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涵,郭勁赤(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
第4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9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1]。社交媒體也愈發(fā)滲入公眾生活,微信用戶已經超過十億人[2],滲透率維持在97%[3]。有研究調查了95個國家3,500名科學家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發(fā)現近一半受訪者每天至少訪問一次學術社交媒體[4]。隨著信息環(huán)境的變化、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學術信息的類型和獲取利用方式也產生了變化,開展基于社交媒體的移動信息素養(yǎng)教育勢在必行。墨爾本大學圖書館鼓勵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獲取學術資源,對多種學術社交媒體及主要社交媒體的使用進行講解,內容豐富且涵蓋整個學術產出流程。本研究對其官方網站進行調研,分析其基于社交媒體開展的移動信息素養(yǎng)教育內容,以期對我國進一步開展基于社交媒體的移動信息素養(yǎng)教育有所助益。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允許個人彼此聯(lián)系以進行溝通、合作、和分享內容的在線平臺[5],具有交互性強、信息傳播廣、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獲取的特點。李楓林等發(fā)現,社交媒體較多應用于知識管理領域和教育相關領域[6];Terry Anderson肯定了社交媒體對教育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擔憂社交媒體帶來的弊端,如數據(隱私)沒有得到保護[7];萬虹育等認為,學術信息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是雙向的,其優(yōu)勢在于學術信息內容豐富、前沿學術信息傳播效率高、學術信息獲取成本低[8]。
“信息素養(yǎng)”概念最早產生于1974年,指具備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解決問題的能力。英國學者Peter Godwin在首屆國際移動圖書館大會上提出通過移動設備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觀點[9];美國學者David Parry將移動信息素養(yǎng)定義為快速通過移動設備獲取信息和識別信息可信度的能力[10]。本研究認為,“移動信息素養(yǎng)”順應移動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需要應運而生,是指在移動端進行安全規(guī)范的信息行為,包括移動端信息的獲取、鑒別、管理利用、交流成果,并促進學習研究的一組綜合能力。
Karine等指出,社交媒體被許多學生用于尋求學術信息[11]。Tyson等在坎特伯雷大學圖書館Facebook頁面上發(fā)布信息素養(yǎng)相關內容,發(fā)現學生參與度要高于其他話題,這表明Facebook是提供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新渠道[12]。徐春等對我國42所“雙一流”建設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進行調研發(fā)現,信息推送內容包括信息素養(yǎng)教育,如新生教育、微課程等[13]。
澳大利亞國家統(tǒng)計局2018年發(fā)布的“澳大利亞互聯(lián)網活動調查”顯示,澳大利亞有1,470萬互聯(lián)網用戶,其中使用移動無線網絡用戶人數達653.1萬[14]。2020年《澳大利亞社交媒體數據統(tǒng)計報告》認為,澳大利亞社交媒體用戶是全球用戶中最活躍的一部分,以Facebook為例,全國超過60%的人口是其活躍用戶、超過50%的人口每天都要登錄一次Facebook[15]。墨爾本大學圖書館開展的基于社交媒體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較為全面,涉及多個學術社交媒體網站和主要社交媒體,如ResearchGat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內容貫穿學術活動全流程。
2.1.1 學術信息源
墨爾本大學圖書館在“圖書館資源”欄目中發(fā)布“圖書館指南”[16],指出可以利用Google Scholar來獲取學術信息,并在Google Scholar平臺創(chuàng)建“圖書館鏈接”,墨爾本大學師生綁定圖書館賬號后,可以查閱墨爾本大學通過訂閱獲得的學術資源全文。圖書館還為科研人員專門設置“Researcher@Library”專欄,在“信息獲取”欄目發(fā)布指南,為用戶提供利用社交媒體與所關注專業(yè)領域的學者建立聯(lián)系的具體方法,并列舉了學術資源較豐富的社交媒體賬號[17]。
2.1.2 學術評價
Altmetrics,即“替代計量學”[18],是評價學術成果在社交媒體上所產生影響力的方法,其量化指標包括瀏覽、收藏、下載、轉發(fā)、點贊、評價等[19]。墨爾本大學圖書館對Altmetrics基本工具進行了分類介紹(見表1)[20],并將其自建機構庫“Minerva Access”列入其中,機構庫收錄了墨爾本大學師生的學術成果,每條記錄下面都有“顯示統(tǒng)計數據”鏈接,可以查看該記錄的瀏覽量、下載量、哪些國家的用戶使用了該記錄等。
表1 墨爾本大學圖書館Altmetrics基本工具
