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翼
關鍵詞:巴枯寧;反權威論;專政
中圖分類號:D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5 — 0053 — 03
巴枯寧是著名的無政府主義代表人物,其無政府主義觀點曾經被廣泛認可,是俄國民粹主義思潮的重要體現(xiàn)。巴枯寧學說被廣泛接受,與當時俄國社會的階級構成與民粹派的反抗情緒相關,也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理論迷惑性。反權威論作為巴枯寧學說的重要部分,包括反對國家與宗教,反對革命政黨與專政等內容,有一定內在邏輯。馬恩對其進行了多次批判,論述了權威的普遍性與必由性,承認權威,樹立革命政黨與專政權威的意義,至今仍有深遠影響。
巴枯寧將權威看成是萬惡之源,主張對一切權威的盲目反叛。他認為權威的產生是由于人的天性,人們與生俱來的命令他人的天性,以及服從的奴性,二者構成了權威的基礎。他將社會的自由問題,平等問題等種種的消極現(xiàn)象歸結為權威帶來的影響,因此他否定權威的社會意義與價值,主張消滅權威。 “……靠了反叛,靠了思想,他開始了他的顯然是人的歷史的發(fā)展?!薄?〕巴枯寧認為,人的動物性、思想以及反叛,是構成一切集體或個人發(fā)展的基礎。在這里,巴枯寧夸大并強調了反叛的作用,將其作為所有發(fā)展之基礎,為其反權威理論提供依據。
從宗教觀上看,巴枯寧認為一切宗教都是對人類自由的否定與揚棄,其作用是束縛個人,麻木與愚弄人的精神,將人淪為其奴隸。他指出:“它們(宗教)破壞了他們的理性,那人類解放的主要工具,而把他們變得低能,那是他們做奴隸的緊要條件。”〔2〕只有消滅了宗教,才可以使人獲得自由,讓人真正得到尊重,使人的地位得以解放與提升。
反抗權威與反對國家,在巴枯寧的話語中是同等概念。巴枯寧認為國家是罪惡之源,國家意味著永恒的,對立階級之間的剝削與壓迫。他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組織形式,無論是英式立憲,還是美式共和,從本質來看都是虛偽的。巴枯寧把國家的存在,與赤裸裸的暴力劃上等號,而無視國家的其他功能。〔3〕在巴枯寧看來,階級與階級之間只有絕對的對立與沖突,國家的存在是為了服務少數人的,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服務的。只要國家存在,那么人民就永遠無法被解放。因此他認為,人民獲得解放需要破壞一切國家。只有消滅了國家,才可以獲得絕對自由。同時,由于反對政府權威存在,他反對一切借助合法制度進行的斗爭,反對工人行使被政府賦予的權利。
巴枯寧承認自然原則的真理性,但是否認具體的,現(xiàn)實的個人的權威?!?〕在他看來,自然規(guī)律的權威無可否認,但是人格化的權威認識的真理是不完全的、片面的,且容易受到腐蝕導致道德敗壞。因此他反對某領域的專家將權威施加在其他人身上,其他人應當享有選擇權以及批評建議權。
巴枯寧在評論資產階級激進黨時,認為他們之所以要與人民結盟,是因為其自身力量的不足,并非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是為了給自己謀私利。“因此,它一旦掌握了國家政權,就必然變成人民的敵人……”〔5〕巴枯寧否認政黨在革命中的作用,認為革命不需要政黨的領導與指揮。他同時反對階級對階級的專政,無論這種專政是反動階級的,還是先進階級的。任何專政的存在,最終都是為了自身的生命存續(xù)而服務的,而人民永遠與之對立,它是滋養(yǎng)奴役的土壤?!?〕巴枯寧否認不同階級專政之間的異同,集體與個人專政之間的異同,認為其是與國家政權相同的罪惡源泉。
就反權威的方法論層面而言,巴枯寧認為,只有發(fā)動一個總的暴動,世界各地的總的革命,將一切國家政權等權威摧毀,消滅現(xiàn)存的組織機構。如此,等級,差別,特權消失,舊的秩序被完全廢除,才可以真正建立起一個理想的世界。到那時,社會秩序成為自由的合力,人民將會自下而上地聯(lián)合起來,排除強加的外力干擾,各持所長,實現(xiàn)自身價值,達到理想中的完美生活,個人與各個地區(qū),民族享有絕對的自治。在人與人相互協(xié)作的前提下,人將實現(xiàn)絕對的自由,個人權利將無限擴張。
(一)社會暴動與方案缺失間的矛盾
巴枯寧提倡的社會暴動,實際上是混亂的,且缺乏安排與可行性的空想。恩格斯在《行動中的巴枯寧主義者》一文中指出了無政府主義綱領的不可操作性,一到實際運用,就只能扔掉它。巴枯寧主張消滅國家,卻找不到一個合理的權威去替代,他主張各自革命,卻在實踐中缺乏統(tǒng)一協(xié)調。結果是革命沒有集中的調度與指揮,導致各自為政,革命力量被削弱后,最終一一被敵對勢力消滅。放棄國家的幻想被革命實踐否定,他們又開始建立國家,廢除政府的愿望難以達成,從而又建立新的政府,導致了巴枯寧主義者宣傳與實踐的背離。
(二)反對一切權威與革命需要權威間的矛盾
