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蕓
在論述育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了“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既學必有所得,即得必履所學,終有所落實,進知行合一”這一關于篤行的重要論述,該論述突出強調(diào)了知行合一思想在德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們貫徹落實《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德育管理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使我們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有了最基本的遵循。
一、視“知”為“學”,以“知”開“智”
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黨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報告指出:“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德育管理,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睂Υ耍暯娇倳泴淞⑴嘤鐣髁x核心價值觀提出了四點要求。
(一)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
為什么要“學”呢?因為“學”是為了“求知”!知識才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作為學生,必須努力勤奮、敏而好學,把求知當作第一要務!其中又體現(xiàn)出一個“思”的過程,“思”就是為了“學”,雖有先后之別,但更深一層的含義是通過思考,把所學內(nèi)化于心,進而形成一種自己獨特的見解,以此方可專攻博覽,關心家國,學會社會擔當。
(二)要修德,加強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實踐
如習總書記所言:“道德之于個人、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的意義?!贝嗽捳幸Γ叨瓤偨Y(jié)了小學階段德育管理的指導方針。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頭等大事,正如《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所示,“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是價值的引領”,這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是以學生生活為出發(fā)點的,主要以道德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
“明辨”是“思”和“知”的必然產(chǎn)物,在“行”之前。作為學生,當面對教師和家長的批評時,當面對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時,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復雜情緒。其實這都是很正常的,而關鍵在于怎么思考、怎么分析、怎么選擇。當學生以所知為底氣時,自然會看透是非曲直,進而做出正確的決斷。
(四)要篤實,扎扎實實地干事,踏踏實實地做人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既學必有所得,即得必履所學,終有所落實,進知行合一。從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把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為我們個人的精神追求,進而自覺地行動起來,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用“所知”履行“所學”,這便是知行合一的精髓!
二、以“思”促“知”,以“知”促“行”
小學生年紀尚小,他們的認知能力及認知水平十分有限。如果教師不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及認知水平為切入點,則很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引導學生知行合一。一個人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控制的,他的思想高度決定了行為高度,由此看來,“知行合一”的先決條件必然是“知”而非“行”。知行合一思想下的德育管理,必然要體現(xiàn)“以思促知,以知促行”的過程,它們之間是有先后的,是先有“思”而后有“知”,是后有“知”而后有“行”,進而知行合一!
(一)以“思”促“知”
在實際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驅(qū)動式課堂教學模式,針對小學生具備形象思維的特點,設計形象直觀的教學材料、通俗易懂的趣味性問題,借助圖片、聲音、視頻等直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如在進行“安全警鐘長鳴,生命健康無價”的專題教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疫情防控、校園欺凌、食品安全、用電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暑假防溺水等針對小學生的安全教育。隨后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實際情況提出問題。
(1)結(jié)合播放的視頻,想想身邊發(fā)生的安全隱患,并思考該如何應對這種安全隱患。
(2)如果你是交警叔叔,你會對那個闖紅燈的小朋友說些什么話?
(3)當面對同學被高年級的學生欺凌時,你會坐視不管嗎?如果不會,那你應該怎么做呢?
(4)當發(fā)生火災時,你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并快速逃生?
(5)如果遇到溺水者,你會貿(mào)然下水營救還是大聲呼救引起他人注意呢?請說明為什么。
通過這種問題驅(qū)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準確把握所學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以此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
(二)以“知”促“行”
良好的師生關系及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先決條件。只有學生在感到自由自在沒有壓力時,才可以跟隨教師的引導快樂學習。在這之后,教師的評價必須及時跟進,或?qū)W生的認知表現(xiàn)做出肯定,或針對某些觀點上的不足做出點評,或針對某些問題給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如對問題的答案進行有效評價。
(1)第一個問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并沒有什么具體的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學生想到什么都可以說出來。如爸爸抽煙亂丟煙頭,這很容易造成火災隱患;如媽媽從浴室出來總用濕淋淋的手拿吹風機,這很容易造成觸電危險。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
(2)而關于交通安全問題,有著固定性質(zhì)的答案,所以學生的回答必須在交通規(guī)則的“圈”里。如學生可以說“橫穿馬路必須看清信號燈”“要做到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要走人行道”“不可以橫穿機動車道”,這些都是正確的,但如果學生說:“可以翻越欄桿抄近道”,這肯定是不可以的。
評價時要注意學生的態(tài)度和情緒,學生積極思考、爭先發(fā)言是好事,這說明學生通過思考形成了認知,完成了“以思促知”的過程。所以在這種問題上,教師要“以知促行”,要善用放大鏡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多給予學生支持和肯定,讓學生堅定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而以知促行。
(三)進而“知行合一”
“思”是為了“知”,“知”是為了“行”,思而后知,知而后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知行相互。王陽明所謂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這兩件事合為一件事,而不是被分開成兩件事。很多時候,我們很難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那道鴻溝,就如笛卡兒所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會使人陷入幻想,會覺得自己只要思考到了就是做到了,但其實并不是這樣。因此我們要把思考到的道理、學到的知識,按照學習到的道理去做,這就是“履學”,就是“知行合一”。
(1)思考到了,知道了,若不去做,一切都是空談。為了踐行知行合一,教師可以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在絕對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小規(guī)模的防火演練,要求學生結(jié)合所學知識,按照疏散線路低身掩住口鼻至指定位置,其間不得大聲喧嘩、不得擁擠慌亂,結(jié)束后還要進行總結(jié)點評。
(2)舉行《交通安全伴我行》的主題班會,進一步深化、深入針對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形象直觀、通俗易懂的課件,以舉例子、講道理、示實例的直觀形式,進一步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隨后讓學生以制???、畫主題板報、制作主題海報來踐行交通安全伴我行。
《尚書》提出過“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觀點,這反映了儒家原典最早的知行觀點,也就是知易行難?!八贾焙唵?,“知行”太難,想到了但沒有深入思考不等于知道了,知道了而又不去做就等于不知道。在知行合一的內(nèi)涵界定里,知和行兩者互為表里才能算得上真的知道,這是謂之整體的一件事。如在德育教育中,知識必須結(jié)合實踐才能被人直接體驗、感受和建構,才可以使學生真正內(nèi)化為知識經(jīng)驗和外化為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