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李晶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3)
垂體腫瘤常引起垂體卒中,垂體卒中是一種急性發(fā)作性頭痛、視力喪失等與出血性或梗死性垂體瘤或囊腫相關的垂體功能障礙的臨床癥狀。治療因臨床表現(xiàn)而異,但通常需要緊急手術切除[1]。為了對神經內鏡手術治療垂體腫瘤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分析,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垂體腫瘤患者共38例,對比顯微鏡手術和神經內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研究對象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垂體腫瘤患者,共38例,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共19例,其中男女之比為10:9,平均年齡(47.19±5.74)歲。對照組患者共19例,男女之比為11:8,平均年齡(48.02±6.11)歲。所有研究對象均通過相關檢查確診為垂體腫瘤患者,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本次研究也獲得了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對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實驗組進行神經內鏡手術方法,指導患者呈仰臥位,頭向后仰,進行全身麻醉,并對顏面部和鼻腔進行消毒,在中鼻甲和鼻中隔間放入腎上腺素棉片。手術入路為右側鼻腔,找到蝶竇開口后,做切口使蝶竇前下壁暴露,去除骨質,使鞍底暴露后進行擴大,確定硬腦膜無回血后做“十”字型開口,切除腫瘤組織,并利用神經內鏡觀察是否切除干凈。最后瘤腔用明膠海綿填塞,術側鼻腔不填塞。
對照組進行顯微鏡手術治療,體位、麻醉、消毒以及腎上腺素棉片放置位置與實驗組相同。通過顯微鏡觀察,在鼻中隔一側的粘膜處做切口,分離黏膜后使用鼻窺器擴大手術視野,擴大鞍底,清除腫瘤組織。最后瘤腔用明膠海綿填塞,術側鼻腔填塞碘伏紗條。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以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治愈為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激素水平恢復至正常,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腫瘤已清除干凈;有效為患者癥狀有所好轉,激素水平下降,腫瘤細胞明顯減少;無效為癥狀未減輕,激素水平未下降,腫瘤細胞仍較多。
使用軟件SPSS 19.0對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也較低(P<0.05),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對比結果(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對比結果( ±s)
?
實驗組患者中有2例鼻腔出血,1例尿崩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79%(3/19);對照組患者中有3例鼻腔出血,1例腦脊液漏,1例尿崩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26.32%(5/19)。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有12例治愈,5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9.47%(17/19);對照組患者術后有9例治愈,6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8.95%(15/19)。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垂體負責合成和分泌各種激素,這些激素在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和體內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垂體腺瘤(PA)是由垂體前葉內分泌細胞引起的良性上皮性腫瘤。臨床相關PA較為常見,發(fā)生率為0.1%。它們大多是良性單克隆腫瘤,起源于垂體前葉五種激素分泌細胞中的任何一種。PA分為功能性或非功能性,這取決于它們是否產生激素高分泌綜合征。功能性腺瘤和非功能性腺瘤均可因視交叉受壓或海綿竇侵犯而產生癥狀或體征。只有5.0%的PA發(fā)生在遺傳綜合征中,其致癌機制相當明確。絕大多數(shù)PA是散發(fā)性的,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垂體瘤的發(fā)生涉及多種機制,最終導致細胞異常增殖和激素分泌失調。在這些因素中,腫瘤抑制基因的失活突變、癌基因的激活突變以及來自下丘腦的激素信號都導致了細胞周期調節(jié)異常[2-3]。
垂體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過多的基因失衡有關。在垂體瘤中已經描述了幾種基因異常,從細胞內信號(組成性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和生長因子途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突變到細胞周期調節(jié)因子(p16、p27、pRb)的失衡。垂體具有明顯的可塑性,內源性和外源性刺激導致從發(fā)育不全到增生的深刻生長變化。垂體向性狀態(tài)對腫瘤潛能的影響很難在人體樣本中測試,因為腺體不容易接近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動物模型代表了檢驗這一假設的功能性方法,垂體瘤轉化基因(PTTG)失活或過度表達的轉基因小鼠模型支持垂體向性狀態(tài)與垂體瘤形成的可能性直接相關的概念[4-5]。
垂體腺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病變,通常導致全身激素分泌和局部內分泌和光學結構受壓,引起各種臨床后遺癥。雖然他們通常采用預先內分泌和/或外科減壓治療,但對于有殘留、復發(fā)或難治性疾病的患者,數(shù)十年的數(shù)據(jù)支持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這種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局部腫瘤控制、內分泌緩解率和罕見的毒性[6-7]。垂體瘤對生育力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垂體激素分泌過多或分泌不足或腫瘤壓迫垂體柄和正常垂體組織所致。妊娠期垂體瘤的診斷和治療面臨許多挑戰(zhàn),包括激素過量或不足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垂體或垂體相關激素的變化、腫瘤大小的變化以及垂體瘤的各種治療對母體和胎兒結局的影響[8]。
在本次研究中,為了對神經內鏡手術治療垂體腫瘤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分析,選取了38例垂體腫瘤患者,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進行神經內鏡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顯微鏡下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也較低,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總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于垂體腫瘤患者,使用神經內鏡手術進行治療,可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了治療有效率,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建議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