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
摘要:在關系本位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女性村干部常被貼上“無用官”“洋相客”和“關系戶”三種“污名化”形象標簽,這類形象發(fā)展于“男女平等”任職制度與“男強女弱”刻板印象的沖突、“外姓姻親”掌握實權與“本姓宗族”利益固化的沖突、“不可抗力”生理現(xiàn)象與“隨時待命”工作性質的沖突。本文以時空觀為考察視角,從不同時空角度探析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的破解策略,塑造女性村干部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良好形象。
關鍵詞:女性村干部;“污名化”;時空觀;鄉(xiāng)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D2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1)09-0120-06
隨著中國社會的急劇發(fā)展,社會各領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發(fā)展,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在政治制度優(yōu)化和思維模式滯后之間的摩擦和碰撞中發(fā)展而來。當帶有消極色彩的標簽蔓延并固化到女性村干部群體身上時,社會大眾便會通過“印象吞沒”放大標簽形象。由于消極性形象的影響,女性村干部通常被認為不能扮演既定的社會角色,導致其不能發(fā)揮相應的社會功能。這個過程對于主體自身來說,是主動性的喪失和個人價值的淡化;對于鄉(xiāng)土社會和他人來說,是資源的浪費和正常社會功能的缺位,不利于鄉(xiāng)村治理現(xiàn)代化發(fā)展。
近年來,“男女平等”議題時常被大眾所提及,女權主義于西方國家儼然成為繼種族平等之后的另一種政治主張。然而囿于口號和標簽的平權運動難以撼動女性群體的“污名化”形象,眾多女性仍深受其害??疾飕F(xiàn)有的研究成果,國內對女性“污名化”形象的研究往往采用的是男權、女權、生理差異等性別視角,抑或是以影視形象、媒介報道等傳播學視角來加以分析,少有學者對特定女性群體“污名化”形象產生的社會背景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試圖以時空觀為考察視角,綜合審視女性村干部群體所處的時空環(huán)境,探尋“污名化”形象的內容表現(xiàn)、產生緣由和破解路徑,以求改善女性村干部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
一、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的內容表現(xiàn)
“污名”一詞本身就帶有悲觀、羞辱、戲謔等消極意味,在男權色彩相對更為濃厚的鄉(xiāng)土社會,女性村干部或因外界強加于主體,或因主體對消極環(huán)境的錯誤應對而深受“污名化”形象影響,難以擺脫?!拔勖彪m不至于上升到性別對立的嚴肅局面,卻也影響了女性村干部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成效。
1.能力不足的“無用官”
能力是領導干部的立身之本,如果女性村干部能夠為鄉(xiāng)村帶來實質性改變,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切實發(fā)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污名化”對其帶來的影響,并因為其性別因素而成為村民稱贊的對象。但鄉(xiāng)村振興是一個長期性戰(zhàn)略,取得工作成效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村民思維中固有“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如果女性村干部工作節(jié)奏過于平穩(wěn),就極易引起村民對其能力的懷疑。由此可見,性別因素既可以成為女性村干部備受重視的有利條件,也可以成為其被抨擊甚至謾罵的主要誘因,而決定這兩種結果的條件就是村民們心中高出男性數(shù)倍的女性村干部合格標準。當然,能力不足的“無用官”形象不僅來自村民們的不公正標準,部分女性村干部學歷低、思想舊、方法差,能力與工作要求嚴重脫節(jié),也進一步激發(fā)了村民們心中的不滿情緒。當村民們表層的不滿情緒和深層的性別認知重疊時,就會加深對女性村干部“無用官”形象的認知。
2.形象不好的“洋相客”
