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謝飛
1.福建師范大學校醫(yī)院內(nèi)科,福建福州 350007;2.福州市第二醫(yī)院骨科,福建福州 350007
肥胖是2型糖尿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隨著病程延長,機體胰島β細胞每年能夠以2%的速度逐漸衰退[1],故臨床單一藥物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聯(lián)合應用不同種類降糖藥以協(xié)同增強療效[2]。二甲雙胍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往往將其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等聯(lián)合應用治療。阿卡波糖是臨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機體對葡萄糖的吸收[3];磷酸西格列汀屬于DPP-4抑制劑的一種,通過增加腸促胰島素激素水平而發(fā)揮降糖作用[4]。該研究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選擇福建師范大學校醫(yī)院收治的76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以比較分析磷酸西格列汀與阿卡波糖分別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福建師范大學校醫(yī)院收治的76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綜合管理專家共識》[5]中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4~35 kg/m2,屬于超重或肥胖的范疇[6];③新診斷2型糖尿病,入組前未服用降脂、口服類降糖藥物或胰島素;④患者自愿參與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者;②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臟器功能不全、消化道疾病者;③意識障礙者;④近3個月服用過減肥藥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38例。A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48~84歲,平均(64.84±15.66)歲;病程0.5~8年,平均(3.85±2.71)年;BMI 24.8~33.6 kg/m2,平均(26.92±1.48)kg/m2。B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44~85歲,平均(65.09±15.15)歲;病程1~7年,平均(3.69±2.90)年;BMI 24.2~34.1 kg/m2,平均(27.01±1.36)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A組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磷酸西格列汀(批準文號J20140095,規(guī)格:100 mg/片)口服治療,100 mg/次,1次/d;二甲雙胍(批準文號H20051853,規(guī)格:0.5 g/片)口服治療,0.5 g/次,3次/d,治療8周。B組采用阿卡波糖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阿卡波糖(批準文號H19990205,50 mg/片)口服治療,50 mg/次,3次/d;二甲雙胍用法用量與A組相同,治療8周。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遵循低脂低糖的飲食原則,少量多餐,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3~4次/周,20~30 min/次。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血糖指標(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變化情況。其中,BMI=體質(zhì)量(kg)/身高2(m2),身高、體質(zhì)量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抽取空腹靜脈血進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空腹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采用層析法測定,餐后2 h血糖應用OGTT試驗測定。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胰島功能指標(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變化情況??崭挂葝u素采用增強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并根據(jù)相關公式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22.5、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20×空腹胰島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3.5)。③比較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低血糖、腹瀉、乏力等。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兩組BMI、各項血糖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B組的BMI值顯著低于A組,但A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血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血糖指標比較(±s)
組別BMI(kg/m2)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A組(n=38)B組(n=38)t值P值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26.92±1.48 27.37±1.42 1.348 0.182 26.23±1.55 25.60±1.42 2.944 0.004 2.431 5.677 0.020<0.001 11.88±2.00 12.29±1.85 0.923 0.359 7.38±0.90 8.74±0.68 7.459<0.001 11.288 11.715<0.001<0.001 15.04±2.81 13.82±2.94 1.849 0.068 8.67±1.12 9.94±1.48 4.234<0.001 12.062 8.000<0.001<0.001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9.80±0.96 9.54±1.06 1.092 0.279 7.08±0.78 8.56±0.98 7.264<0.001 14.563 4.177<0.001<0.001
治療前,兩組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各項胰島素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A組患者的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顯著低于B組,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素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素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A組(n=38)B組(n=38)t值P值空腹胰島素(ng/mL) 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 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t值135.91±11.32 135.67±9.53 0.099 0.922 84.93±10.98 94.39±10.08 3.912<0.001 20.535 17.435<0.001<0.001 3.01±0.60 2.90±0.63 0.795 0.429 2.01±0.34 2.45±0.33 5.739<0.001 8.685 4.117<0.001<0.001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35.41±8.80 33.68±11.91 0.718 0.475 57.04±9.67 50.45±8.98 3.081 0.003 10.365 7.745<0.001<0.001
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63%,與B組的5.26%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42,P=0.558)。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肥胖為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發(fā)生與遺傳、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關于肥胖的發(fā)病機制,有研究報道,糖脂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可促進肥胖發(fā)生[7-8],而肥胖又會進一步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胰島素抵抗程度加劇,故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肥胖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9]。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往往應用二甲雙胍、鹽酸西格列汀、阿卡波糖等藥物治療,均有良好的降糖作用[10]。然而,當前在臨床關于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臨床治療尚無統(tǒng)一的方案,故該研究分析磷酸西格列汀與阿卡波糖分別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的療效和安全性。
二甲雙胍通常應用于單純飲食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其降糖機制是通過抑制肝臟糖原合成,或者減少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以使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增加,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發(fā)揮降糖作用,而且該藥還可以減輕患者的體質(zhì)量[11],目前二甲雙胍已被多個國家列入到肥胖2型糖尿病治療的一線藥物[12],但其單一應用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與其他種類降糖藥物聯(lián)合應用,協(xié)同增強療效[13]。阿卡波糖屬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一種,為臨床常用的一種口服降糖藥,可競爭性抑制小腸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小腸上皮絨毛膜刷狀緣的雙糖水解酶作用,腸道食物中所攝取的寡糖、多糖、雙糖降解時間延長,抑制葡萄糖釋放,使血清葡萄糖水平降低[14]。西格列汀是一種高效的DPP-4抑制劑,能夠在24 h內(nèi)抑制DPP-4生成,減少內(nèi)源性腸促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依賴的促胰島素生成,進而促進胰島素合成和分泌達到降糖的目的[15]。該研究中,西格列汀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的A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B組,而且A組患者的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顯著低于B組,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明顯高于B組,與朱慧琪等[16]研究結果相似,西格列汀能夠有效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胰島素功能,這主要是由于鹽酸西格列汀能夠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形式促進胰島β細胞生成、分泌胰島素,對胰島β細胞釋放的胰高血糖素產(chǎn)生抑制作用,其與二甲雙胍聯(lián)合應用有協(xié)同互補作用,故其降糖、提高胰島素功能的效果顯著[17]。
但該研究發(fā)現(xiàn),阿卡波糖聯(lián)合二甲雙胍的B組在降低BMI方面顯著優(yōu)于A組,可能是阿卡波糖能夠降低小腸上皮細胞刷狀緣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緩胃內(nèi)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增加用藥者的飽腹感,抑制食欲,在一定程度達到良好的減肥效果。相關文獻指出,阿卡波糖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多種肽類成分,促進食物消化,再加上二甲雙胍也有減輕體質(zhì)量作用,二者聯(lián)合能夠協(xié)同增強減重效果[18]。該研究結果顯示,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63%,與B組的5.26%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治療方案安全性相當,故臨床應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需求合理選擇治療方案。但該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而且并未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詳細的普查,故需進一步對該方案進行持續(xù)研究和探討。
綜上所述,阿卡波糖聯(lián)合二甲雙胍在減輕體質(zhì)量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而磷酸西格列汀聯(lián)合二甲雙胍降糖效果顯著,還能夠更好地改善胰島功能,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