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梅
棗莊礦業(yè)集團中心醫(yī)院老年病科,山東棗莊 277000
DM 是慢性病的頻發(fā)性類型,病因是胰島素量減少誘發(fā)糖代謝異常,屬于內(nèi)分泌疾病。 DM 多合并電解質(zhì)或是蛋白質(zhì)代謝異常,疾病危險因素有飲食不良和生活壓力過大等[1]。 現(xiàn)階段,DM 被認為是中老年群體健康的重大威脅, 且發(fā)病年齡日益年輕化。 老年DM 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衰退, 且常伴有其他慢性病,在疾病治療期間的風險性較高。加之多數(shù)老年患者的情緒敏感,在疾病和認知等多因素影響下會出現(xiàn)負面情緒。 臨床多為DM 老年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可保證相關護理操作的規(guī)范性。但未充分考慮老年患者的個體化需求,缺乏高效溝通,容易導致配合度欠佳甚至護患糾紛等情況[2]。為此,臨床建議可以增加與老年患者的溝通頻率, 拉近彼此間的緊密度。 該研究選取2018 年 4 月—2020 年 1 月間來院治療的 88 例 DM老年患者,用于分析護患溝通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來院治療的88 例DM 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年齡超60 歲;經(jīng)血糖檢測和癥狀等確診為DM;對研究知情同意;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核準許以后開展。 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疾?。缓喜盒阅[瘤;存在意識或精神類障礙。根據(jù)抽簽法分組后,A 組45 例,男 25 例,女 20 例;年齡 61~87 歲,平均(75.16±1.88)歲;病程 8 個月~6 年,平均(2.78±0.43)年。 B 組43 例,男 24 例,女 19 例;年齡 62~85 歲,平均(75.24±1.61)歲;病程 10 個月~8 年,平均(2.83±0.5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B 組實行常規(guī)護理,規(guī)范患者飲食,堅持低脂、低糖與少鹽飲食,避免暴飲暴食。監(jiān)測其血糖變化,并定時測量體質(zhì)量,輔以運動指導。
A 組實行護患溝通:①心理溝通。 DM 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力較差, 在疾病和外界環(huán)境等干擾下,可能出現(xiàn)恐慌或焦躁等情緒。對其進行熱情且溫和的接待可以建立較佳的第一印象, 再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如講解DM 知識,解答其疑惑等,能夠獲得其高度信任。在溝通期間應該適當擁抱、握手或是撫摸,可以改善其孤獨感。②輕松療法。老年患者多伴有沉重的心理負擔,可以適當為其減負。 在護患交流時可以講明正確飲食的作用,了解其飲食喜好,而后個體化制定食譜。引導患者主訴想法,采用鼓勵性和激勵性語言,根據(jù)其內(nèi)心負面情緒進行語言疏導, 以提升其信心。結(jié)合其興趣愛好建議其參加社團活動,如舞蹈團或歌唱團等,以轉(zhuǎn)移注意力,使其放松身心。 ③運動干預。DM 病情不適宜過度運動,可以采取適量運動,進而改善糖氧化,增強胰島素的實際敏感性,改善降糖效果。 在與家屬或患者溝通時,可以講明規(guī)范運動對于疾病轉(zhuǎn)歸的重要性。 了解患者的運動喜好,評估其身體素質(zhì),可合理選擇散步、太極和慢跑等有氧運動,但在運動期間需要家屬全程陪同。
利用自我效能量表(DSES)測評自我效能,含有規(guī)律鍛煉(4 項)、遵醫(yī)囑用藥(3 項)、足部管理(5項)、監(jiān)測血糖(4 項)、控制飲食(6 項)、預防或處理高/低血糖(4 項)等,每項賦值 1~5 分,總分計 26~130 分,分數(shù)與自我效能呈正比。 利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測評抑郁程度,分值 0~59 分,抑郁程度與分數(shù)的關系是正相關。 利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測評焦慮程度,分值0~56 分,焦慮程度與分數(shù)的關系是正相關。 利用自制評價表測評依從性,含有規(guī)范用藥、主訴想法、提出問題和科學運動等,共計100 分,完全依從記作75 分以上;基本依從記作50~75 分;不依從記作50 分以下。 利用自制調(diào)查問卷測評護理滿意度,含服務態(tài)度、運動指導、溝通技巧、輕松療法指導等,共計100 分,十分滿意記錄超過80 分;相對滿意記錄55~80 分;不滿意記錄55 分以下。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自我效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A 組自我效能評分均高于 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對比[(),分]
維度 時間A 組(n=45)B 組(n=43)t 值 P 值規(guī)律鍛煉遵醫(yī)囑用藥足部管理監(jiān)測血糖控制飲食預防或處理高、低血糖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18.59±1.61 29.74±2.59 30.57±3.65 43.89±3.94 28.45±2.16 36.95±2.71 18.84±1.72 28.59±2.55 23.68±1.90 37.19±2.85 23.94±2.50 37.44±3.88 19.04±1.56 22.10±2.46 30.66±3.69 35.48±3.75 28.23±2.11 31.49±2.60 18.80±1.74 22.46±2.50 23.71±1.88 30.14±2.64 23.82±2.46 30.27±3.63 1.331 14.175 0.115 10.248 0.483 9.637 0.108 11.381 0.074 12.024 0.227 8.942 0.187<0.001 0.909<0.001 0.630<0.001 0.914<0.001 0.941<0.001 0.821<0.001
