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玲
長春急救中心護理部,吉林長春 130022
糖尿病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內分泌疾病,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呈逐漸上升趨勢。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患有糖尿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1]。由于該病發(fā)病后癥狀明顯,患者會出現全身無力、大汗淋漓的情況,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昏迷,因此急救對患者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有比較完善的急救措施,但在急救護理方面仍有待提高。在相關研究中指出,急救護理可有效提升急救質量,可縮短生命體征的恢復,包括血糖、昏迷及其他不良癥狀的恢復[2-3]。由于大部分患者均以呼叫急診120的形式入院,因此進行120急救護理,同時將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間經該院120急救治療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應患者資料將綜合實施院前急救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將實施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的8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對院前急救護理措施應用情況進行總結,同時總結其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現針對經該院120急救治療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應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實施綜合院前急救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實施常規(guī)院前急救的8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45例,女41例;年齡60~78歲,平均(69.2±3.1)歲;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9.3±1.5)年;輕度昏迷37例,中度昏迷28例,重度昏迷21例;1型糖尿病患者有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70例。對照組中男48例,女38例;年齡60~80歲,平均(70.5±3.8)歲;糖尿病病程2~18年,平均(10.1±1.8)年;輕度昏迷40例,中度昏迷24例,重度昏迷22例;1型糖尿病患者有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6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120急救入院,所有患者對于該次研究內容知曉明確,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標準,即患者血糖值≤3.9 mmol/L[4],同時伴隨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發(fā)冷及昏迷等癥狀;患者年齡在60~80歲之間。排除標準:乳酸性中度患者;因糖尿病意外疾病導致的低血糖;存在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
1.3.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措施接到120救助電話后,立即組織院前急救人員趕赴現場,達到現場后立即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觀察患者的神志狀態(tài)、氣道通暢情況,同時根據患者血糖情況進行靜脈滴注10%的葡萄糖溶液。入院后保持平臥狀態(tài),將頭偏向一側,立即檢測生命體征,同時將口腔內的分泌物清除干凈,避免出現呼吸道堵塞。對于危重患者則根據情況給與地塞米松[5-6]。
1.3.2 研究組實施綜合急救護理措施急救護理措施:接到120急救電話后,按照電話溝通、現場急救、轉運及健康教育等展開急救。(1)電話溝通:在接到120急救電話后,院前急救醫(yī)務人員立即趕赴現場,趕赴現場途中由醫(yī)生和患者家屬進行電話聯(lián)絡,了解患者目前狀態(tài)、表現及其既往病史,并詢問發(fā)病時間、發(fā)病過程以及既往藥物過敏史等信息,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詳細了解[7-8];(2)現場急救:急救人員達到現場后,立即評估患者情況,并在第一時間進行血糖水平測定,如果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則立刻確定為低血糖昏迷,需立刻開通靜脈通路,同時評價患者的昏迷狀態(tài),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血糖值在2.8~2.0 mmol/L之間,為輕度昏迷患者,此時應立刻遵醫(yī)囑進行靜脈葡萄糖注射,并觀察血糖水平和昏迷狀態(tài)改變情況;②血糖值在1.2~2.0 mmol/L之間,為中度昏迷患者,則仍然遵醫(yī)囑進行葡萄糖的靜脈推注,此時要做好再次靜脈推注葡萄糖的準備,同時關注靜脈通路的維持情況,當血糖恢復至10 mmol/L以上,但是患者仍未蘇醒,則注意繼續(xù)檢測生命體征,并準備好氫化可的松,保證以最快的速度執(zhí)行醫(yī)囑;③血糖值在1.2 mmol/L以下,處于深昏迷的患者,則首先要注意體位護理,在實施急救時保持患者平躺,頭偏向一側,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情況進行吸氧。(3)安全轉運:在對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措施后,立即使用擔架將患者轉移到救護車上,轉運過程中注意患者呼吸和血糖變化,固定好患者身體,避免出現跌落等意外事件。上車后立刻與醫(yī)院急診處取得聯(lián)系,并將患者的詳細情況進行敘述,重點強調已經實施的急救方案,做好120急救車和醫(yī)院急診門診的溝通,保證患者入院后立即能得到救治,縮短治療時間。
護理對策總結:①120急診接觸到患者后,立即對患者進行留置針穿刺,建立起有效的靜脈通路;②體位護理:協(xié)助醫(yī)生將患者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同時保證充足的腦部供血,經擔架轉運時拉起床檔,避免發(fā)生意外,同時注意為患者保暖;③持續(xù)給予低流量吸氧,保證吸氧管通暢,昏迷時間較長的患者使用冰枕,目的為減少腦部耗氧量;④及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以及24 h出入量,并及時收集血液標本,以便入院后在短時間內送檢;⑤在患者清醒后,進行心理護理,對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介紹,并告知治療效果,同時觀察情緒變化,進行適當安撫來增加治療信心,避免出現激動心情,影響生命體征變化。⑥向患者以及家屬講解低血糖昏迷危害,告知不僅會造成腦細胞死亡,還可能造成永久性癡呆;講解低血糖的發(fā)生原因、典型癥狀以及病情發(fā)作前兆;詳細講解降糖藥物或者胰島素應用時間和飲食之間的關系,避免再次出現低血糖。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后血糖改變情況、護理滿意度以及血糖恢復正常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價:使用該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測評,滿分為100分,主要有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4項。非常滿意:84~100分;比較滿意:74~83分;一般滿意:62~73分;不滿意0~61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血糖恢復正常時間:從接診到入院后血糖恢復正常的時間。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120接診時,兩組的空腹血糖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0接診至醫(yī)院急診室時研究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診時和入院時空腹血糖對比[(±s),mmol/L]
