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頻繁去一家海派西餐館,那家店好吃不貴,裝修老上海歐式風,顏色多用暖色調,墻壁上的畫與照片,吊燈與臺燈似曾相識,長條餐桌靠背椅,坐下來用餐一點沒有壓迫感。
餐廳日間連續(xù)營業(yè),午餐時間過后常常也有人進來點餐點飲料吃。那天延宕晚了,發(fā)現(xiàn)餐廳外露天座上好多上海爺叔,玻璃面小圓桌上放一壺茶兩只杯子,有的是自帶的高腰玻璃瓶,泡著枸杞菊花黃芪之類的養(yǎng)生茶,三三兩兩抽煙聊天。原來就是剛才點了套餐吃完的老客人,移坐室外繼續(xù)。
西餐館隔壁是同一個老板開的面店,日本居酒屋風格,磚墻,櫻花加紙燈籠,扎染的青白布幔,整塊木頭定做的長餐桌,高腳椅,面有十幾個種類,中西合璧,日式風味都有,應季變更菜單,隨時調整口味。這家店同樣夜以繼日營業(yè),有固定的回頭客。上海爺叔坐著坐著立起來動動,看見面館新菜單,盤算明天中午過來這里嘗味吧。
最近經(jīng)常聽見一句“上海文化就是咖啡文化”的話,家附近的大小馬路像約好了一樣,都夾著花開出了咖啡館,意式咖啡機器現(xiàn)磨的,巴西豆子手沖的。窗口向外翻面向街道,客人鏡框式展示的。門口扔著草墊子隨便坐坐波希米亞式的,以手工冰激凌為主打兼營咖啡的,應有盡有,煞是好看。
要問上海爺叔們喜歡喝咖啡嗎,有喜歡的,老克勒式深度愛好者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有一半對咖啡是搖頭的,喝養(yǎng)生茶年齡之前他們是喝綠茶的,對每年的新茶趨之若鶩,碧螺春、龍井、毛峰,普洱茶也追過幾年,到爺叔前面加了“老”字后,夜里翻來覆去困不著,像吃菜一樣,漸漸趨于追求清淡,原來喝咖啡喝濃茶的改保暖杯泡養(yǎng)生茶了。
喝茶喝咖啡不光是解渴,茶館、咖啡館還有社交功能,男女約會、同學相聚,網(wǎng)友第一面,海外來客遞東西等等。請人晚上喝一杯是去酒吧,白天喝一杯大致是指茶館相見。舊時文人愛孵茶館,聽過陸澹安先生當年在幾家上海報紙上開專欄連載,頭晚沒完成,一早去茶館中趕稿子,寫完差茶房當即送報館排版的故事。
小說《繁花》等文藝作品里都有男女主人公在茶館、咖啡館演繹的情節(jié)。我小時候上海還有過很多專門燒水供應的老虎灶,家對馬路四川里弄堂口有家老虎灶,店堂里擺了一兩張方桌,有附近老熟客一開門去孵老虎灶歇腳、茄山河。
廣東爺叔香港爺叔有去餐館飲早茶的文化,一盅兩件適適意意消磨時辰,上海人好像少有這種習慣,上海爺叔退休以后也會被分配到家務,一早去買小菜或者接送第三代上學,當然雙手蕩著,福氣好的爺叔也不少。
當年上海市區(qū)一些老街被拆遷時,上海爺叔老大不情愿的一點就是失去日常聚會場所,弄口、街邊,附近小酒館,價格實惠的面店餛飩店,到了新地方大家進了公房、大樓“格子”“籠子”里,交關懨氣。人是群居動物,正常人都不愿幽閉。上海爺叔畢竟是拎得清的一代人,他們從年輕時就鍛煉出了極強的適應能力,搬到再遠,也會從坐大商場定時接送大巴到坐上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再到微信拉群約著市內聚餐、長三角旅游,活得越來越滋潤。
我望著露天座這些穿著清爽,眼神淡定,說話音量控制得很好,握著養(yǎng)生茶的上海爺叔們,仰在圈椅內,時不時向老友發(fā)表高見,不知怎么的,一層薄淚盈睫,我想說,我們城市里給他們留的公共休閑空間是不是還應該更多一些,咖啡館固然應該開,其他消費水平不高,能坐下來的休息的地方還能多一點嗎?
我家附近有幾個綠化角,原本每天積聚著下棋、打牌的老爺叔,近期改造后干凈漂亮了很多,五星級衛(wèi)生間也有了,但是石凳少了,樹蔭稀了,上海爺叔只能走過路過,輕嘆一聲,掉頭回轉屋里去。還有以前上海爺叔們喜歡的花鳥市場,鮮花集市,舊貨電器街很多不知所終……
很顯然,上海人素質提高,城市文明現(xiàn)象比比皆是。也是散步所見,一些新開的咖啡館、面包店設計成開放式,門口有不少吸煙座,漂漂亮亮的,不吸煙的坐一會兒透透氣,沒有服務員一定上來讓你點單。店外放條凳、坐墊、鮮花綠草的小店主善良之心可見。一家窗洞中伸出“熊爪”賣咖啡的店,因為有殘障服務員,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爭相排隊,這些感人的故事天天在上演。一個具有多元化文化的城市,還應該考慮更多群體的需要。
上海爺叔,沒有人會忘記你們年輕時對國家對城市的付出,市民生活越來越好,等疫情過去,有空哪里聚聚。
編輯/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