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妮
雨不會一直下,但一直有雨。
“如果和老外聊天找不到話題,那就談論天氣吧!”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的確,在國外,人們見面時最普遍的話題莫過于談論天氣。有調(diào)查顯示,94%的英國人在接受采訪時的過去6小時內(nèi)就曾與人聊天氣。另一項英國媒體的調(diào)查指出,每個英國人平均一生中大約花4個月在談論天氣。
為什么外國人如此愛聊天氣呢?首先,他們非常重視個人空間、隱私的保護,尋找一個安全的、不侵犯他人隱私的話題就至關重要。英國人類學家Kate Fox曾對此做過一項研究,結(jié)論指出,聊天氣有助于突破社會抑制的障礙,讓人順利開啟話題。因此,談論天氣慢慢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談話內(nèi)容。其次,變化多端的天氣形態(tài)讓人們對于天氣總有話題可聊。以英國為例,其地理位置位于各種不同氣團的交匯處,這就使得英國成為了少有的幾個天氣多變的國家之一,時而晴,時而雨,時而陰,時而云。針對英國多變的天氣,美國著名作家馬克· 吐溫曾說:“如果你不喜歡英國現(xiàn)在的天氣,那就等5分鐘吧。”
不僅是英國,大部分歐洲地區(qū)都以天氣變化快、多雨為氣候特點。被譽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卑爾根(Bergen)是挪威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雨城”。據(jù)統(tǒng)計,卑爾根每年有300多個下雨天,年平均降雨量最高達2578毫米,24小時最高的降雨量為192.2毫米。在卑爾根的街上,最常見的是“雨傘發(fā)售機”,商店里賣得最多的也是各式雨衣、雨鞋等雨具。在卑爾根有個笑話,如果游客問當?shù)匾幻泻⒑螘r會停雨,男孩則會答:“不知道,我目前只活了12歲。”言下之意就是還沒看到雨停的那天。
如果說卑爾根全年都在雨季中,那么西班牙則在冬天雨水連綿。由于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地中海氣候,西班牙幾乎全年的雨水主要集中在1月,并且西班牙不會像熱帶那樣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綿綿細雨一般會至少持續(xù)半天。
“打傘”文化
在雨季,雨傘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同時,雨傘也被作為英國人宣揚紳士風度和浪漫情懷的用具。在英國,相傳雨傘的發(fā)明起源于丹尼爾·迪福所著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因船只受損而流落荒島的魯濱遜,用樹葉做成了可以遮風擋雨的傘狀物。因此,英國最早的雨傘也被稱為“魯濱遜之傘”。
起初,打傘在英國飽受非議,保守的英國人認為“上天降雨是為了讓人淋濕”。不少英國的達官顯宦也將雨傘認作是窮人的遮蔽工具,而乘坐馬車才是高貴身份的象征。直至19世紀初,據(jù)傳說,英國著名將領威靈頓公爵上戰(zhàn)場時都曾打傘,而維多利亞女王也曾幾次將工藝精良、裝飾華貴的雨傘作為外交禮品,雨傘才開始在英國流行起來。到了工業(yè)革命時期,優(yōu)雅的英國紳士為了在雨天保持高雅的儀態(tài),便逐漸形成了出門攜帶黑色長柄雨傘的習慣。
由于天氣變換實在莫測,艷陽天、暴雨模式幾乎是隨時任意切換,加之頻繁出現(xiàn)的大風天氣,現(xiàn)在的英國年輕人已經(jīng)沒有了雨天打傘的習慣,他們更愿意選擇戴帽子的衛(wèi)衣或具備防雨性能的外套來抵御雨水。
相較于英國紳士,對雨天打傘更為執(zhí)著的當屬非常注重禮節(jié),怕給別人添麻煩的日本人。屬于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日本,也是一個多雨的國家。其雨量豐富到一年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日子都在降雨,并且在5月底至7月中旬還會有持續(xù)將近一個月的梅雨季。
在日語中,有“濕老鼠”“落湯雞”這樣的說法,在日本人看來,被淋濕不但自己不舒服,還會讓人看起來很悲慘,同時也會給周圍人造成麻煩。所以,在雨季日常出門攜帶一把透明的長柄雨傘幾乎是每個日本人的“標配”。之所以透明傘居多,是因為透明雨傘的價格更加便宜,并且在撐傘行走時便于觀察路況。另外,喜好時尚的日本人認為透明雨傘更易搭配不同風格的著裝。很多日本女性也對雨傘的時尚屬性青睞有加,喜歡收集做工精美的雨傘,據(jù)統(tǒng)計,在日本雨傘的銷量每年可達到1.3億把。
同英國的年輕人一樣,美國人在雨天也不愿意撐傘,即便是在一年當中有150天都在下雨的西雅圖,賣雨傘的實體店也非常少。對于西雅圖這樣像霧一樣的綿綿細雨,人們認為不需要特別準備什么,直接忽略就好。而居住在高樓林立、人潮擁擠的紐約人不愛打傘的理由更多是怕麻煩。在紐約擁擠的街頭打傘,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當人們穿梭在高樓林立的街頭,不時就要將雨傘開開關關,還需要時刻注意避讓他人,遠不如直接依靠防水戶外衣或連帽外套來得方 便。
不同國家在雨天有哪些習俗?