表1 兩組患者接診時和入院時空腹血糖對比[(±s),mmol/L]
組別接診時空腹血糖 入院后空腹血糖對照組(n=86)研究組(n=86)t值P值2.8±0.8 2.7±0.7 0.872 0.384 3.1±0.8 5.6±1.7 12.339<0.001
研究組患者從接診昏迷狀態(tài)到恢復清醒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從接診昏迷狀態(tài)到恢復清醒時間對比[(±s),min]
表2 兩組患者從接診昏迷狀態(tài)到恢復清醒時間對比[(±s),min]
組別恢復清醒時間研究組(n=86)對照組(n=86)t值P值10.6±2.1 30.2±6.8 25.539<0.001
研究組86例患者中僅有1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98.82%,對照組86例患者中則有8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90.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醫(yī)院外對危重患者進行緊急救護的行為,具體為患者在發(fā)病時經醫(yī)護人員進行現場急救并將其轉運至醫(yī)院門診過程的醫(yī)療活動,目前常見的院前急救主要集中在急診120出診期間。院前急救的主要理念為“時間就是生命”[9],在實施過程中以急救優(yōu)先、轉運在后的特點,醫(yī)護人員在接觸到患者的第一時間對病情進行判斷并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搶救,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控制病情發(fā)展。
低血糖作為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較大影響,尤其對交感神經的影響更為明顯。機體在低血糖狀態(tài)下會刺激交感神經,促進兒茶酚胺的分泌,進而導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并反應性提升血糖水平。同時作用于腎上腺能受體,導致患者出現大汗淋漓、煩躁不安、面色蒼白以及心動過速等一系列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10]。腦部的主要能量來源為葡萄糖,并且腦部儲存的葡萄糖含量非常有限。因此當發(fā)生低血糖時,尤其是重度低血糖,會對腦部組織造成較大的損害,相關研究曾指出,如果低血糖連續(xù)持續(xù)6 h,則可能對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1,11]。在缺糖早期患者可能出現腦組織充血,隨著缺糖時間的延長,則會發(fā)生腦組織點狀壞死或者腦水腫,最后導致神經細胞壞死,甚至死亡[12]。因此,對于低血糖患者來講盡早恢復血糖水平是治療的關鍵,在該次研究中對老年糖尿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發(fā)現效果較好。從兩組患者接診時和入院時空腹血糖對比可發(fā)現,研究組患者經綜合院前急救后,其入院時血糖情況恢復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颊呓釉\昏迷狀態(tài)到恢復清醒時間對比,研究組患者所用時間更短,該結果再次證明了綜合院前急救的優(yōu)勢。經過研究后發(fā)現,綜合院前急救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主要是醫(yī)生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迅速出動,并且能利用行車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既往病史,做好心中有數,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急救準備。此種形式避免了既往120急救到達患者現場人員眾多,無法獲得有效信息,而耽誤治療時間的問題[13-14]。到達現場后迅速進行血糖值檢驗并開通靜脈通路,以保證患者能夠在第一時間接受升糖治療,靜脈通路的開通也為中、重度低血糖患者的治療提供必要條件。在對患者進行急救時,對血糖程度也進行評估,避免單純補糖或者過度醫(yī)療情況的出現。
糖尿病低血糖雖然發(fā)病突然且病情兇險,但是大部分低血糖癥是可以預防的,例如針對糖尿病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意識到導致該病的危險因素,并掌握緩解該病的具體措施,詳細護理對策如下:①飲食指導: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相關建議,重點為控制攝入量,告知患者控制飲食是將飲食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根據自身血糖情況調整飲食,不可多吃也不可少吃,對于發(fā)生過低血糖的患者,可在睡前加餐,加餐食物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為主[15],且不可飲酒;②合理服用藥物:患者及家屬不可以根據自覺癥狀加重而擅自更改降糖藥物的劑量,必要時需要入院觀察并由主治醫(yī)生進行藥量調節(jié);如果患者更換藥物廠家時也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避免因劑量和藥效的差異而影響治療效果[16-17];③運動指導:建議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游泳和打太極拳等,以活動后稍感疲勞為宜;告知患者運動時間不可以選在空腹時,也不可飯后立即活動,在外出運動時需要隨身攜帶糖果及糖尿病保健卡,以便在運動過量出現低血糖時及時補充。④低血糖識別以及補糖食物的選擇:告知患者和家屬需要對低血糖癥狀進行有效識別,如果出現低血糖,則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饑餓感,同時伴隨出汗、渾身無力以及肌肉顫抖等,此時則需要立即攝入含糖食品[18]。低血糖患者的首要治療方法即是補充葡萄糖,幫助患者了解高糖食物,例如糖果、面包以及含糖飲料等。⑤合理應用降糖藥:很多患者對于高血糖有很高的警惕性,一旦出現高血糖則立即使用胰島素,希望能盡快降糖,但是患者沒有意識到過量的胰島素會導致低血糖,尤其針對應用各種胰島素和降糖藥時應該從小計量開始應用,并監(jiān)測一日三餐的餐前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根據血糖變化進行用藥,當出現高血糖時不可一次性應用較大劑量的胰島素或降糖藥,避免出現低血糖。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8.82%),高于對照組(90.69%)(P<0.05)與肖利[19]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8.21%,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9.28%,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方法正確,結果可靠。
綜上所述,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應患者進行綜合院前急救行為,可在短時間內改變患者血糖水平,縮短救治時間,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