2.1.3 學術影響力
墨爾本大學圖書館以ResearchGate、Academica.edu、Mendeley和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為例,詳細講解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提升個人學術影響力[23]:①即時分享學術成果,如已公開出版的成果、學術研究過程中的片段和感悟;②關注和自身研究領域相同的學者,尋求潛在合作者;③Google Scholar為發(fā)布在這四個社交媒體平臺的全文公開出版物建立索引。圖書館還對如何利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這三大社交媒體提高學術影響力給出了具有實操性的技巧指南[21]。如,利用Facebook Live直播功能,與用戶實時互動,為不同階段的研究人員提供互動的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社交媒體平臺是營利性商業(yè)機構,如Academica.edu。因此,在使用社交媒體共享學術成果之前,需要了解各個平臺的用戶協(xié)議,并考慮平臺的安全性、私密性及數據版權等。同時,科研人員應該了解期刊出版機構對于其出版物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共享政策,即可以使用哪個版本、在哪個平臺發(fā)布,如Elsevier分別針對預印本(Preprint)、接受稿件(Accepted Manuscript)、已發(fā)表文章(Published Journal Article)制定了不同的共享政策。
2.1.4 信息安全和學術規(guī)范
墨爾本大學圖書館圍繞社交媒體開展的信息安全和學術規(guī)范教育體現在發(fā)布社交媒體使用條款和開展版權教育兩個方面。
(1)使用條款。墨爾本大學圖書館鼓勵學者積極使用社交媒體,并捍衛(wèi)學者在其專業(yè)領域提供知情觀點和意見的權利,但需要遵守以下發(fā)布規(guī)則[22]。①因未成年人也可以訪問圖書館社交媒體平臺賬號,故發(fā)布內容需要適合所有年齡的用戶瀏覽;②發(fā)布內容不得涉及辱罵、威脅、欺詐、誤導等內容,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不能違反法律法規(guī);③不得發(fā)布具有商業(yè)性質的內容;④禁止發(fā)布任何鼓勵學術不端的內容。
社交媒體平臺通常會搜集用戶個人隱私數據,為了消除用戶疑慮,墨爾本大學圖書館解釋其搜集數據行為會根據《隱私和數據保護法2014(維多利亞州)》等法律合理地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23]。①設有“隱私和數據保護官”職務,負責回應關于潛在隱私泄露或個人數據保護違規(guī)的投訴;②在任何項目開發(fā)實施過程中,如果涉及披露用戶個人數據時,必須進行“隱私影響評估”;③要向用戶發(fā)布“通用隱私搜集聲明”;④當向用戶個人搜集信息時,必須提供用于特定項目或活動的數據搜集說明;⑤不論是“通用”或是“特殊”隱私搜集聲明,都必須包含以下內容:所搜集的個人信息類型、搜集信息負責人的姓名和聯(lián)系方式、搜集信息的目的、搜集的個人信息如何使用以及披露給誰、根據法律說明個人信息的搜集是可選的還是強制的等。
(2)版權教育。墨爾本大學圖書館設有“版權辦公室”,負責提供版權教育課程,強調將社交媒體平臺內容運用于教學或學術用途時應使用規(guī)范的學術引用格式[24]。
如,以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第7版新增的Socila Media&Mobile Apps類別為例,對如何規(guī)范引用其內容進行講解[24]。
(1)Facebook、Instagram and Twitter參考文獻格式:用戶名(年,月日).引用文獻前20個字.[Tweet]或[Facebook status update]或[Photograph].網站名稱.網址
例:Julia Gillard(2011,July 4).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starts with the science.[Facebookstatusupdate].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uliagillard/post/187438061311334
注意:當知道發(fā)布者的真實姓名時,在參考文獻中使用真實姓名,將用戶名寫在后面的“[]”中,例:Gillard J.[Julia Gillard](2011,July 4)……
②在線論壇(Online Forum)
參考文獻格式:作者(年,月日).討論主題題名[Online forum comment].網站名稱.網址
例:Mr.Creosote(2011,July 12).Re:Why the NBN needs to happen[Online forum comment].Whirlpool.http://forums.whirlpool.net.au/archive/1736 055
③Mobile Apps參考文獻格式:作者或團體名稱.(日期).題名[Mobile app].發(fā)行者.網址
例:Onemda VicHealth Koori Health Unit&Murrup Barak.(2017).Billibellary’s Walk[Mobileapp].Ap Store.https://apps.apple.com/au/app/billibellaryswalk/id967331790
(1)豐富的學術信息源。學術資源數量龐大是社交媒體的一大特點[25],其學術傳播主體主要為學者、學術出版機構和學術服務機構[8]。學術內容除研究成果外,也包括學者科研過程動態(tài)呈現,這是對傳統(tǒng)學術出版物僅發(fā)表最終學術成果的補充。墨爾本大學圖書館在為用戶提供學術資源豐富的社交媒體賬號同時,也鼓勵用戶通過學者發(fā)布的片段和感悟來獲取科研方法、科研數據、科研心得等傳統(tǒng)學術出版無法涵蓋的內容,提升自己的學術科研素養(yǎng)。