護理前,兩組的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A 組的負面情緒評分均低于B 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維度 時間A 組(n=45)B 組(n=43)t 值 P 值焦慮抑郁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28.69±2.46 13.67±1.50 26.41±2.35 12.06±1.81 28.44±2.50 18.75±1.56 26.44±2.40 17.36±1.84 0.473 15.574 0.059 13.620 0.638<0.001 0.953<0.001
A 組患者的依從性為95.56%,B 組為79.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依從性對比[n(%)]
A 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78%,B 組為8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DM 老年患者對于護患溝通的要求較高,不僅需要護理人員關心其治療情況,掌握病情變化,還需要針對性調(diào)整其不良飲食與生活習慣,調(diào)節(jié)負面情緒[3-4]。護患溝通用于該病患者的作用為:①增強患者的主動意識。 老年患者對于DM 疾病知識的掌握度較低,且多伴有煩躁情緒,開展高效的護患溝通可以協(xié)助患者保持健康習慣,使其掌握自我管理方法,主動參與到臨床護理中[5]。 ②避免信息失真。 老年患者的聽力下降,部分患者反應遲鈍,在護患溝通時,護理人員的俯身交談能使患者清晰獲得護理信息,使其在護理人員的引導下條理清晰的主訴癥狀和護理感受。在調(diào)節(jié)患者情緒的同時,可正確解釋與澄清問題,避免因誤會導致護患糾紛[6-7]。③發(fā)揮治療作用。 護患溝通雖屬于護理服務,但護理人員在溝通期間能夠及時向患者傳遞DM 疾病專業(yè)信息,等同于為患者開展治療服務。溝通期間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計劃和有重點的引導,可以消除其陌生感,進而積極配合相關診療操作[8]。護患溝通的內(nèi)容是心理和運動疏導、輕松療法等,可以使患者了解到DM 康復與治療流程, 掌握用藥方法,進而提升其依從性[9-10]。 但在溝通期間,護理人員需要高度關注患者的情緒,給予其照顧與關懷,全方位開展人文關懷。 同時需要不斷優(yōu)化溝通技巧,善用眼神或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溝通方式, 為患者解決生活問題,建立彼此依賴與信任的關系[11]。 面對不同性格特征、職業(yè)與家庭背景的老年患者,需要采取差異性溝通方式,可將感興趣話題作為切入點,循序漸進的進行深入溝通,以獲得其配合[12]。
護理后,A 組的規(guī)律鍛煉評分為(29.74±2.59)分,B 組為(22.10±2.46)分;遵醫(yī)囑用藥評分為(43.89±3.94)分,B 組為(35.48±3.75)分;足部管理評分為(36.95±2.71)分,B 組為(31.49±2.60)分;監(jiān)測血糖評分為(28.59±2.55)分,B 組為(22.46±2.50)分;控制飲食評分為(37.19±2.85)分,B 組為(30.14±2.64)分;預防或處理高/低血糖評分為(37.44±3.88)分,B 組為(30.27±3.63)分(P<0.05)。 A 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78%,B 組為 81.40%(P<0.05)。 說明護患溝通可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原因是護患溝通可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患者對于疾病自我管理的錯誤認知,使其樹立正確的治療觀,主動學習疾病護理知識,進而全方位規(guī)范自身行為。患者與護理人員間的關系緊密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護患溝通的意義是確定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最大化予以滿足。因此,溝通過程中更加注重老年患者的情緒變化和性格特點,結(jié)合其實際情況進行護理可以獲得老年患者的信任感。 此外,老年患者多伴有孤獨心理,原因是其長期遠離子女居住或是伴有耳鳴和行動不便等情況,所以容易出現(xiàn)焦躁或不安情緒。而護患溝通可以通過談心和肢體動作等形式使患者感受到人文關懷,認識到護理人員真心為其服務,減少刁難或是不配合等情況,可以保證護理工作的高效性。 A 組患者的依從性為95.56%,B 組為 79.07%(P<0.05)。與祖桂玲[13]研究結(jié)果[觀察組的依從性為 95.83%,對照組為 83.33%(P<0.05)]基本一致。 說明護患溝通可以改善患者依從性,提升其治療主動性。 同時證實該研究的信度較高,對于臨床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該項護理的重中之重是患者與護理人員間的溝通效率、緊密度和信任度。 老年患者出現(xiàn)孤僻或是抗拒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對護理服務的不了解和對護理人員的陌生感。 所以在護理之前,可以開展一對一輪轉(zhuǎn)式交流活動,明確劃分老年患者的責任護士,而后一對一進行溝通,可以交談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增進彼此間了解。 由于護理人員所負責的護理環(huán)節(jié)不同,因此采取輪轉(zhuǎn)制,每位患者可對應多位護理人員,但是每次交流時間不可過長,以防患者反感或疲倦。 對于不便參與交流活動的患者,則可增加病房巡視次數(shù),使老年患者熟悉護理人員。
綜上所述, 護患溝通可作為DM 老年患者的首選護理方法,其溝通方式多樣,靈活性強,措施全面,具有較高的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