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洪錫
1949年8月25日,一封落款印著“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紅色鉛印的信函,寄達江庸在上海的律師樓。江庸一見緘尾一個蒼勁有力的“毛”字,喜出望外,連忙開啟,信上寫道:
翊云先生:
大示敬悉。時局發(fā)展甚快,新政協(xié)有迅速召開之必要,擬請先生及顏人俊先生參加,不識可以成行否?許先生事,已囑法學方面的同志注意延接。
草復。
敬頌道安!
毛澤東
八月十九日
讀罷,年逾古稀的江庸律師激動不已,熱淚盈眶,這是彌足珍貴的殊榮!其時,中共中央正在緊張有序地籌建新政協(xié),邀請各民主黨派、知名的進步人士、社會賢達參加,而只有兩位收到毛澤東主席的親筆邀請函,除了宋慶齡先生,就是江庸律師。江庸何許人也?何來這份殊榮?
江庸(1878年—1960年),字翊云,號詹翁,祖籍福建長汀縣,1878年3月27日出生于四川省璧山縣(今重慶市璧山區(qū))。祖父江懷廷,清咸豐時進士,以知縣分發(fā)四川,卒于南充任內(nèi)。父江瀚,字海叔,曾參贊川督奎俊戎幕,后任重慶致用書院院長、北京大學堂總教習、文科學長,學部參事;辛亥革命后,復任北京大學、山西大學教授等職務(wù)。江庸幼承家教,學有淵源,國學基礎(chǔ)厚實,善詩,二十一歲時入成都中西學堂學習英文。
1900年,江庸二十三歲,進京應(yīng)科舉考試,適遇義和團反帝運動興起,政局混亂,交通阻隔,遂經(jīng)大同、西安折返四川。1901年,四川總督選派學生赴日留學,江庸入選東渡,進日本成城學校普通科,二年畢業(yè)后,于1903年入東京私立早稻田大學師范部法制經(jīng)濟科深造,在校畢業(yè)前一年即1905年,兼管法政大學中國學生速成班學務(wù),并充任翻譯、助教等職。留學期間,江庸結(jié)識了秋瑾、蔡鍔、梁啟超、蔣方震等人。1906年,清廷派遣各省提學使赴日考察學務(wù),派江庸為照料員。同年學成回國后,直隸總督袁世凱聘他為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總教習,尚未到任,旋即由學部調(diào)派,以普通司員兼京師法政學堂總教習。不久,修律大臣沈家本聘江庸任修訂法律館專任編修、法律學堂教習。1907年,又經(jīng)大理院調(diào)任詳讞處推事。1908年,應(yīng)學部考試,成績優(yōu)等,授予法政科舉人。1909年,參加清廷組織的歸國留學生考試,名列一等第四,授大理院正六品推事,兼任京師法律學堂監(jiān)督。
>>國民黨政府對“七君子”提起公訴。江庸出任沙千里與王造時的義務(wù)辯護律師,那時法官大多出于江庸門下,他親自出庭為被迫害的“七君子”辯護,影響極大。 資料圖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江庸留任大理院推事,兼任高等審判廳廳長和北平法政專門學校校長。1913年,熊希齡組閣,梁啟超任司法總長,江庸任司法部次長。1917年11月,王士珍任國務(wù)總理,江庸再度出任司法總長,任內(nèi)為收回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創(chuàng)造條件,曾創(chuàng)立京師第一模范監(jiān)獄,實行較人道的管理制度,附設(shè)監(jiān)獄工廠,由犯人參加勞動。1918年,我國自費留日學生因故圍攻駐日公使館,其中數(shù)位遭被捕、關(guān)押,廣大中國留學生提出抗議,事態(tài)擴大,駐日公使章宗祥應(yīng)對無策,而各省所派的監(jiān)督亦多逃匿、回避。當時,如果不恢復總督制度,派遣合適人選,授予相應(yīng)職權(quán),就沒有辦法妥善處置。江庸在好友、時任教育總長傅增湘堅請下,俯就日本留學生總監(jiān)督之職,赴日本負責善后事宜。江庸到日本后,保釋被捕學生,按月發(fā)放官費生學費,事態(tài)得以平息,兩年內(nèi)安然無事。后因各省財政支絀,官費恐難以為繼,江庸遂托詞辭職。1920年回國,北洋政府特任江庸為法律編查館總裁,兼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等職。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發(fā)起的在華盛頓召開的太平洋會議期間,北洋政府派王寵惠、顧維鈞等為全權(quán)代表參加會議,江庸等則在國內(nèi)組織太平洋會議后援同志會,并與王世徵等草擬發(fā)表撤銷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問題宣言書等表示聲援。