(2)突出學術過程中的“社交”屬性。社交媒體平臺交互性強、信息傳播廣泛,且允許用戶溝通、合作和分享成果,這些“社交”屬性使其學術信息內容豐富、學術評價直觀、學術信息傳播高效。墨爾本大學圖書館圍繞社交媒體特點,鼓勵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關注相關研究領域學者賬號、獲取學術信息并與學者進行互動,同時還提供適用于社交媒體學術評價的Altmetrics指標工具,鼓勵用戶利用社交媒體提升自身學術影響力。
(3)重視學術信息傳播。社交媒體特有的“點贊”“轉發(fā)”“評論”等功能為信息發(fā)布者和接收者提供了更為直接的交流渠道,學術傳播呈現出由“發(fā)布者”至“發(fā)布者好友”再至“好友之好友”的有序和定向傳播路徑[26],這種針對性的點對點式傳播以及二次傳播模式有效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墨爾本大學圖書館鼓勵用戶將自己的學術成果和科研過程發(fā)布到社交媒體平臺,提升自身學術影響力。
(4)注重信息安全和學術規(guī)范。墨爾本大學圖書館發(fā)布社交媒體“使用條款”,在提倡學術自由、保障用戶權利的同時,保證圖書館社交媒體賬號的信息規(guī)范性。同時,墨爾本大學圖書館針對社交媒體平臺用戶隱私和數據所有權問題,依據圖書館所在州的相關隱私法律條款作出解釋說明,為用戶保護個人隱私提供指導。墨爾本大學圖書館還重視社交媒體信息的版權問題,要求對其進行規(guī)范學術引用。
學者和學術機構對社交媒體的積極利用使社交媒體平臺的學術資源類型幾乎涵蓋了學術活動全流程所需的各類學術資源,除了著作、論文等傳統(tǒng)學術形態(tài)外,科研原始數據、科研互動信息等呈現學術動態(tài)的資源也占有一定比例[25]。移動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應該根據移動用戶信息行為的變化,在介紹已有社交媒體學術資源的同時,以適合社交媒體平臺呈現的形式重新組織圖書館的學術資源,讓用戶更為便捷地利用學術資源。同時,還應該引導用戶使用適合社交媒體學術評價的Altmetrics指標工具,通過發(fā)布內容的瀏覽、下載、轉發(fā)、評論等情況,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效鑒別。
“學術共同體”由志趣相投的學者組成,他們遵守共同的學術規(guī)范,相互溝通、相互影響,推動學術進步[27]。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志同道合的學者圍繞某一主題,互相討論、協(xié)作、最終發(fā)表成果。相較于傳統(tǒng)線下學術環(huán)境,移動網絡環(huán)境下的社交媒體信息具備共享便捷、獲取即時、用戶交互性強、易于追蹤用戶動態(tài)等特性,這些特性使社交媒體能夠突破時空、地緣和組織的限制,成為促進學術共同體發(fā)展的有力平臺。圖書館圍繞社交媒體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應該強調其“社交”屬性,鼓勵用戶積極分享學術成果,通過“關注”“點贊”“轉發(fā)”“評論”等社交媒體特有功能并結合Altmetrics指標,尋找相關學術領域的權威以及潛在合作者,建立學術社交關系。
學者在社交媒體上的學術行為主要包括學術信息獲取和學術信息分享,而活躍于社交媒體的學者通常會比其他學者閱讀更多的學術內容[28]。有研究發(fā)現,發(fā)表于相同年份、相同期刊的論文,經Twitter轉發(fā)比不經Twitter轉發(fā)的被引次數平均高出30%[29]。圖書館應該從以下兩方面鼓勵用戶利用社交媒體擴大學術影響力。①重視學術過程中“人性化”視角,展現學術研究中的個人特色。用戶在發(fā)布學術專業(yè)性成果的同時要發(fā)布更多人性化視角內容片段,如,學術研究的“幕后”故事、個人感興趣的內容分享以及學術感悟等。②保持與其他用戶對話。信息發(fā)布者和接受者之間可以進行實時學術互動,促進學者間開放的專業(yè)聯(lián)系。
社交媒體雖然為學術活動提供了良好平臺,但由于商業(yè)利益的驅使、信息安全保障技術的不足、數據挖掘技術的廣泛應用等,社交媒體平臺存在數據安全隱患。用戶對自身數據的隱私擔憂包括平臺搜集利用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泄露兩方面[30]。圖書館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來保障社交媒體信息安全和學術規(guī)范。①從圖書館層面制定社交媒體使用條款。圖書館員無論是以圖書館立場或是以個人立場發(fā)表言論時,都應該以維護圖書館形象為前提,不發(fā)表有損圖書館聲譽的不當言論。用戶也應該遵守條款,不發(fā)布有違學術規(guī)范的內容。②建立搜集用戶個人信息的隱私政策,設置專門處理個人隱私安全投訴的崗位,在搜集個人信息的同時向用戶說明信息用途以及信息的存儲方式等。③強化信息安全和學術規(guī)范,培養(yǎng)用戶信息安全意識。在保護個人隱私不受侵犯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版權,引用他人社交媒體發(fā)布內容時要規(guī)范標引等。
在移動環(huán)境下,社交媒體對學術信息的高效率傳播及其即時的交互性,使得學者之間能夠輕易建立起親密的學術社交關系,并改變了學者信息獲取和學術工作的方式[31]。因此,圖書館需要結合移動信息環(huán)境,根據用戶信息行為的改變,圍繞社交媒體學術活動全流程開展學術信息素養(yǎng)教育,以促進移動學術信息素養(yǎng)教育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