在形象塑造問題上,女性村干部極易走向兩個極端,即為了融入男性氛圍而導致的中性形象或為了利用女性氣質而導致的輕佻形象。不論是哪種形象,在開放度較為落后的鄉(xiāng)土社會中,都難免會落人口實,成為村民議論的焦點。在影響他人綜合判斷的眾多因素中,特質和形象是兩個出發(fā)點截然不同的概念,特質是主體由內而外地通過外表、言語、動作等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穩(wěn)定性風格;而形象則是基于主體外社會大眾的評判、標簽、印象等建構出來的內容表達,受他人所主導。譬如在傳統(tǒng)“男強女弱”思想的影響下,一些人無限“妖魔化”女性善于溝通、柔性真誠等特質,認為女性村干部往往是靠溜須拍馬、權色交易等方式走上工作崗位,并沒有真才實學。由此可見,女性村干部的“污名化”形象并不完全具有現(xiàn)實可信度,而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主體的某些誘導性特質有較大關系。在男性主導的公共空間中,女性村干部成為被審視和孤立的“他者”,難以成為村干部群體中的核心。為了融入男性村干部群體,并且建立廣泛深入的人脈資源,部分女性村干部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逐漸發(fā)展出中性形象或輕佻形象,而當形象內化為特質時,村民們就具有了充分的證據(jù)去證實之前的“洋相客”形象,加劇了洗刷女性村干部“污名”的難度。
3.風評不純的“關系戶”
鄉(xiāng)土社會是最注重人情世故的社會形態(tài),這不僅為“關系戶”的誕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也讓嫉妒或厭惡“關系戶”的群體深陷其中,造成人人皆被懷疑的惡性生態(tài)。由于刻板的性別印象和女性群體的誘導性特質,女性村干部更容易被懷疑,似乎女性村干部這個群體只能依附于男權而存在,天生就與“走后門”“找熟人”“權色交易”“買官賣官”等消極因素聯(lián)系在一起。職位準入和晉升的關系之道不僅觸碰到了某些人的切實利益,而且會對現(xiàn)有的制度進行破壞,影響鄉(xiāng)村治理和鄉(xiāng)村振興的綜合格局。這種破壞性會導致他人對“關系戶”的仇視心理,而相對忽視對目標對象的甄別和確認。女性村干部群體中的特例在“世俗偏見”和“魯莽對待”的加持下代表了全體成員,風評不純成為其群體性形象。其實,關系于鄉(xiāng)土社會而言并非壞事,錯誤地利用關系才會被人民群眾所厭惡。通過妥善處理關系而解決問題已是女性村干部常用的工作手段,這不僅充分發(fā)揮了女性的優(yōu)勢,也能夠加固鄉(xiāng)土社會中的人際紐帶,增強社會資本的緊密度。
二、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的產生緣由
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由社會建構所出,在“污名”者和被“污名”者雙方的沖突中產生形變和發(fā)展,最終被確定下來。沖突過程中,不同時空維度的對立因素皆能影響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的具體表現(xiàn)。以時空觀的考察視角去探析女性村干部形象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是分析主體“污名化”形象產生原因的有效方法。
1.“男女平等”任職制度與“男強女弱”刻板印象的沖突
“男女平等”理念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之一,應用并體現(xiàn)在社會領域中公共性、規(guī)范性、倡導性的部分,凸顯著社會的道德品質。但因為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呈現(xiàn)復雜性、變化性的特征,人們在觀念形態(tài)方面產生出不同的價值選擇和目標指向,導致主流價值理念的傳播和落實并不能夠覆蓋社會全域。聚焦于女性村干部“污名化”現(xiàn)象,主流價值理念覆蓋不全的問題就表現(xiàn)為“男女平等”任職制度與“男強女弱”刻板印象的沖突。村干部任職制度在性別角度的公平性貫徹落實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為女性群體打開了大門,但制度保障并不能夠帶來文化領域的實質性改變,鄉(xiāng)土社會中依然殘存著濃郁的男權色彩,加之更為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女性村干部便會面臨“能力懷疑”“形象詬病”“風評詆毀”等初始困境。一方面,村民們出于對制度安排、人際經營的考慮選擇接受女性村干部的存在;另一方面,村民們固有的對女性能力的懷疑也不曾淡去,塑造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就成為中和兩者矛盾的宣泄口。其實,男權思想已不局限于對女性弱小形象的塑造,更將女性特點放大并加以抨擊。村民視女性村干部的相貌、溝通能力為原罪,認為不正當交易必然普遍存在,似乎女性只能通過特殊渠道來獲取權力。在“男強女弱”消極思維的控制下,部分村民難以接受女性任村干部的現(xiàn)實,于是以詆毀代替服從,以逃避掩飾自卑,對女性主體造成沖擊。
2.“外姓姻親”掌握實權與“本姓宗族”利益固化的沖突
從鄉(xiāng)土社會的婚姻結構來看,“婦隨夫居”是傳統(tǒng)且廣泛的夫妻婚后生活方式,但這也帶來了女性在家庭結構中“外姓”的尷尬身份。雖然婚姻是進入親屬圈子和籍貫圈子的重要方式,但村莊權力旁落于“外姓者”也依然為“本姓宗族”所不滿。正如費孝通所言,“血緣是穩(wěn)定的力量,籍貫只是血緣的空間投影而已?!盵1]89“本姓宗族”利益固化的特點不會因為婚姻這種形式而瓦解,但當女性村干部憑借著現(xiàn)代政治制度掌握實權之后,權力與權力之間的碰撞必然會發(fā)生,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在權力競爭中誕生發(fā)展。這種權力的二元對立并不具有普遍性,從地域來看,城鎮(zhèn)人際交往的碎片化特點限制了宗族利益的發(fā)展,也就避免了這種沖突的破壞性;從時域來看,鄉(xiāng)土社會中雙方的利益也并非時刻對立,只是村民出于對己方利益的前瞻性保護,選擇以“污名”為打擊手段?;貧w至女性村干部本身,“外姓姻親”的身份和掌握實權的特點注定其容易成為村民們的標靶,無論是外在的形象還是內在的素質都容易成為被詬病的焦點。在個體與群體的對抗中,針對個體的“污名化”形象極易在群體中傳播發(fā)展,這與群體利益密切相關。當然,這里指的對抗并不是要將女性村干部和村民劃分為兩個相互對立的階層,而是在勾畫女性村干部在鄉(xiāng)村治理中面臨的利益脈絡,以更為清晰地理解其“污名化”形象是如何為權力所建構的。
