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巳茵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腦梗死屬于臨床中極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指的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使得機體局部組織區(qū)域的血液供應受到阻礙,從而導致機體腦組織出現缺氧性病變壞死,患者呈現出神經功能缺失的表現[1-2]。而頸內動脈狹窄也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因素之一,現階段對于治療此類疾病的首選方式以腦梗死介入治療為主,其具有操作較為安全有效且術后恢復相對快的特點[3]。本文針對為腦梗死合并頸內動脈中重度狹窄的患者實施腦梗死介入聯(lián)合丁苯酞序貫進行治療的作用和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中選擇22例患者展開分析和觀察,隨機劃分為觀察組(腦梗死介入聯(lián)合丁苯酞序貫)和對照組(腦梗死介入),各11例。對照組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56~79歲,平均(65.41±9.14)歲;觀察組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齡54~80歲,平均(65.74±8.79)歲。將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對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腦梗死介入進行治療,為患者實施局部麻醉操作,術中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指標的變化情況,結合改良血管穿刺技術對患者右股動脈實施穿刺操作,造影確認患者頸內動脈狹窄的實際情況,確定后在導絲的引導下將8F動脈鞘緩慢置入直至機體頸總動脈臨近分叉的位置,完成后采用腦保護裝置,將其準確放置于病變部位遠端,通過路圖的引導將球囊順延腦保護裝置放置于機體頸內動脈狹窄部位,使得球囊完全覆蓋其上進而實施擴張操作,擴張結束后將球囊取出,放置自膨式支架在正確位置,完成后經造影再次核對情況,達到滿意效果后將腦保護裝置緩慢取出,術后右下肢伸直制動穿刺處無菌鹽袋壓迫6 h[4]。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丁苯酞序貫進行治療,首先使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家莊醫(yī)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2241,規(guī)格:100 mL:25 mg:0.9 g),采用靜脈滴注,2次/d,25 mg/次,治療時間為14 d;繼而序貫使用丁苯酞軟膠囊(國藥準字H20050299,規(guī)格:0.1 g×24粒)進行治療,3次/d,每次服用0.2 g,治療總療程為90 d。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mRS以及BI評分變化情況。觀察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和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的變化情況[5]。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NIHSS、mRS以及BI評分較之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NIHSS、mRS以及BI評分( ±s)
表1 治療前后NIHSS、mRS以及BI評分( ±s)
?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后觀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較之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伴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生活習慣和飲食的轉變,長期吸煙、飲酒等導致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近年來逐漸趨向年輕化,且發(fā)病前無明顯癥狀[6]。在本次研究中,為腦梗死合并頸內動脈中重度狹窄的患者實施腦梗死介入聯(lián)合丁苯酞序貫進行治療,其研究結果顯示如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NIHSS、mRS以及BI評分較之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后觀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較之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丁苯酞屬于我國獨立研發(fā)的一種治療腦缺血的新型藥物,屬于消旋-3正丁基苯酞,其對于機體缺血區(qū)域的微循環(huán)具有一定的重建能力,使得腦缺血后導致腦能量代謝問題得到極大的改善,同時對于氧自由基具有極高的拮抗作用,有效的對線粒體功能進行保護,從而降低對機體神經功能的損害程度,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經濟壓力,促進機體康復[7]。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s)
?
綜上所述,采用腦梗死介入聯(lián)合丁苯酞序貫治療腦梗死合并頸內動脈中重度狹窄較之單一性的治療模式,其臨床應用價值更為突出,使得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極大的改善,對于改善其近遠期預后具有促進作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