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根 鄧光青
摘要:針對新時代初中生求知、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要把知識的灌輸變成有趣的接受。將鮮活的時事政治新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教育教學,可以有效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增添時代氣息,提升課堂活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激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極大地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新聞 生動 興趣 內化 傳播正能量
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道德與法治課是重中之重。為了完成這一使命,筆者注重將鮮活的時政新聞融入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心得:
一、將教材的教學內容與時政新聞相關聯(lián)
首先,教師可以選擇貼切的時政新聞作為教學情境的切入點,以多媒體為手段去營造一個有利于時政教學的氛圍,把學生自然輕松地帶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以八年級上冊《法不可違》一課為例:
情境一:播放視頻《掩蓋不住的罪惡——孫小果案件全過程》。視頻顯示了從2019年5月起,在中央督導組督促下,依法嚴懲孫小果及對其背后存在的違法犯罪利益集團進行調查打擊的過程。
師:孩子們看了這段視頻后,有什么想要告訴老師的?
生1:法不可違。法律的權威不容侵犯。
生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誰,觸發(fā)法律都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生3:可以看出我們黨和政府打黑除惡的決心之大,不管涉及什么人都依法辦事。
師:國家制定法律,強制全體公民遵法守法。請記?。悍ú豢蛇`!
通過觀看這一驚動全國的案件的新聞視頻,筆者想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種下學法、守法、護法的種子,長大做一個合格公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篩選新聞,同時也要注重時事新聞的生活化以及實用性,把與政治教學內容相關聯(lián)的新聞素材及時引入課堂。新聞重在“新”“準”,唯有“新”“準”才能引起學生共鳴。
情境二: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一課以新聞圖片導入為例:
展示“84歲鐘南山行程曝光,致敬疫情中的逆行者”圖片。圖片內容顯示2020年1月爆發(fā)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接到國家命令,不顧個人安危,連夜乘坐動車義無反顧地奔赴疫情的正中心——武漢,在高鐵的餐車上因疲憊睡著了的情景。
師:同學們看了上面的圖片,有什么想法要告訴老師?
生1:感覺鐘院士不顧個人安危,有無私奉獻精神。
生2:鐘南山院士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表現(xiàn)出他是愛國愛民的,他的精神是崇高的,值得人敬佩。
生3:我認為國家重視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所以緊急組織救援。可見我們黨是人民的黨。
師:是的,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講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戳诉@張新聞圖片,聽了同學們的討論,我們心中充滿了感動。感動鐘南山院士對生命的珍愛和呵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最寶貴”。希望同學們不僅要看到自己生命的可貴,也要“仁者愛人”“推己及人”。鐘南山院士這種奉獻精神令人欽佩。鐘院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時代的英雄,是中國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我們因有千千萬萬個像鐘院士一樣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們而自豪!
通過展示照片,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政治的愿望,使學生領悟了知識的真諦,而且還陶冶了他們的愛國情操,真正起到了內化于心、形成于行的作用。
二、組織學生開展時政新聞點評,促進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
很多時政新聞并不只是涉及一個方面的問題,然而初中生的知識面并不廣,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等還不夠了解。為幫助學生掌握事實真相以及時政新聞背后的社會價值,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針對典型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
教學片段:師出示兩張新聞圖片。
圖1為網上謠言:自2020年3月25日開始,新冠肺炎病人的醫(yī)療費國家不會再承擔。基本的隔離費用8000元,需自行承擔;治療費用40萬—71萬元,需自行承擔。
圖2為破除謠言報道:新增新冠肺炎患者要自費了?一旦感染,后遺癥或拖累后半生?——純屬謠言,無稽之談。
師:請同學們就這組新聞圖片進行點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生1:造謠者在疫情期間發(fā)布不實信息,容易引起民眾恐慌,打亂生活、工作秩序。
生2:網絡謠言嚴重破壞社會誠信,誤導大眾錯誤地認為我們都可以隨意地去說假話或散布謠言。
師:所以網絡謠言的危害性的確很大,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有負面影響。如果置之不理任其發(fā)展,會怎樣呢?
生3:如果不及時處理,會有更大的謠言產生,引起社會動蕩,公眾也不配合,妨礙疫情防控,甚至引起犯罪事件發(fā)生,不利于社會和諧。
師:同學們把謠言的危害性分析得很透,探討得很全面,很好!
采用“學生先點評,教師后點評”的模式,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關系。同時也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保持獨立思考,將自己掌握的政治理論充分運用到評論之中。也可以采用“這個學生點評,那個學生補充點評”的“生生互動”模式。
三、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政新聞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
政治老師要讓學生對時政新聞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還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比如筆者就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了一個“時事播報環(huán)節(jié)”:每課一播報。播報一則新聞,加簡潔準確的點評,用時約5分鐘→播報完之后產生新聞手抄報→選出優(yōu)秀作品板展→對其進行表揚獎勵。在七、八年級,可以設置“每月一匯報”: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匯報,用時一節(jié)課;每學期一發(fā)布(又稱“新聞發(fā)布會”),每班選派5名左右同學,全年級在一起播報;播報完之后產生新聞手抄報;然后選出優(yōu)秀作品板展,對其進行表揚獎勵。讓學生在每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開始之前準備好最近一段時間的時事政治新聞,然后輪流上講臺講述這些時政新聞事件。老師及時做出總的點評,并且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如一張自制的卡片或一個帶有個性化激勵語言的筆記本等。
《道德與法治》教材雖然也在不斷更新,但課本并不是萬能的,它的一些內容具有滯后性,只傳授課本知識可能會降低學生積極性發(fā)揮的程度,影響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降低教學效率。所以,把時政新聞引入課堂能激活課堂教學,并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惠及其他文科類科目,如歷史、語文等,使學習效果得到進一定提高,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謝翠珍.初中生時政教育的功能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6.
[2]高春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時政教育探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