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花 駱飛
摘 要:作為農產品供應源頭,小農戶因缺少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和主體地位,一直面臨著“高成本、低效益”甚至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面對新發(fā)展格局構建的戰(zhàn)略要求,立足小農戶的切身利益,優(yōu)化農產品供應鏈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迫在眉睫。該文分析了當前小農戶參與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模式和突出問題,從公平關切的視角探討小農戶農產品供應鏈的優(yōu)化對策,以期加快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融合,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有機銜接,為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小農戶;農產品供應鏈;公平關切;優(yōu)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5.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8-0128-03
黨的十九大要求重視小農戶的主體地位,加快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有機銜接,夯實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基礎,加快新發(fā)展格局構建。研究發(fā)現,小農戶參與農產品供應鏈可以提高收入水平,實現脫貧致富[1],新時代發(fā)展小農戶有助于實現產業(yè)興旺和共同富裕[2],而培育和優(yōu)化農產品供應鏈,帶動小農戶減貧增收致富,是當前市場化減貧的重要方向[3]。小農戶本應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主力軍和供應源頭,但因缺少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和主體地位,一直面臨著利益被擠壓和邊緣化的不公平處境 [4-5]。基于公平關切的視角,進行小農戶農產品供應鏈優(yōu)化,有助于創(chuàng)新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確保小農戶增收,最大程度地提升農產品質量和供應鏈服務水平。
1 小農戶參與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模式
1.1 “小農戶+龍頭企業(yè)”模式 小農戶通過合同契約、反租倒包、出資參股等形式與龍頭企業(yè)建立穩(wěn)定的供銷關系?!靶∞r戶+龍頭企業(yè)”模式是當前我國小農戶走向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的主要方式。龍頭企業(yè)借助這種模式整合眾多小農戶的分散資源,向小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按合同規(guī)定收購農戶生產的產品,供銷關系相對穩(wěn)定;小農戶則依托所在供應鏈的龍頭企業(yè)拓展銷售渠道,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獲取更多的技術、服務和融資支持,與龍頭企業(yè)是“多對一”的松散關系。
1.2 “小農戶+合作社”模式 小農戶為達到規(guī)模效應和集聚效應,聯合組建或加入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通過訂單農業(yè)、二次返利等方式,由合作社牽頭,組織小農戶進行農資購買、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靶∞r戶+合作社”模式節(jié)約了小農戶進入市場的交易時間和交易費用,增強了小農戶的市場話語權,讓更多小農戶分享規(guī)模效益。合作社可以通過訂單農業(yè)、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與前端小農戶展開合作,與末端龍頭企業(yè)或批發(fā)企業(yè)、連鎖超市、農貿市場合作擴大市場。這種模式是實現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的載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1.3 “小農戶+超市”模式 小農戶與城市、社區(qū)、學校的各類超市合作,構建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等模式?!靶∞r戶+超市”模式有助于實現產銷一體化。通過小農戶與超市、社區(qū)、學校農產品的產需對接和直接供應,提升小農戶生產決策的準確性和農產品供應質量,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為小農戶和消費者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實現超市、小農戶、消費者的多方共贏[6]。
1.4 “小農戶+電商平臺”模式 小農戶利用互聯網自建或加入大型電商平臺,通過直銷、代銷、團購等方式直接獲取來自全國的訂單進行農產品的供應和銷售?!靶∞r戶+電商平臺”模式不僅能夠保障小農戶切身利益,有效化解農業(yè)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而且能有效激發(fā)農民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打通城市和農村的互聯互通,形成“工業(yè)品下鄉(xiāng)”“農產品進城”的雙向供應鏈。雖然該模式受到了極大關注,但其運行效果并不理想,農產品上線遭遇多重障礙,如成熟電商平臺門檻高、自建平臺知名度低、農產品質量缺乏認證、物流成本過高、冷鏈物流缺失等一系列問題。