1912年,江庸與汪有齡、黃群、蹇念益等人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情懷,集資創(chuàng)辦了私立朝陽大學,培養(yǎng)法律人才,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造就了“無朝(陽)不成(法)院,無朝不開庭”“北朝陽,南東吳”的佳話。1927年至1939年,江庸任該校校長??箲?zhàn)期間,朝陽大學自北平遷往成都。朝陽大學為近代法學教育發(fā)展、法律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之前,1924年,江庸曾受教育總長聘請,擔任國立法政大學校長,1925年辭職。
江庸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律師。1924年,曹錕賄選當上民國總統(tǒng),江庸辭去司法總長一職,在京師設(shè)立律師事務(wù)所,掛牌執(zhí)業(yè),并創(chuàng)辦《法律評論》周刊,任法律評論社社長。1932年,北平大學進步教授侯外廬因在課堂上宣講馬克思主義,當局以“宣傳與三民主義不相容之主義”為由,加之“危害民國”的罪名,而與許德珩、馬哲民等教授被捕入獄,時稱“許侯馬事件”,江庸受聘任辯護律師。次年,三人經(jīng)營救被“假釋”出獄。1936年6月,國際律師協(xié)會在維也納開會,江庸當選為中國代表。1936年11月22日,國民黨政府又以“危害民國”罪名,在上海逮捕了救國會領(lǐng)袖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王造時,制造了轟動中外的“七君子事件”。1937年4月3日,國民黨政府對“七君子”提起公訴。上海律師公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組成二十余人的著名律師辯護團,江庸出任沙千里與王造時的義務(wù)辯護律師,那時法官大多出于江庸門下,他親自出庭為被迫害的“七君子”辯護,影響極大。
江庸行事為人頗具風骨,疾惡如仇,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氣節(jié)。
1915年,江庸奉命考察東北,對奉天、吉林兩省吏治腐敗,感到憤慨,而黑龍江朱慶瀾將軍公正干練,堪當大用。回京后,向袁世凱直陳己見。袁則認為江庸妄議自己的親信,不悅。江庸便提交辭呈,語甚激切,抨擊袁世凱摧殘國家元氣。袁世凱大怒,擬立免江庸職務(wù)。秘書張一麟在旁進言:江庸辭職乃是負氣,自總統(tǒng)就任以來,無敢非議時政的,現(xiàn)在有個江庸,豈非好事?何不溫言慰留,以示寬容虛懷。袁怒稍息,著張一麟擬一批令留之。張一麟批就,詞頗婉切,袁認為批得太好了。張答:既欲慰留,則非好不可。張、袁相對一笑。當時,幕僚王式通在側(cè),袁世凱正色對他說:“你去告訴江庸,以后但做官,少說話。”這話確是當時做官的秘訣,但江庸絕非戀棧之輩,不久還是辭職不干。
1917年5月,李經(jīng)羲出任北洋政府內(nèi)閣總理,任命江庸為司法總長,江庸堅辭不就,避之湯山。張勛復辟時,避至天津,聞復辟偽政府任他為法部左侍郎,他一笑置之。復辟鬧劇落幕后,馮國璋代理總統(tǒng),王士珍組閣,江庸再度出任司法總長。1918年,曹錕等電請北洋政府特赦張勛復辟時期的罪犯張振芳,電令經(jīng)代總統(tǒng)馮國璋批準,還須經(jīng)司法部總長副署方能生效,當時江庸擔任司法部總長,認為:民國成立不久已兩度復辟,共和制度尚未鞏固,不宜赦免復辟要犯,拒絕副署,因而辭職。輿論稱道:民國以來,因承擔政治責任而辭職的,以江庸為第一。江庸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quán)勢,直系軍閥曹錕等人視組閣員如奴才,曹錕一親戚指名要其當保定高等審判廳廳長,江庸斷然予以拒絕。
1939年,陳立夫以“聘用教員須先經(jīng)教育部審查”為給予經(jīng)費資助的前提條件,江庸因其妨礙學術(shù)自由,乃辭去自己創(chuàng)辦并擔任十余年的私立朝陽大學校長職務(wù)。
>>江庸等在西柏坡與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合影 資料圖
