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紀就有人發(fā)現(xiàn)了心臟整體的圓錐形態(tài)。20世紀50年代,西班牙的一位醫(yī)生弗朗西斯科·陶潤特·瓜斯普有了新突破。經(jīng)過25年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心臟整個就像一條寬面,是一個由肌肉構(gòu)成的橡皮帶;更有趣的是,這根勁道肌肉條是以螺旋的形態(tài)組織成心臟的,后來這條肉帶就被稱為心肌帶。
別忽略5個“傷心”細節(jié)
心臟全天24小時無休,它看似堅強,實則很脆弱。大部分人關(guān)注心臟疾病,常聚焦于肥胖、高血壓等導致心臟病的元兇,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易被忽視的“傷心”細節(jié)。
1. 氣溫過高/過低
高溫讓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血液中攜帶的氧氣量減少,心臟負荷加重;大量排汗,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產(chǎn)生血栓、栓塞、動脈硬化斑塊。
低溫引起血管收縮,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強,引起血壓增高、心率加快。此時,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誘發(fā)心絞痛、心梗。
2. 睡眠時間過短/過長
睡眠不足的時間持續(xù)5天,心臟功能就會減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過度睡眠同樣影響心臟健康。每天最佳睡眠時間為6~8小時。
3. 經(jīng)常服用止痛藥
長期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雙氯芬酸、布洛芬等)止痛,會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風的風險,服用阿片類藥物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4. 愛吃甜食
攝入過多糖會導致體內(nèi)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易導致心梗。
5. 不注重口腔衛(wèi)生
口腔中的致病菌會隨著血流至心臟,導致心肌發(fā)炎??谇唤】禒顩r差還會使血壓產(chǎn)生波動,增加中風風險。
此外,運動過度、脾氣暴躁、暴飲暴食、用力排便、吸煙酗酒等,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也會影響心臟健康。
8個習慣讓心臟更堅強
生活中堅持8個好習慣,能有效降低心臟病風險。即便只能養(yǎng)成一半好習慣,也有利于心臟健康。
// 每周運動150分鐘
對大部分人來說,一般建議每周至少堅持運動5天,每天至少30分鐘,鍛煉以慢跑、步行、騎車等有氧運動為主。老人不妨打打太極拳。
// 體重指數(shù)控制在18~25
超重會加重心臟負擔,還可能導致心肌肥大,甚至引發(fā)心肌病等后果,且肥胖情況越早出現(xiàn),對心臟的傷害越大。
如體重超標情況一直得不到改善,心臟受損情況會更嚴重。成年人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應控制在18~24.9,25~29.9為超重;大于或等于30屬于肥胖。
// 戒煙戒酒
吸煙者心血管病發(fā)病率是不吸煙者的2~3倍,還應注意遠離二手煙。飲酒量越大,高血壓的發(fā)生風險就越大。全球頂級醫(y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顯示,酒沒有安全劑量,即使喝一點也有害。
// 少吃加工肉類
香腸、培根、熱狗、火腿等加工紅肉制品含有較多鈉、硝酸鹽、磷酸鹽等。如果是煙熏、燒烤肉食,還會含有多環(huán)芳香烴化合物,對心臟健康不利。
// 多吃果蔬和谷物
菠菜、韭菜、芹菜等蔬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有助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胡蘿卜、西紅柿等富含胡蘿卜素,有助緩解動脈硬化。
日常還應多吃谷物,包括全麥粉、燕麥、糙米、大麥、玉米、蕎麥和小米等。
// 低鹽飲食
長期高鹽飲食可能引起心血管病。
烹調(diào)時少用鹽和醬油,可試著用香料或其他天然調(diào)味品代替,例如大蒜、姜、檸檬草等。建議全天食鹽總攝入量小于等于5克。
// 定期體檢
普通人群每年要進行心電圖檢查,有各類心血管疾病、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醫(yī)院進行全面心臟檢查。
// 控制好其他疾病
多項研究證實,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以及糖尿病等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建議及早改善生活方式,并進行相應治療。
編輯/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