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磊
(江蘇省響水縣中醫(yī)院,江蘇 響水 224600)
眩暈是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zhuǎn)及耳鳴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眩暈的發(fā)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眩暈的發(fā)生與患者因存在高血壓、心肌缺血、頸動脈狹窄等引起的短暫性腦缺氧、缺血有關(guān)[1]。臨床上多使用血管擴張藥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使用血管擴張藥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雖可促進其腦部的血流循環(huán),緩解其臨床癥狀,但其病情易反復發(fā)作[2]。中醫(yī)學認為,眩暈為本虛標實之證,病機為肝陽上亢。治療眩暈應遵循平肝、潛陽及熄風等原則。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具有滋水涵木、平肝熄風的功效[3]。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使用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江蘇省響水縣中醫(yī)院進行治療的50例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Ordinary組(25例)和Observation組(25例)。在Ordinary組患者中,有男15例,女10例;其年齡為46~78歲,平均年齡為(61.23±6.12)歲;其病程為6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為(3.45±1.23)年。在Observation組患者中,有男16例,女9例;其年齡為43~76歲,平均年齡為(62.08±6.54)歲;其病程為5個月至5.5年,平均病程為(3.35±1.1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納入標準:1)患者的病情符合《中醫(yī)內(nèi)科學》[4]中眩暈的診斷標準。2)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zhuǎn)或頭重如裹、頭痛、惡心嘔吐、脈弦滑、舌苔白膩或黃膩。排除標準:1)患者因發(fā)生腦部器質(zhì)性病變、青光眼或鼻竇炎引起眩暈。2)患者存在心、肝及腎等器官的功能障礙。3)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
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及血塞通膠囊等常規(guī)西藥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生產(chǎn)單位:廣東世信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25)的用法是:飯后口服,6~12 mg(1~2片)/次,3次/d,共服藥2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生產(chǎn)單位: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622)的用法是:飯后口服,10~20 mg(2~4粒)/次,1次/d,共服藥2周。血塞通膠囊(生產(chǎn)單位:云南白藥集團文山七花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53020833)的用法是:飯后口服,100 mg(2粒)/次,3次/d,共服藥2周。在此基礎(chǔ)上,使用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對Observation組患者進行治療。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藥物組成為:天麻15 g、鉤藤15 g、白術(shù)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牛膝15 g、茯苓15 g、陳皮15 g、枳殼15 g、半夏9 g、石決明子9 g、丹參20 g、澤瀉30 g、甘草10 g。將上述中藥用清水浸泡30 min后,用大火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煎煮30 min,去渣取汁,每日服用1劑,分早、晚2次溫服,共服藥2周。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療效及病情的復發(fā)情況。
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將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顯效:治療后,患者視物旋轉(zhuǎn)、頭暈目眩等癥狀基本消失,其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其血供正常,其行動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視物旋轉(zhuǎn)、頭暈目眩等癥狀有所改善,其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其血供正常,其行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治療后,患者視物旋轉(zhuǎn)、頭暈目眩等癥狀未改善,其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其血供異常,其行動功能未恢復??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Observation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Ordinary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后6個月內(nèi),在Ordinary組患者中,病情復發(fā)的患者有5例(20.00%);在Observation組患者中,病情復發(fā)的患者有1例(4.00%);Observation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低于Ordinary組患者,χ2=4.33,P=0.04。
眩暈是指患者因空間定位能力出現(xiàn)障礙產(chǎn)生運動性或位置性錯覺的一種疾病。眩暈患者可感覺到身體或周圍物體出現(xiàn)旋轉(zhuǎn)、搖晃等。部分眩暈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惡心、心率下降等癥狀及體征。中醫(yī)學認為[6],眩暈的病位在清竅,其發(fā)病與肝、脾及腎密切相關(guān)。此病的病因病機是:1)患者喜食肥甘厚味或缺乏運動,致使脾失健運、痰濁阻滯,氣機失調(diào)而發(fā)生眩暈;2)患者長期過度憂慮,可因肝失條達而發(fā)生眩暈;3)肝陽上亢、肝腎陰虛,上擾清竅,發(fā)生眩暈。在本研究中,Observation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Ordinary組患者,P<0.05。這說明,使用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臨床上多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鹽酸氟桂利嗪等血管擴張藥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鹽酸氟桂利嗪等血管擴張藥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雖可促進其腦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其癥狀,但療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中的天麻可平抑肝陽、祛風通絡(luò)及清熱平肝;鉤藤可熄風止痛,加強天麻清熱平肝的功效;白術(shù)可健脾燥濕;半夏可利濕化痰、降逆止嘔;桑寄生、杜仲及牛膝可滋補肝腎;茯苓、半夏配伍可強化健脾利濕、祛痰理氣的功效;陳皮、枳殼配伍可理氣化痰;石決明子可清熱明目、平肝潛陽;丹參可養(yǎng)血安神、活血化瘀;澤瀉可利水滲濕;甘草可調(diào)和諸藥,健脾益氣。上述諸藥合用可滋水涵木、育陰潛陽、平肝熄風、燥濕化痰[8-9]。在本研究中,治療后6個月內(nèi)Observation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低于Ordinary組患者,P<0.05。這說明,使用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可減少其病情的復發(fā)?,F(xiàn)代藥理學認為,天麻和鉤藤聯(lián)用可起到良好的鎮(zhèn)靜、降壓、擴血管及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使用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可擴張其血管,緩解其腦缺血、缺氧的癥狀,改善其病情[10]。
綜上所述,使用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減少其病情的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