1931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成立偽滿洲國。江庸發(fā)表文章,強烈譴責日寇的侵略罪行,并指出他的學生趙伯欣叛國投敵,擔任偽職,為虎作倀,聲明脫離師生關(guān)系。江庸在日留學六年,后因公赴日多次,一向與日本朝野名流淵源深厚,多有來往。此后,江庸堅決割斷與日方的任何聯(lián)系。1933年以后,日軍欲變?nèi)A北為“第二個東北”,日本人和北洋政府的官僚政客粉墨登場,紛紛上門勸說江庸參加對日妥協(xié)的冀察政務(wù)委員會。江庸發(fā)誓決不當漢奸,但又一時不能脫身,心情苦悶。1938年年初,日本擬建立“維新政府”,企圖拉攏江庸。先是由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派漢奸溫宗堯邀請江庸面談,江庸推辭不去。后是日本故友、時任日本侵華軍總司令的畑俊六帶臺灣人許丙登門拜訪,竭力慫恿江庸去任“要職”。他們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說:江先生只要出山,地位可在梁鴻志和溫宗堯之上。又威脅說:先生如果不肯合作,你家安全恐難保證。他們離開后,江庸決定連夜避往香港。江庸以詩明志:“吾獨愛孤竹,挺身霜雪中。不曾似行葦,仰倒只隨風?!?/p>
1938年7月,江庸赴漢口參加國民參政會,會后去重慶,在渝執(zhí)行律師業(yè)務(wù)。其間,蔣介石擔心吳佩孚被日本人利誘,出任華北偽政府首腦,請江庸去函勸說吳拒日勸誘,吳答復堅持民族氣節(jié)。1943年,江被推為國民參政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箲?zhàn)勝利后,1946年,江庸攜眷返滬,繼續(xù)執(zhí)行律師業(yè)務(wù)。1948年,國民黨政府提名江庸為“國大代表”候選人,江庸拒不參選,后當局又迫令當選的王善祥律師讓席,江庸又致函拒絕接受。不久,國民黨政府公布“憲法”,蔣介石以“總統(tǒng)令”任命江庸為大法官,他致電蔣介石力辭不就。
江庸還是為國共和談而奔走的民意代表。
>>江庸和毛澤東合影 資料圖
1949年年初,北平已宣告和平解放,一意挑動全面內(nèi)戰(zhàn)的蔣介石被迫下臺。李宗仁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tǒng),著手準備與中共議和。李宗仁想讓幾位共產(chǎn)黨能夠接受的無黨派民主人士,前往北平為國共和談鋪路。為此,他專程到上海,邀請江庸、顏惠慶、章士釗等民主人士赴北平協(xié)調(diào)。江庸等人幾經(jīng)商議,認為國共議和乃民心所向,愿前往一試。但他們既非國民黨員,又不在國民政府任職,建議以民意代表的名義前往,得到李宗仁認可。于是,江庸、顏惠慶、章士釗3 人,加上以私人身份出面的邵力子共“四老”,組成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于1949年2月14日到達北平。毛澤東指派北平市市長葉劍英接待了他們。江庸直抒胸臆:“和談是合乎全國人民意愿,要打內(nèi)戰(zhàn)的不是中共而是蔣介石。蔣介石已經(jīng)下臺了,李宗仁表示了和平的愿望,盡管他分量不夠,但中共也不宜拒絕,關(guān)閉和談大門?!辈痪茫亻_和平談判的想法得到毛澤東的贊同。
2月22日,“四老”在傅作義、鄧寶珊的陪同下,前往西柏坡面見毛澤東。交談中,毛澤東問江庸:“江大律師,你看蔣介石為何會失敗?”江庸答道:“我看他主要是不能用人,只用奴才,不用人才?!泵珴蓶|點頭說:“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愿意延攬能為人民做事的人的,還望你們幾位老先生多多為我們推薦人才?。 ?/p>
其實,早在1945年,江庸曾在重慶見過毛澤東,卻未及深談,此時能夠近距離接觸,親睹風采,為其偉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江庸見毛澤東禮賢下士,愛惜人才,便舉薦了法學家許藻容,即后來毛澤東邀請函中提到的“……許先生事已囑法學方面的同志注意延接”一事。毛澤東又問江庸:最近還作詩嗎?江庸答偶爾有作,臨行并抄贈數(shù)首,其中有諷喻蔣介石不能用人導致失敗的詩作,曰:
往愬還防彼怒逢,刃經(jīng)屢折豈成鋒。
不辭攘臂為馮婦,只恐將頭贈馬童。
眼墜霧中花變色,爪留雪上雁無蹤。
葉公畢竟乖真賞,性到能馴定偽龍。
江庸返抵南京后,與國民黨當局黨政要人晤談,確知蔣介石集團并無和談?wù)\意,遂向李宗仁堅辭,不愿再北上和談。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江庸以特邀代表身份,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政協(xié)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并于10月1日下午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解放后,江庸歷任政務(wù)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華東軍政委員會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史館館長。