1.5 “小農戶+消費者”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小農戶+消費者”模式的拓展渠道,尤其在對社區(qū)進行封閉管理后,小農戶紛紛通過直播、微商、團購、認購、共享等方式直接對接就近城市居民,進行統(tǒng)一上門配送和無接觸自取?!靶∞r戶+消費者”模式最大程度地縮短了供應鏈長度,避免了長時間的冷鏈物流需要,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和損耗,確保了農產品的生鮮度;同時通過市民的提前預定,避免了農戶的盲目送貨和銷售,大大提高了農產品收割和送貨效率。
2 小農戶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比較及問題分析
小農戶在市場競爭中摸索了多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不同供應鏈模式的合作形式、合作領域、合作關系、利益分配各不相同,小農戶參與積極性也不一樣,具體如表1所示。
2.1 合作形式和合作領域比較 從合作形式來看,小農戶與企業(yè)實力的懸殊導致了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的公平性問題,大多農產品供應鏈都是龍頭企業(yè)、超市或電商平臺主導,小農戶無話語權,主體優(yōu)勢沒有充分發(fā)揮,雙方要求差距越來越大,馬太效應日益凸顯,嚴重抑制了小農戶參與供應鏈的積極性。從合作領域來看,資源懸殊導致了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小農戶雖是供應鏈源頭,但因缺少營銷、技術、服務、資源、融資等獲取途徑,導致其長期處于弱勢或被動依附地位。
2.2 合作關系和利潤分配比較 小農戶與龍頭企業(yè)、超市、電商平臺均是多對一的關系,在合作規(guī)模和分配機制上都存在不平等的偏差,單個小農戶不足以在供應鏈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雖然合作社是目前小農戶取得規(guī)模效益、實現與大市場對接的中堅力量,通過合作社直采、直銷、直供構建緊密關系,理論上可以獲得更高收益,但是目前因合作社發(fā)展水平不一,導致合作和利潤分配實際情況并不理想。疫情期間,雖然小農戶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方式構建了與消費者的直接聯系,由于疫情期間城市資源的稀缺,消費者大多對農產品服務和質量要求普遍采取較為包容的態(tài)度,但疫情過后服務水平和質量要求會恢復至原來水平,甚至要求更高,這對小農戶來說是新的挑戰(zhàn)。
2.3 利益保障和參與積極性比較 從小農戶增收的利益保障和參與積極性來看,當前小農戶與龍頭企業(yè)、超市、電商平臺的合作模式中,因屬于不同利益主體,在龍頭企業(yè)、超市、電商平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小農戶無法與之抗衡,因此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致使小農戶增收困難,參與供應鏈的積極性不高;小農戶與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模式可以從根本上確保雙方利益,但由于當前大多小農戶弱、小、散的現狀,致使供應鏈服務能力跟不上消費者要求,無法成為當前農產品供應鏈的主流模式;通過合作社可以改變當前大多小農戶弱、小、散的現狀,獲取規(guī)模效益,但當前各地的農業(yè)合作社發(fā)展參差不齊,缺少規(guī)范化管理和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人為“壘大戶”“搭便車”現象普遍。
2.4 存在的突出問題比較 長期的關系不對等導致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小農戶雖然是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在種植和養(yǎng)殖過程中投入了很高的原材料、勞動和時間成本,但最終難以獲得公平的收益,甚至難以收回前期成本。沒有能力和條件投入農產品深加工或者冷鏈包裝運輸,小農戶只能保守地維持或盲目跟風,致使其融入大市場的困難加劇,長期處于供應鏈的弱勢地位。另外,信息不對稱、溝通不暢導致農產品供應鏈需求和標準上的矛盾突出:一是小農戶電商能力弱,農產品供應鏈冗長,服務模式單一,需求難以直接對接,小農戶和消費者雙方利益受損;二是服務和標準難以統(tǒng)一,小農戶無法及時跟蹤和快速反應消費者需求,在提質增效和供應鏈管理方面無法做到持續(xù)優(yōu)化。
3 基于公平關切的小農戶農產品供應鏈優(yōu)化策略
3.1 程序公平關切——加快小農戶的轉型升級 程序公平關切是指小農戶對與供應鏈節(jié)點企業(yè)進行農產品生產與交易過程中的合作政策及程序的公平關注和感受[7-8]。當前小農戶應充分挖掘“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來發(fā)展壯大,一方面充分挖掘“內部經濟”,借助自身努力、國家扶持和補貼壯大自己,提升規(guī)模和質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經濟”,通過借助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合作社等新型市場主體的規(guī)模帶動作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完成向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轉型升級,融入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對接大市場,夯實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源頭主體地位和主動權。