中國:嘗鮮無不道春筍
時令美食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成熟于雨水時節(jié)的春筍便是新一年雨季之初的美食之一。成熟的春筍筍體肥厚,鮮香滑嫩,營養(yǎng)豐富。根據(jù)做法不同風味也各異,不論如何烹調(diào),皆能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筍均占一席之地,如蘇菜的“春筍白拌雞”,浙菜的“南肉春筍”“油燜春筍”。
韓國:下雨天得吃蔥餅
韓國人在下雨天最先想到的就是各種“餅”以及米酒了。相傳,在農(nóng)耕時代,當人們遇到下雨的天氣時便不能出去勞作。為了打發(fā)無聊的時間,人們便想到用最為普通的食材——大蔥和面粉做成簡單的煎餅吃,并搭配每家每戶都會釀造的米酒。久而久之,到了下雨天韓國人就會吃蔥餅搭配米酒,也就逐漸形成了雨天蔥餅配米酒的傳統(tǒng)。
日本:拉面和下雨天更配
拉面是日本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據(jù)日本一項調(diào)查,60%的人每周至少吃一次以上拉面。愛吃拉面的日本人對拉面自然有著不少的研究,有日本人表示,雨天吃拉面更加美味。對此,專家給出的解釋是,面湯中美味的成分如果超過95℃就會流失。雨天因為氣壓低,沸點變低,湯熱的溫度就會下降。因此,拉面中美味的成分便不會流失。
不同的雨在英文中如何表達?
古往今來,中國的文人墨客筆下有不少關于雨的詩句。在英語中,關于雨的說法同樣格外豐富。有人曾統(tǒng)計,在英文中關于雨的說法大概有幾百種。
在中文中,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樣的詩句形容毛毛細雨,而在英語中通常用“slight rain”“gentlerain”“soft rain”來表示毛毛雨。例如“Like soft rain falling, I have loved you from the start.”(正如微落的細雨,從一開始我已經(jīng)愛上了你。)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是古代詩詞中形容小雨的詩句,而英文對于小雨的形容詞主要為“l(fā)ight”“l(fā)ittle ”。例如“Open the window, rushing toward us is a light rain started falling day. ”(推開窗,撲面而來的是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另外,在英文俚語中形容傾盆大雨通常說“It rained cats and dogs”,所以對于小雨,也有人打趣地說“It rained puppies and kittens”。
形容驟雨,中文有“江聲連驟雨,日氣抱殘虹”。在英文中,多用“shower”“a sharp rain”來形容。例如“l(fā)ight rain shower”(小陣雨),“cloudy with occasional showers”(陰天伴有雷陣雨)。
宋代的陸游曾用“風怒欲掀屋,雨來如決堤”來形容暴雨襲來像江水決堤那樣迅猛。在英語中,則通常用“heavy rain”“hard rain”形容雨量大、雨勢湍急。另外,在口語中“It rained cats and dogs”以及“Its really coming down out there”也都是用來描述大暴雨的語句。
還有一種自然現(xiàn)象我們稱作“太陽雨”,劉禹錫所作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正是對此現(xiàn)象的描述。在英語中則通常用“sunny rain”來直白地形容,也會用“monkeys wedding”來表達太陽和下雨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例如“Look! Its a monkeys wedding!”(看!下太陽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