3.“不可抗力”生理現(xiàn)象與“隨時待命”工作性質的沖突
不同性別的身體結構、生理特點、機能狀況具有較大差異,對應著男女之間不同社會分工的可能性。在父權制社會,男性主要承擔著勞動分工中的主導性、智能性、社會性工作,女性則承擔輔助性、機械性、家庭性工作,這看似“人盡其才”的分工模式卻阻礙了女性碰觸政治經濟等核心權力的機會,構成了女性受壓迫的關鍵要素。由于女性工作內容的邊緣化,其生理限制并沒有過多地呈現(xiàn)在工作過程中,“不可抗力”生理現(xiàn)象與“隨時待命”工作性質的沖突被男性主導的分工模式所掩蓋。而隨著性別文化逐漸向平權的方向過渡,社會分工轉變?yōu)槟信餐瑓⑴c社會和家庭的模式,女性村干部群體得以產生,生理特點與工作性質之間的沖突也隨之出現(xiàn)。學者張靜在分析新時代女性干部領導力的提升路徑時指出:“女性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制約是阻礙女領導干部成長的重要因素。相對于男性而言,女性由于自身特殊的生理構造不能夠長時間做高強度、高頻率的工作,減少了女性通過從政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時間,對女性從政產生阻礙。”[2]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的村干部工作,任務更重、內容更雜,不僅要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深入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加快推進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進程;還要面對鄉(xiāng)土社會中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權力脈絡,承擔著來自政策部署的縱向壓力和人情世故的橫向壓力,需要村干部保持“隨時待命”的工作態(tài)度。女性村干部因“例假”“懷孕”“更年期”等生理現(xiàn)象難免會對工作產生一定影響,這也成為部分村民反感女性村干部的理由。
三、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的破解路徑
在了解不同時空維度的對立因素對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的影響之后,消解沖突成為打破僵局的必然舉措??梢詫⑴源甯刹克媾R的時空環(huán)境分為領域、地域、場域和時域,針對具象化的現(xiàn)實困境或者發(fā)展阻礙,分門別類地采取對策,優(yōu)化女性村干部參與鄉(xiāng)村治理的小環(huán)境和大背景。
1.聚焦領域:以工作能力平息爭議
“居其位,謀其事,盡其責。”具備與工作領域相適配的工作能力是獲得他人肯定和尊重的重要條件,化解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就要以工作能力平息爭議、以工作實效消融誤解。
首先,要補齊女性村干部的能力短板。對于女性村干部,要對標合格村干部工作能力指標,找準差距,確定學習方向和培訓重點。增強主體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養(yǎng)成主動學、自覺學、堅持學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基層政府,要通過理論教育、榜樣示范、社會實踐等方式培養(yǎng)主體的綜合素質,構建涵蓋專項考核、集中培訓、交流評比的長效工作機制。
其次,要塑造女性村干部的領導氣質。領導氣質是領導干部工作風格、工作特點、工作內涵的有機組合,是其工作能力在具體行為上的風格呈現(xiàn)。不同于威逼、利誘等消極手段勾畫出來的負面形象,領導氣質依靠文化學識、正面形象、人格涵養(yǎng),能夠樹立村民對女性村干部的信任感和尊敬感。
最后,要完善女性村干部的工作隊伍。鄉(xiāng)土社會的復雜性發(fā)源于交錯糾纏的利益脈絡和時空變幻的人際交往,這就決定了村干部工作必須注重團隊合作。團隊能力是個體能力的優(yōu)化組合,完善女性村干部主導下的工作隊伍,不僅要提升主導者識人的眼力、深化其容人的胸襟,還要正確處理主導者與追隨者的工作關系,做到個體的獨立性與團體的統(tǒng)一性相結合。
2.融入地域:以獨特作用獲得肯定
在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現(xiàn)象依然存在的前提下,鄉(xiāng)土社會人才流失、“空心化”等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有效化解。農業(yè)農村資源大量流入城市,限制了鄉(xiāng)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此情況下,婦女、老人、兒童成為構成鄉(xiāng)土社會常居人口的主要人群,為女性村干部群體的誕生與發(fā)展提供了機會。鄉(xiāng)土社會作為承載鄉(xiāng)土文化的空間,其特殊性容易與嵌入型村干部產生摩擦,又可能在鄉(xiāng)村振興的任務要求下激化矛盾的升級。女性村干部深諳鄉(xiāng)土社會的相處之道,只需發(fā)揮其獨特作用,便能夠以新的身份融入其中,并且獲得肯定。
