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民
貂蟬被稱為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有“閉月”之稱。但她在正史中并無記載,乃《三國演義》虛構(gòu)人物。《三國演義》是這樣描寫貂蟬的:身輕似燕,如同仙女下凡?!耙稽c櫻桃啟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櫻桃小口,絳色的嘴唇。兩行潔白的牙齒,說話非常和氣。人們心中的貂蟬,是鮮活的,仿佛就活在我們今天的世界里。
但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其實,貂蟬在三國時就是一個物件。當(dāng)時的皇帝身邊有兩類人:一類叫侍中;一類叫中常侍。侍中、中常侍戴的帽子上要加兩種裝飾品,一種叫貂尾;一種叫貂蟬,即刻有蟬形花紋的黃金片。春秋戰(zhàn)國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武冠就是以貂蟬為裝飾。古代服裝的裝飾品,是表示貴賤、辨別等級的。比如,清朝的官補,繡飛禽的是文官,繡走獸的是武將。文官補子繡的仙鶴、錦雞、孔雀等代表不同的品級。武官補子繡獅子、虎豹、熊羆等也代表不同的品級。齊桓公高冠博帶,戴著高高的帽子。楚莊王鮮冠組纓,戴著鮮艷的帽子,帽子上系著絲帶。這戴的就不僅僅是帽子,而是像今天的制服一樣,有身份象征。貂蟬冠是從秦代起源的,后來,羅貫中小說中的貂蟬橫空出世?!稘h書》里提到二三十近貴之臣戴著青紫貂蟬?!稌x書·趙王倫傳》記載:“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xù)?!币粋€是裝飾品的貂蟬,一個是小說中的人物貂蟬,行走在不同的軌道上。
那么,除了貂蟬冠,古代還有哪些冠呢?有冕冠、帢,也有烏紗帽、進賢冠、武冠等。
古代的冠是有意義的。我們在電視劇里常常看到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漢光帝劉秀頭上戴的冕冠。冕冠也叫冕旒。冕旒頂端的長板叫延,懸掛在延前后的珠玉簾叫旒,袞冕是12串珠玉,官員的珠玉則根據(jù)品級依次遞減。兩邊耳朵處各垂下一顆珠玉,這叫“充耳”,提醒君王不要聽信讒言。旒垂擋住視線,意在提醒君王不要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我們也發(fā)現(xiàn),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唐代和明代的皇帝戴的冠又不同,冠后像長兩個耳朵似的,叫翼善冠。
今天的烏紗帽雖然物質(zhì)的形態(tài)不存在了,但這個詞還在流行。其實,烏紗帽是從弁冠而來。弁冠最初是由鹿皮縫制而成,后來用烏紗代替了鹿皮,被稱為烏紗帽。烏紗帽的文化內(nèi)涵是逐步演變的。南北朝時,烏紗帽是老百姓戴的便帽。到了隋唐時,皇帝、官員、老百姓都戴烏紗帽。但怎么辨別呢?根據(jù)烏紗帽上的玉塊數(shù)量來辨別官員品級。到六品以下就不準(zhǔn)戴玉塊了。宋太祖為了防止朝會時大臣交頭接耳,就在烏紗帽的兩邊加了一個翅。而到明朝,文武百官都要戴烏紗帽,老百姓就不準(zhǔn)戴烏紗帽了。烏紗帽的內(nèi)涵開始定型。
三國時的曹操經(jīng)常戴的是帢,材料是縑帛,當(dāng)時很流行。魏晉南北朝從公侯到小吏戴進賢冠,明代演化為梁冠。還有武冠,也叫鹖冠,冠上加雙鹖尾,宋明改為貂蟬籠巾。
今天,從美女貂蟬又變成了文化符號的貂蟬,而其本意已經(jīng)消失不見了。關(guān)于貂蟬故里的爭議很熱烈??滴酢睹字h志》有“貂蟬洞在城西艾蒿”的記載,這是其中一說。此外,還有說河北永年的,源于邯鄲市永年縣出土一件唐代墓志和一件宋代石刻,銘文里有“貂蟬里”和“貂蟬村”字樣;有說臨洮的,《三國志平話》里有一段貂蟬的身世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有說忻州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是貂蟬故里,元代雜劇《錦云堂美女連環(huán)計》記載,任紅昌15歲選入宮中,執(zhí)掌朝臣戴的貂蟬冠,故稱貂蟬。當(dāng)然,這都是從古代講到今天的故事,因為貂蟬的本義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人關(guān)心了。
編輯/纖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