巴枯寧所主張的反對一切權威的革命,實際上無可能性而言。革命本身也是一種權威,需要權威的領導,權威的組織,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革命團體的權威,也就無法改變現(xiàn)存的秩序 ?!案锩鼰o疑是天下最權威的東西?!薄?〕如果否認了革命本身的權威性,那么其本身就喪失了勝利的可能性。革命的政黨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包括暴力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并且保障革命者的權威,消滅自己的敵人,從而延續(xù)自己的存在。因此,革命的意義也在于產生一個新的權威,鞏固這個新生權威的領導地位。在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產生權威的生產關系改變之前,在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前,政治權威依然會存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就在于建立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建立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三)片面否定論與辯證權威觀的矛盾
在巴枯寧看來,權威就是絕對的禍害,他否認權威存在的任何意義與價值,他認為沒有了權威的剝削與壓迫,人就能達到絕對的自由以及絕對的自治。實際上,這是一種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片面認知方式。對權威的批判要采取對立統(tǒng)一的態(tài)度來解決。無政府主義反權威觀沒有考察權威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產生,其存在的依據與目的等,反而一味地對權威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這是無政府主義的一種非理性情緒。權威的是人類社會演進所產生的,具有必然性,是社會分工細化與不同部門間合作發(fā)展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權威都各有其意義與價值。如歷史上封建權威的瓦解最終導致資本權威的確立,社會化的大生產又發(fā)展了資本權威,人類社會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等。
(四)貶低他人權威與鼓吹自身權威間的矛盾
巴枯寧等反權威主義者,并不反對自身的權威,反對的是共產國際與馬克思的權威,將共產國際與馬克思等人描述為“權威主義”的,其目的在于奪取共產國際的領導權,確立自身的領導地位。巴枯寧曾經多次對馬克思進行人身攻擊,如在《我和馬克思的私人關系》中,巴枯寧馬克思描述為一個瘋狂的,愛慕虛榮的,充滿野心且不擇手段的人。〔8〕通過貶損馬克思的個人形象,抹黑共產國際。巴枯寧成立了反對共產國際領導的國際兄弟同盟,有明確的上下級關系,統(tǒng)一的綱領,健全的組織機構。其的目的便是強化巴枯寧個人的權威,削弱共產國際的領導。斥責他人是權威主義,卻在自己的組織中施行權威主義,國際兄弟會完全是一個封建的,教階式的秘密組織。在《告俄國軍官書》中,巴枯寧強調盟員要嚴格服從紀律與高層指示,維護組織權威,從而維護他自己至高的權威?!?〕事實上,反權威主義只是巴枯寧主義者標榜自身的噱頭或者工具而已。
面對無政府主義者的攻擊,馬恩在《政治冷淡主義》《論權威》等一系列著作中,對無政府主義者進行了強有力的斗爭與批判,糾正厘清了巴枯寧錯誤的認識與見解,留下了很多需要堅持的原則與經驗。
恩格斯在《論權威》中指出,一方面是權威,另一方面是服從,無論一個社會的生產關系,物質經濟狀況是怎樣改變,這是無都是法改變的?!?0〕即使在共產主義社會,權威也不會消失。任何社會,都需要一個權威,權威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是人民選擇的產物,是人類由分散活動走向集體活動的必然結果,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種社會制度,試圖達到絕對的自治,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論述了權威的產生,指出個人的活動正在日益被聯(lián)系起來的復雜工作所代替,權威正是是使分散的個體組織起來的要件?!?1〕只要是多數人的活動,就需要找到一個組織,否則只能是一盤散沙。只有一個核心才可以集中多數人的智慧,凝聚集體的力量,使人各得其所,各司其職。恩格斯列舉了工廠生產中可能出現(xiàn)的生產問題,材料分配問題,指出:“不管這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個別人的意志總是要表示服從,這就是說,問題是靠權威來解決的?!薄?2〕可見,權威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會有不同觀點的分歧,會有不同的聲音,各色的見解,需要有人來做決定,拍板決策,整合力量,解決問題。在社會化大生產日益發(fā)達,社會分工不斷復雜化的今天,權威的存在更是普遍的現(xiàn)象,權威的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了不斷擴大的趨勢。無論是何時,何地,只要存在人類社會,那么就無法消除它的影響?!安徽撛谀囊环N場合,都要碰到一個顯而易見的權威?!薄?3〕在工業(yè)與農業(yè)等各個領域,權威都是普遍存在,并且它的影響力是呈現(xiàn)出無限擴張的趨勢的。
