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首次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納入刑訴法的領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人權、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同時存在運行環(huán)境的基礎性訴訟制度不健全,制度的設計缺乏系統(tǒng)思維和整體考慮,相關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問題。“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中,余金平在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后不服一審法院判決而上訴,檢察院為了爭取量刑建議中的緩刑而抗訴,二審法院并沒有采納緩刑的建議,判處了比一審更重的刑期。基于此,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再次被推進大眾的視線,在社會上引起公眾廣泛討論,同時也激起了學術界與實務界關于認罪認罰相關爭議問題的爭鳴熱潮。本刊選取朱孝清、孫長永、陳瑞華、閆召華、李勇等五位專家學者的著述,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爭議焦點進行討論。
朱孝清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先后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人民檢察》等國家及省級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近百篇,編著有《檢察機關偵查教程》《職務犯罪偵查學》《職務犯罪偵查教程》《我國職務犯罪偵查體制改革研究》《中國檢察若干問題研究》《檢察學》等。
孫長永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訴訟法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學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曾任《現(xiàn)代法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學報》主編。出版《偵查程序與人權——比較法考察》《沉默權制度研究》《探索正當程序——比較刑事訴訟法專論》等個人專著,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和德國《刑法教義學》等中外文專業(yè)期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100 余篇。
陳瑞華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比較法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200 余篇,出版《刑事訴訟法》《比較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jù)法》《企業(yè)合規(guī)基本理論》《刑事審判原理論》《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程序性制裁理論》《程序正義理論》《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刑事證據(jù)法的理論問題》《司法體制改革導論》《刑事辯護的理念》《刑事辯護的藝術》《論法學研究方法》等學術著作20 余部。
閆召華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任《現(xiàn)代法學》學術編輯,西南政法大學刑事檢察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研究基地)副主任。在《中外法學》《法學家》《環(huán)球法律評論》《當代法學》等中國法學會CLSCI 刊物發(fā)文13 篇,其他專業(yè)期刊發(fā)文40 余篇。
李勇
南京市建鄴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在《法律科學》《中國刑事法雜志》《人民檢察》《刑法論叢》《證據(jù)科學》《檢察日報》等報刊發(fā)表文章百余篇,著有《結果無價值論的實踐性展開》《刑事證據(jù)審查三步法則》《審查起訴的原理與方法》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