首先,要正確利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熟人關系。建立、維持、深化與不同村民及團體的良好關系,以了解任職地域內發(fā)生的問題及內在邏輯,尋求最優(yōu)解決策略。
其次,要合理利用自身氣質中的和善態(tài)度。相較于城市社會的理智風格,鄉(xiāng)土社會中感性的一面更能夠發(fā)揮女性村干部自身的獨特作用?!坝捎卩l(xiāng)土社會內部歷史性地存在著人情、面子、關系等社會機制,很多治理事務多對人不對事,工作方法靈活多變,關鍵是面對面做人的工作,人情梳理清楚后,事情也就好辦了?!盵3]在這樣的治理模式中,和善的態(tài)度更加能夠獲得村民對村干部工作的認可,以情感聯(lián)結和依賴關系推動工作的有效運行。
3.規(guī)范場域:以行為準則消解閑話
場域是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面臨的不同目的、對象、話題、氛圍的集合,需要根據(jù)場域的變幻,以不同的方式來加以應對,塑造個體形象并完成既有目的?!皥鲇蚓褪俏枧_設置,即表達設備的場景部分。舞臺既有前臺,也有后臺。前臺是指表演場合,后臺是相對于前臺而言的,其現(xiàn)實性與前臺表演相矛盾?!盵4]于女性村干部而言,前臺是其附著于村干部身份而在村民等人面前展示形象的場合,不局限于實質空間和規(guī)定時間,而是將場合作為行為的重要參考因素;后臺是女性村干部更為私人的生活場合,但因為信息化的迅速發(fā)展,前臺與后臺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許多后臺事件在媒體和網絡的曝光下被迫走上前臺。規(guī)范女性村干部在不同場域中的實踐活動,需將其場域類型進行劃分。
首先,女性村干部工作中的前臺是評判其角色扮演是否成功的基本場域,必須構建嚴密的工作行為準則對其進行約束,并通過內容教育和懲戒措施強化其職業(yè)認同。
其次,生活中的前臺是在對鄉(xiāng)土社會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進行的場域認定,女性村干部群體中的一部分來自鄉(xiāng)村內部,部分生活場景依舊能為村民所接觸,對其形象塑造產生深刻影響;即使主體并非來自鄉(xiāng)村內部,其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場域類型也并不完全是工作場域,這與村干部工作的特殊性有關。而就場域的特質來看,生活中的前臺與后臺僅有空間差異,皆可通過生活行為準則的建構和實施來加以規(guī)范。
4.淡化時域:以制度安排縮小差距
隨著我國女性受教育時間長度的正向發(fā)展,男女在就業(yè)渠道方面的差距幾近消失,可是以制度安排為代表的職業(yè)保障仍未深度觸及性別領域,針對女性職工的職業(yè)保障存在“保障不適”“保障不力”等問題。聚焦于時間領域,男女群體在工作時間參與度、利用率的差異,能夠直觀地表現(xiàn)出不同性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女性村干部由于生理特點和在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等原因,往往難以擺脫時間限制而被片面地貼上“弱者”標簽。而當時域上的劣勢地位固著于女性村干部群體,并成為其群體特征時,不同性別在該工作領域上的差距便會不斷拉大,進而發(fā)展出帶有“污名化”色彩的女性村干部刻板形象。
首先,要通過制度安排有效分擔女性的生育責任,應用并推廣“男女共休產假”“哺乳期夫婦不加班”等制度,樹立“男女平等”“男女共擔”的家庭責任觀,重新規(guī)劃男性的家庭角色。
其次,要加大在社會養(yǎng)育和社會護理方面的政府支持力度,以制度安排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將女性村干部從家庭事務中解放出來。
最后,要通過宣傳教育重塑社會風氣,引導大眾辯證地看待女性村干部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將工作時間作為評判村干部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批判地看待女性村干部的優(yōu)點和缺點,避免群體性定義。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張靜.提升新時代女性干部領導力的路徑[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3).
[3]王向陽.新時代傳統(tǒng)農區(qū)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的組織形態(tài)選擇——基于黔北、魯西農村的考察[J].理論與改革,2021(2).
[4]宓淑賢,柳迪.社會角色視域下領導形象管理分析[J].領導科學,2019(18).
責任編輯:夏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