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2019年記者節(jié)期間,我應李珮教授邀請,再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院講學。此行除了一如既往酣暢淋漓的學術交流,還結識了年輕有為的該院副院長蔡斐教授,我們雖然初相識,卻一見如故,把談甚恰。
清華有“三清團”之說,即本碩博均在清華就讀者,與此相似,蔡老師本碩博都是西南政法的“嫡系”。他上大學的2001年,正好也是我調入清華之時,至今剛好二十年。他同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陳娜教授一樣,都在三十七八歲晉升教授,2019年又入選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類似的八零后才俊,已經多為學界骨干。
在新中國法學領域,西南政法大學一向聲名卓著,影響廣泛,培養(yǎng)了大批司法界、法學界的杰出人才,包括現(xiàn)任最高法院院長。近年來,其新聞傳播學科異軍突起,成為西部地區(qū)繼川大之后的又一博士學位授權點。自2017年中國特色新聞學高級研討班啟動以來,已經舉辦四屆,前三屆在清華和華東師大,今年第四屆放在了西南政法。這里還有三位清華新聞學博士,其中劉娟博士的學位論文出版時,我也有幸學習并作序。
蔡斐教授的這部《新華日報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既是新聞史的學術新篇,也是黨史百年的研究成果。為了這部新作,作者充分利用重慶各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挖掘了一批頗有新意和價值的檔案、文獻、資料,更立體、更鮮活、更真切地展現(xiàn)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生動展現(xiàn)了共產黨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也有力回應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譫語,成為建黨百年一部別具一格的獻禮之作。
眾所周知,抗戰(zhàn)時期,以延安為大本營的中共中央,一方面領導前線后方各界民眾,有力打擊了日寇漢奸,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同消極抗戰(zhàn)、積極反共的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一系列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形成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從而奠定了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一大基石。其中,常常為人稱道的有周恩來領導的南方局以《新華日報》為陣地的輿論宣傳及其斗爭藝術,將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做得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既有正面強攻,又有迂回包抄,既有傾盆大雨的揮灑,又有潤物無聲的點染,目的都在于把擁護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自己的人搞得少少的,對今天開展偉大斗爭,因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包括從事新聞輿論工作,為人民把握文化領導權,依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新華日報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從報刊透視歷史,從歷史解讀報刊,對此做了獨到的闡發(fā),尤其采用大量原汁原味的圖片、版式、漫畫、木刻,再配以新穎而生動的文字,讀來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縱橫捭闔,引人入勝。
且看一例,略見一斑。1941年11月16日,《新華日報》大張旗鼓地刊出了“紀念郭沫若先生創(chuàng)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囊括三版與四版,由周恩來題寫刊頭,登載了郭沫若大幅半身照,刊發(fā)了董必武的《沫若先生五十大慶》(詩)、鄧穎超的《郭沫若先生創(chuàng)作二十五周年紀念與五秩之慶致祝》、潘梓年的《詩才·史學·書生氣度》、歐陽凡海的《我們應該研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田漢的《南山之什》(詩)、吳克堅的《沫若先生創(chuàng)作二十五周年紀念》(詩)、綠川英子的《一個暴風雨時代的詩人》,以及蘇聯(lián)大使潘友新等各界的賀詩賀詞與紀念文章,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此前一個多月,周恩來就提出給郭沫若祝壽的想法。他對郭沫若說:“為你做壽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政治斗爭,為你舉行從事創(chuàng)作25周年紀念又是一場重大的文化斗爭。通過這次斗爭,我們可以發(fā)動一切民主進步力量來沖破國民黨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統(tǒng)治?!币虼?,“紀念郭沫若先生創(chuàng)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也是南方局組織的一場具有明確政治目標的文化活動:“魯迅先生死了,魯迅的方向就是大家的方向。郭沫若先生今尚健在,五十歲僅僅半百,決不能稱老,抗戰(zhàn)需要他的熱情研究和戰(zhàn)斗,他的前途還很遠大,光明也正照耀他。我祝他前進,永遠的前進,更帶著我們大家一道前進!”(周恩來)在《1942:走向民間》(2017)一書中,李書磊談到通過給郭沫若祝壽等盛大儀式,并贏得大后方文化界的廣泛擁護,共產黨確立了郭沫若在魯迅先生之后新文化運動中的核心地位。
顯然,在甚囂塵上的虛無主義濁流中,郭沫若及其象征的新文化曾經遍體鱗傷,如同人民領袖與人民英雄橫遭褻瀆,峨冠博帶的煞有介事與流言蜚語的市井伎倆一度層出不窮。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李斌以一部《女神之光》(2018),將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回來,還郭沫若以清白,而《新華日報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提供了有關的翔實背景。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翻閱此書后,深感如此著述不僅帶來新的參考和啟發(fā),而且也與守正創(chuàng)新的思潮一脈相承。更令人欣慰的是,一批生機勃勃的年輕學者,伴隨中國道路的愿景而日益突破“新啟蒙”的僵化教條,封閉保守,日益展現(xiàn)開放、務實、求真的學術姿態(tài),蔡斐教授自然也是其中一員。他的新作付梓之際,賜我作序,卻之不恭,受之有愧,只好恭敬不如從命地寫下一點粗淺文字,權當為新時代新青年搖旗吶喊鼓與呼。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