巴枯寧無政府主義反權威論認為,一切權威都是萬惡的,一切國家與政府都不應當存在。因此,工人應該放棄政治領域的一切斗爭,一旦工人階級參與了政治,就是承認了政府的權威,國家的權威,這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工人應當無條件遵從法律權威,不組建工會,不舉行罷工等等。馬恩認為,進行現(xiàn)實的政治參與,不代表承認現(xiàn)存制度的合理性,馬克思在《政治冷淡主義》中指出,這種放棄一切斗爭的做法是非?;闹嚺c可笑的,自治與自由只是無政府主義者所堆砌的華麗辭藻,但是現(xiàn)實社會的物質條件還遠沒有達到實現(xiàn)的程度。實際上,只有實干才會有回報,反權威論者放棄政治實踐的主張,完全是一廂情愿的臆想,到頭來只能是一無所獲。現(xiàn)實的利益靠漸進的爭取,局部的改善也強于毫無改善。“如果放棄在政治領域中同我們的敵人作斗爭,那就是放棄了一種最有力的行動手段,特別是組織和宣傳的手段?!薄?4〕工人階級要敢于拿起自己的政治武器,對自己的壓迫者,使用言論,出版,集會等等的手段,同他們作堅決的斗爭。
巴枯寧無政府主義認為,專政永遠會導致一小撮社會精英的治理,無產階級的專政和資產階級的專政完全等同。只是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中,那部分有權管理的少數人由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轉化為了工人。到那時,工人也喪失了工人的身份,國家依然掌握在少數擁有知識的精英人群手中。馬克思在指出,無產階級的統(tǒng)治,是用暴力改造社會的必要條件,在社會還存在階級的情況下,需要用專政的暴力來摧毀原有的經濟條件,完成社會改造?!?5〕在反權威主義者看來,只要消滅了國家,便萬事大吉,一切階級,等級都會消失,達到多數人的統(tǒng)治,但是他們忽視了階級消失的經濟基礎。只要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才可以對抗資產階級敵人,才可以消滅階級產生的社會基礎,從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到那時,無產階級本身也將喪失階級屬性,政治權威也將消亡?!?6〕
針對巴枯寧主義者反對政黨存在的必要性觀點,馬恩鮮明地提出要發(fā)動工人階級組織起自己的政黨。工人階級的政黨應該與資產階級政黨進行嚴格的區(qū)別,擺脫后者對自己的支配活動,自己需要制定自己的政治主張,施行自己的政策。〔17〕工人階級不能放棄政治活動,而要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組成先進的工人階級政黨,明確自己的綱領,與資產階級政黨相區(qū)別。這個政黨是帶領各個階級參與革命,保障革命成功的核心力量。在消滅與摧毀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后,徹底改造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各種社會思潮泛濫,不同利益集團,社會各方面,各領域,各階層紛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講政治,否定權威的思想也隨之甚囂塵上。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等思潮席卷全球,黨的政治領導力與權威面臨弱化的風險。強化執(zhí)政黨權威,需要牢牢把握經典文本揭示的基本原則。
(一)人民民主專政是執(zhí)政黨權威的制度保障
面對西方“憲政民主”,“國家資本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攻擊與譴責,國內外少數敵對分子的破壞活動,應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權威。首先要樹立人民的權威,認識到人民權威的廣泛性以及主體地位,堅持新的主要矛盾論斷。其次要樹立民主的權威,當代中國,已經有了一套完備的人民當家作主的體制機制。尊重民主的權威,就是要尊重制度的權威。同時還要維護專政的權威,在今天,這一提法依然沒有過時,還是具有著生命力與理論基礎。少數犯罪分子與西方勢力的敵對分子依然存在,那么專政的權威也就應該繼續(xù)存在,不能動搖,保障社會主義改革的前進方向。人民、民主、專政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維護了其中一者的權威,也就是維護了人民民主專政本身的權威。正如鄧小平所說:“事實上,沒有無產階級專政,我們就不可能保衛(wèi)從而也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薄?8〕當然,應當順應時代要求,發(fā)展語詞的當代含義,民主概念的內涵應不斷擴大,專政的對象也應被限定為破壞國家安全與法律的少數人。
