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不久前,幾名襄樊貧困生因為“不知感恩”,被取消了受助資格。某網(wǎng)站做了一次大規(guī)模讀者調查,結果有大約83%的讀者認為應該取消,不少讀者評論說:感恩之心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美德,缺乏美好道德的人理應受到懲罰。
道德,可以簡單定義為“區(qū)分善惡的標準”。善惡的定義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幾乎都是相同的,感恩、助人為樂和誠實普遍被認為是善舉,傷人、殺人和欺騙則被認為是惡行。
如今流行“道德教育”,那么,道德真的來自后天教育嗎?實驗證明并非如此。三年前,法國認知科學專家伊曼紐·杜普曾經(jīng)對不會說話的嬰兒進行過一項心理學實驗,證明嬰兒在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經(jīng)能對他人的痛苦產(chǎn)生厭惡感,這種能力是人類道德的兩塊基石之一。人類道德的另一塊基石就是公平意識。關于這方面的研究甚至已經(jīng)涉及了靈長類動物。實驗證明,就連卷尾猴也不愿接受不公平的交易,而是寧愿選擇什么也得不到。
欺騙可以看做是違背公平意識的不道德行為。但是,撒謊者通??梢詮娜鲋e中獲得利益,所以有人認為上帝的存在可以讓撒謊者感到心虛,從而避免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但是,心理學家設計了很多精妙的實驗,證明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宗教并沒有扮演“道德監(jiān)督者”的角色。
說“道德是天生的”,就等于說“道德是可以遺傳的”。道德是如何遺傳下來的呢?貝靈教授認為,自從人類祖先進化出了語言,一個人的名聲便會傳播得非常遠。如果某人非常誠實,善于合作,具有獻身精神,這個好名聲便會讓他受到更多人愛戴,因此也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幫助他。換句話說,道德感強的人在人類的進化史上具有先天優(yōu)勢,好的道德便遺傳下來了。
這個說法看似很合理,但缺乏直接證據(jù)。道德真的能遺傳嗎?道德存在于人腦中的哪個部位?對應于哪些基因?這些問題必須借助高科技手段才能回答。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約書亞·格林是這類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設計了一個“扳道難題”,以及一個相對應的“橋梁難題”,讓受試者思考。同時,他用核磁共振儀測試受試者的大腦,試圖發(fā)現(xiàn)解答這兩個難題時受試者哪部分大腦最活躍。
具體說,“扳道難題”是一個偏重理性思考的問題。有一輛火車即將行駛到一個岔口,一邊的鐵軌上躺著五個人,另一邊躺著一個人。請問,你會不會扳道,讓火車改從一個人的那邊通過呢?大多數(shù)受試者選擇了“會”,因為這樣會少死四個人。核磁共振顯示,此時受試者大腦中負責理性思維的部分最活躍。
“橋梁難題”則是一個偏重感性的問題。同樣是一輛火車駛來,你只有把你的同伴從橋上推下去,讓他的胖身體擋住火車,才能挽救鐵軌上躺著的五個人的生命,你會選擇怎么做?大部分受試者選擇了“不會”,任由火車壓死五個人。受試者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他們大腦中負責反應沖突的“前扣帶皮層”(ACC)相當活躍,顯示出受試者頭腦中的某種情感正在和理性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并最終戰(zhàn)勝了理智。
格林認為,這種情感就是道德來源。在“橋梁難題”中,理性的決定(推下胖子)直接違背了人類的道德天性(不能殺人),因此受試者會選擇非理性的做法,讓道德占了上風。
2007年3月,幾名美國科學家對一批腦部發(fā)生病變的人進行了類似的道德測試,進一步證明了格林教授的假說。這批病人腦部負責感情的額前正中皮層(VMPC)發(fā)生了病變,結果他們都喪失了道德判斷能力,在進行“橋梁難題”這類測試時大都傾向于選擇理性的做法。
截至目前,科學家一共在人腦中找到了九處與道德有關的區(qū)域,顯示出道德具有很強的生理學基礎。那么,為什么人類要把道德遺傳下來呢?格林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有幾種行為模式非常符合早期原始人的生存需要,它們一旦被作為“道德”固定下來,不但有助于原始人做出正確選擇,而且有助于原始人加快選擇的速度。
經(jīng)常有人說,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遵循道德的約束,世界將變得美好。但格林教授認為,起源于遠古時期的道德基因,在那個時代是有優(yōu)勢的,卻不一定適用于今天的環(huán)境。
(摘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生命八卦:行走在人體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