3.2 分配公平關切——構建共享型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 分配公平關切是指小農戶對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成本與最終收益之間、以及自身收益與其他供應鏈企業(yè)之間的公平關注和感受[8]?!秶鴦赵宏P于促進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小農戶產業(yè)化聯合體,引導供應鏈核心企業(yè)與源頭小農戶構建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探索與小農戶的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合作方式。一方面,供應鏈核心企業(yè)要跳出“利益掠奪”,樹立“利益共享”的思維,把利益分配重點向產業(yè)鏈上游傾斜,促進農民持續(xù)增收;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和共享,不斷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通過完善利益聯結和利益分配機制,打造小農戶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共同體,引導其發(fā)展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拓展增收空間,既可以徹底根治小農戶的貧困,打贏脫貧攻堅夯實基礎,又能從供應鏈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供應鏈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
3.3 關系公平關切——創(chuàng)新小農戶供應鏈共享合作模式 關系公平關切是指小農戶對合作關系中的雙方或多方的關系及互動方式的公平關注和感受,也稱為互動公平關切[8]。在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戶的關系公平關切代表小農戶是否被公平對待的程度。當前供應鏈中普遍存在傾向于大戶的習慣,導致農戶的兩極分化,小農戶得不到重視和公平對待。轉變小農戶傳統(tǒng)的農產品單一“售賣”模式,加強小農戶對土地、農技、農機等資源配置和資源運營,將經營性資產、政府撥款、村集體積累和改革性收入折股量化,變資源為資產、資金為股金、農民為股民,借助土地共享、田園共享、認領認購、土地托管等共享合作模式,構建緊密協作關系,合力打造品牌產品,通過分享更多品牌溢價,打造和諧的供應鏈合作關系,推動小農戶融入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大格局。
3.4 信息公平關切——打造供需對接的拉式供應鏈 信息公平關切是指小農戶對供應運作中的市場供需、客戶體驗等信息共享和獲取程度的公平關注和感受[8]。疫情催生了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給小農戶帶來了新的商機,借助互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等技術和平臺,通過信息共享和線上線下結合,加快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升級,構建需求驅動的拉式供應鏈,最大程度地提升小農戶農產品供需的精準對接。通過產前對市場需求的科學預測,最大程度地減少小農戶種植風險;通過產中生產全過程的可視化,確保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提升客戶體驗;通過產后的數據分析和反饋,指導小農戶生產種植,通過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有機銜接。
4 小結
落實好國家“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全過程的提質增效,迫切需要提升小農戶能力及其供應鏈服務水平。要想徹底改變當前小農戶在供應鏈博弈中的被動受擠壓現狀,彰顯其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源頭地位和貢獻,就必須著眼于小農戶的公平關切,提升農產品供應鏈水平,一方面有助于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綠色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確保農民和市民的利益雙贏;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高效對接,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和城鄉(xiāng)融合,助力構建新發(fā)展格局。
參考文獻
[1]張悅.農產品供應鏈變革對小農戶的影響及我國的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2(9):100-105.
[2]蔣永穆,劉虔.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的小農戶發(fā)展[J].求索,2018(2):59-65.
[3]顏廷武,張童朝,賀孟業(yè),等.農產品供應鏈對農戶減貧增收的關聯效應分析——基于滇、桂、蘇、閩四?。▍^(qū))的實證[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2015(6):973-980.
[4]阮文彪.小農戶和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有機銜接——經驗證據、突出矛盾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觀察,2019(1):15-32.
[5]劉同山,孔祥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有機銜接:意愿、實踐與建議[J].農村經濟,2019(2):1-8.
[6]古川,安玉發(fā),劉暢.“農超對接”模式中質量控制力度的研究[J].軟科學,2011(06):21-24.
[7]浦徐進,朱秋鷹,路璐.參照點效應、公平偏好和“龍頭企業(yè)+農戶”供應鏈關系治理[J].管理工程學報,2016(02):116-123.
[8]許芳,劉爽,徐國虎.“公司+農戶”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戶公平關切分析[J].當代經濟,2018(05):27-2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