(二)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執(zhí)政黨權威的理論支撐
“全盤西化論”“政治改革滯后論”等等理論具有一定市場,無不沖擊否定了執(zhí)政黨權威。實際上,大海航行靠舵手,各方面工作,都離不開一個權威的領導與指揮。行軍作戰(zhàn)需要統(tǒng)帥,發(fā)展的藍圖需要設計,執(zhí)政黨的權威需要維護。強調一切工作聽黨的領導,實際上就是在各方面的工作中樹立了一個權威,為一切工作提供思想指引,組織凝聚力與創(chuàng)造活力。本質特征論以及最大優(yōu)勢論,實際上都是體現(xiàn)且突出了執(zhí)政黨權威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需要權威的凝聚作用,籌備社會主義建設,也需要權威的謀篇布局,推動社會主義改革,更需要權威提供的源動力。黨的領導,不僅體現(xiàn)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各個領域,也體現(xiàn)在中央與地方各個層級上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諸如新型政黨制度中,在各黨派團結合作的同時,強化共產黨領導權威。在國企發(fā)展中,站穩(wěn)共產黨領導這一一以貫之的政治立場。
(三)四個意識是執(zhí)政黨權威的精神支柱
面對“歷史虛無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毒害黨員精神,污染政治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提出樹立四個意識,實際上就是樹立權威意識。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了樹立四個意識的重要意義。首先,需要牢牢樹立政治意識,也就是明確了政治話語在各項工作中的權威。其次,堅定大局意識,一切事情都為了滿足集體的需要,維護國家利益與權威,把握中央動態(tài)服從中央安排。再次,增強核心意識,核心本身也就是權威的意思,這個核心,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來看來講,指集體領導,從中央各個黨政軍部門來看,指總書記的領導地位。最后,深化看齊意識,這體現(xiàn)了權威的表率作用,表現(xiàn)為全黨的自我矯正,自我反省。
(四)兩個維護是執(zhí)政黨權威的生命源泉
《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最重要的是做到兩個維護,即維護總書記在全黨的作為核心的權威,以及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權威。這強調了“維護”的重要意義,權威是歷史發(fā)展產生的,是人民主體選擇的產物,雖然它的產生是必然的,但是權威的持續(xù)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xiàn)的。無論國家,政府,還是政黨,其權威的確立與延續(xù)都是一個漫長,艱苦,曲折的過程。在“分散主義”“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想的沖擊下,權威時常岌岌可危,因此需要社會各界自覺維護權威,形成合力,權威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參 考 文 獻〕
〔1〕〔2〕〔4〕〔俄〕巴枯寧.上帝與國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19,28.
〔3〕〔5〕〔6〕〔俄〕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tài)〔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2,223,167.
〔7〕〔10〕〔11〕〔12〕〔13〕〔14〕〔15〕〔16〕〔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337,335,336,337,92,403,
405,224.
〔8〕〔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巴枯寧言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8:180-185,230-238.
〔1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