,指正不足。
在教學資源選擇方面,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搜索相關聲樂教學資源時,搜索結果中會出現許多相關圖片,若是經驗豐富的教師,能夠有效判斷簡單圖片上的問題,但若搜索對象的專業(yè)性非常強,如小提琴造型的階段變化,僅靠簡單的搜索引擎,面對眾多的搜索結果,教師就很難對其進行甄別。再如,美聲發(fā)聲方法與技巧教學中,網絡上存在大量相關視頻和圖片,教學資源可謂豐富,但也存在魚目混珠的現象,有些教學資源并不專業(yè),如果不對其加以甄選,很難達到教學目的。所以,選擇聲樂表演教學資源時,需要深挖資源,尤其是專業(yè)性強的圖片資源。
此外,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數字多媒體技術應用,不僅改變了聲樂表演教學模式,更是我國數字化教育領域的突破。整合數字多媒體技術與聲樂表演教學,是高校聲樂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高校聲樂表演教學若要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潮流,實現聲樂教育的現代化,就必須實現聲樂表演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轉變,采用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手段,提升聲樂表演教學水平。然而,這需要控制好數字化多媒體教學的量,合理利用數字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科學分配數字化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實現二者的優(yōu)勢互補與融合。唯有二者的融合互補,才能創(chuàng)新聲樂表演教學模式,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二、挖掘融合教學資源
在數字化多媒體應用中,高校聲樂表演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新模式,如以情優(yōu)教、翻轉課堂、體態(tài)律動等,這些都是在數字化背景下提出的新教學手段,將數字化、互聯網思維充分融入了聲樂教學中。但在數字化多媒體教學中,最突出的就是高校聲樂表演教學的全程化微課建設,許多高校聲樂課堂都體現了數字化多媒體教學的必要性。數字化多媒體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學資源,需要實現傳統(tǒng)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就要實現教學資源的融合。
對于數字化多媒體教學中的教學資源的選擇,崔雅在其論著中進行了詳細論述,其認為,高校聲樂圖書館保留有自己珍藏的教學資料,若能挖掘整理這些資料,將其轉換為數字化圖片應用到高校聲樂教學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對于歷史悠久的名校來說,其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會珍藏有很多珍貴的資料,而對于普通的高校來說,就沒有此資源條件了,就需要教師利用網絡資源來搜集數字化教學的資料。而網絡資源提供的圖片多內容雜亂,且不夠嚴謹,需要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篩選圖片前,必須提煉關鍵詞,高度概括所需資源,比如在準備和制作與圓舞曲相關的課件時,可以以小施特勞斯為選取目標。在設定搜索關鍵詞時,要標定曲名、作曲者,這樣就能精準地獲得直接的信息資料。
除此以外,篩選網絡資源時,也可以通過專業(yè)平臺或特殊網站進行搜索,如專業(yè)交流平臺和音樂論壇等。以縮小搜索范圍,提高篩選的專業(yè)性和效率,確保所獲資料的準確性。篩選網絡資源時,要考慮圖片的清晰度與大小,在數字多媒體平臺上展示,通常需要放大數倍或幾十倍,若所選圖片太小,放大后就無法保證清晰度,無法展示需要特別關注的部分。當然,網絡數字資源的篩選利用,必須結合聲樂表演課堂教學的內容,網絡資源多種多樣,其知識內容更加豐富,篩選網絡資源時必須考慮圖片與知識的相關性。如學者崔雅所言,篩選網絡圖片時,要避免出現帶有強色彩、強引導性、強吸引力的圖片。因為這些資源圖片帶有較強的心理學效應和強烈的視覺沖擊,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和精力。
高校聲樂表演教學中,數字化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融合,不只是教學手段的突破,還要實現教學資源的融合,要將傳統(tǒng)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實現網絡資源與傳統(tǒng)聲樂表演教學資源的深度融合,以二者的相互結合來豐富聲樂表演教學內容,以更加直觀化、可視化的方式去呈現聲樂表演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創(chuàng)建新型聲樂表演教育模式
數字技術及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使得教育模式不斷變革,教學方式的個性化更加凸顯,教學效率和效果也顯著提高,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也提升了其綜合素質。文字、圖片、動畫、視頻、聲音等多媒體呈現方式在聲樂表演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恰如學者崔雅所言,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延伸和擴展了聲樂教學,實現聲樂教學計劃與多媒體的融合,使聲樂教學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教學的深度、廣度得到拓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這一切都得益于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數字化多媒體技術與聲樂教學的融合結果。在聲樂教學中,許多高校認識到了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價值,引進了許多先進的新媒體教學設備,加大了數字化教學投入力度。然而,并非是設備齊全、能夠開發(fā)和應用相應的技術軟件就實現了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教學模式與聲樂教學的融合,實現新教學目標,且在素質教育目標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才是關鍵。
當前,我國聲樂教育正處于變革期,新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明顯不同,新教學模式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此后的聲樂表演教學中,若要實現數字多媒體與聲樂表演教學的融合,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聲樂教學教育模式。為此,高校首先要轉變教學主體,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主體;其次,要將數字化多媒體技術轉變?yōu)閷W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工具,轉變?yōu)榻處熝菔尽⑹痉兜墓ぞ?最后,將以教師答疑解惑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轉向以學生對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對問題的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利用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手段推動聲樂教育的變革,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去創(chuàng)新和探索聲樂教育模式,利用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聲樂表演教學模式,以此構建新型的聲樂教育模式,推動數字多媒體技術與高校聲樂表演教學的融合。
總之,《高校聲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一書為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參考與啟示,該書結合聲樂教育由傳統(tǒng)模式向信息化、職業(yè)化方向發(fā)展的背景,從教學理念、方法和方式上探討了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論述深入淺出,理論探討與實踐分析相結合,全面、綜合地對信息時代高校聲樂教學創(chuàng)新問題進行了研究,在綜述國內外高校聲樂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足與新要求,這為研究數字化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聲樂表演教學中的融合路徑提供了思路與啟示。該書內容詳實,既適合研究性閱讀,又適合教學研讀,實為一本有益的參閱之書。
(碩士,福州大學至誠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