>>江庸撰寫的書籍 以上均為資料圖
江庸為宣解新中國法律,不顧高齡,撰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解說》《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淺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圖說》三本小冊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解說》中,闡明《條例》的立法根源與理由、犯罪形態(tài)與懲罰等問題,他一方面批評在懲治反革命中,一些人單純地偏重“舊法觀點”,以致發(fā)生種種“失出”“輕縱”傾向;另一方面,他又強調(diào)不能從右的“失出”“輕縱”傾向走到盲目打擊、反噬好人的“左”的偏向?!侗J貒覚C密暫行條例淺說》是新中國第一部保密法著作,介紹《條例》制定經(jīng)過、基本內(nèi)容,解說什么是國家機密和為什么要保守國家機密,說明怎樣建立保密組織、保密制度、保密教育,指出泄露、出賣國家機密的法律責任等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圖說》中,江庸首先指出,《條例》“是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毛主席領(lǐng)導下的革命勝利果實,又是一個保護工人階級利益的偉大法令。……有了這個《條例》,廣大職工最痛苦的生、老、病、死、傷、殘,都可得到切實的解決,消除困難和顧慮,發(fā)揮生產(chǎn)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加強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生活上,都有切實的保障,同時生產(chǎn)效率也可大大地提高一步。”然后,以圖說法,解說《條例》的基本內(nèi)容,通俗易懂。江庸的這三本小冊子是法條釋義,對法律實施、執(zhí)行有指導意義,同時又是普法教材,對宣傳、普及新中國的法律法規(guī)作出了貢獻。
1960年2月9日,江庸病逝于上海,享年82 歲。他平生不事蓄積,逝世后所遺款僅有3000 元、公債券2000 元。江庸留下遺囑,讓夫人徐琛請文管會徐森玉先生對家存文物進行鑒定,凡有價值者,由家屬全部捐贈國家,計122 件。
江庸生平筆耕不輟,著作頗豐,除隨筆、日記《趨庭隨筆》《滬瀆避兵記》外,出版的有《歐航瑣記》《菲律賓游記》《臺灣半月記》等游記;詩集有《百花山詩草》《南游詩草》《甦生詩稿》《積跬步齋詩稿》《澹蕩閣詩集》等多種。
江庸在日本留學與梁啟超相識,終生私交甚篤。1913年梁啟超任司法總長,推薦江庸為次長,在此前后,梁啟超致江庸信函、便條,共50 件書札,內(nèi)容涉及人事任免、針砭時局、商討學術(shù)活動與文化事務(wù)等。江庸之子江靖整理后出版,在此基礎(chǔ)上,天津古籍出版社將書札原件按原式的行款、大小、次第影印,編成《梁啟超致江庸書札》出版。
江庸之孫江式高整理了《江庸詩選》,2001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楊尚昆題寫書名,原中顧委常委、上海市市長陳丕顯在序言中,對江庸的歷史地位和貢獻有頗為中肯的評價,抄錄如下:
江庸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攻讀法律,是我國司法界前輩。為我國司法建設(shè)和法律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貢獻。江庸先生是著名愛國人士。他堅持愛國進步立場,多次拒絕日偽和國民黨政府高官利誘,他以律師為職業(yè),挺身為國民黨政府迫害的“七君子”等愛國人士出庭辯護。江庸先生曾為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而奔走。江庸先生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lǐng)導,熱愛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江庸先生出身書香世家,詩文造詣很深。他是陳毅同志的詩友,在上海期間常有過往。我與先生亦親切交往過?!督乖娺x》的出版,具有文學和歷史價值,亦是陳總之遺愿,甚感欣慰。應(yīng)江庸先生親屬之囑,是以為序。
如此,江庸律師受到毛澤東的格外尊重,獲得毛澤東親筆邀請函的殊榮,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