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函, 田琦, 郭衛(wèi)強
(1. 太原理工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2. 山西恒星瑞邦供熱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24)
制冷劑直接地板輻射供冷暖系統(tǒng)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無水地板輻射供冷暖系統(tǒng)[1],常與空氣源熱泵[2]、太陽能熱泵[3]、太陽能-空氣源熱泵[4]等相結合.它主要利用制冷劑作為換熱介質(zhì),直接進入盤管內(nèi)進行蒸發(fā)吸熱或冷凝放熱,來達到夏季制冷或冬季制熱的效果.相比低溫水地板輻射供冷暖系統(tǒng),制冷劑直接地板輻射供冷暖系統(tǒng)省略了制冷劑與水的二次傳熱,能夠有效地提高傳熱效率,而且不會存在管道漏水和凍裂的隱患,有著較高的安全性和節(jié)能性.
在熱舒適性方面,賀興旺等[5]認為地板輻射供冷用于太原市居住建筑夏季降溫理論上可行.周致田等[6]以藝術廳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地板表面溫度在21.56 ℃以下,空氣濕度為55%~65%時,室內(nèi)的人體舒適性較好.王園園等[7]通過模擬采用制冷劑輻射式供冷系統(tǒng)的辦公室,發(fā)現(xiàn)僅距離地板0.36 m以上范圍內(nèi)能滿足人體熱舒適性要求.在地板輻射供冷如何防止地板結露方面,主要是通過降低室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常用的方法有與置換通風、風機盤管等形式相結合[8-12].在多聯(lián)輻射供暖系統(tǒng)方面,馬小丹[13]提出了多聯(lián)干式毛細管輻射熱泵系統(tǒng),對比分析了風管機制熱和毛細管輻射制熱時供暖末端的熱舒適性,發(fā)現(xiàn)毛細管輻射制熱時各指標均優(yōu)于風管機.
以上所提到的地板輻射供冷暖系統(tǒng)末端大都只匹配一個盤管末端,最多3個,無法滿足面積大,多個房間供冷暖的需求.此類系統(tǒng)通常只能單一供熱或供冷,需要與其他系統(tǒng)聯(lián)合,才能實現(xiàn)冬季供熱夏季供冷,管路復雜,系統(tǒng)整體成本較高,造成資源浪費.因此本文提出將空氣源熱泵與以制冷劑為冷熱媒的多聯(lián)式地板輻射供冷暖相結合,形成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14].
文中所提出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是由室外的空氣源熱泵、制冷劑管道、冷媒控制箱、分集器及多個室內(nèi)的盤管所組成的.夏季工況下,室內(nèi)的盤管代替蒸發(fā)器,而冬季工況下則代替冷凝器.室外空氣源熱泵連接一組配管,作為主管道,后通過管道分歧管連接各分管道;各分管道再通過分集器連接各室內(nèi)盤管末端,從而實現(xiàn)多聯(lián)供冷暖.系統(tǒng)的制冷劑選擇R410A[15].相比于其他制冷劑,它具有較好的環(huán)保性及更低的流動阻力,熱力性能也良好,無毒不易燃,安全性較好.另外,設有獨立的新風系統(tǒng),保證室內(nèi)新風供給,降低室內(nèi)空氣濕度,降低地板結露可能.
文中采用實驗加模擬的方法,探究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夏季供冷時,管程較長的房間與管程較短的房間地板表面平均溫度差別大小、房間供冷效果差異及房間舒適性、地板表面結露情況.在山西省太原市使用該系統(tǒng)供冷的建筑二層內(nèi),以水平管程相差約35 m的兩個房間為研究對象,對夏季供冷時的房間內(nèi)地板表面平均溫度進行了測量,并查看是否有結露現(xiàn)象;然后,用Airpak 3.0軟件建立房間模型,通過實驗及模擬數(shù)據(jù)來檢驗模型的正確性;最后,模擬出兩個房間典型截面的水平溫度場、豎直溫度場及PMV (predicted mean vote)-PPD (predicted percent dissatisfied)分布云圖,并進行對比分析.
圖1 實驗系統(tǒng)簡圖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system
目前,國內(nèi)外普遍采用的熱舒適性評價指標為PMV-PPD.國際標準ISO 7730:2005規(guī)定,-0.5≤PMV≤0.5,PPD≤10%時的熱環(huán)境為滿意的熱舒適環(huán)境. 但是,由于國情和生理情況的不同,我國的熱舒適性PMV和PPD推薦值為-1.5≤PMV≤1.2,PPD≤20%[16].文中將選取國內(nèi)的推薦值作為模擬的熱舒適評價標準指標.
圖1為實驗系統(tǒng)簡圖.實驗在7:30開啟系統(tǒng),待地板表面中心處溫度下降且不再超過0.5 ℃,系統(tǒng)穩(wěn)定后開始進行測量.實驗時間為9:00-18:00,每隔30 min測量一次下列相關數(shù)據(jù).
1) 地板表面溫度.使用紅外測溫槍,對地板表面均勻布置的16個測點和中心位置處的測點進行測量記錄.
2) 非輻射壁面溫度.使用紅外測溫槍,對四周墻壁中心及天花板中心的各個測點進行測量記錄.
3) 室內(nèi)溫度縱向梯度溫度.在室內(nèi)中心豎直處,根據(jù)梅花狀分布確定5個測點,根據(jù)國家標準GB/T 50785-2012《民用建筑室內(nèi)熱濕環(huán)境評價標準》規(guī)定,在分別在0.1,0.6,1.1,1.7 m的高度處布置測點,分別對應著人體腳踝處,坐姿時人體膝蓋位置處、呼吸位置處及站姿時人體呼吸位置處;采用水銀溫度計,固定在相應位置處;水銀球采用錫箔紙進行遮光處理,避免光照輻射影響.實驗開始前一天,將實驗裝置放置在房間內(nèi),使其穩(wěn)定.
4) 風速.實驗房間送風均采用上送上回形式,條形風口,送風溫度為20 ℃,相對濕度為55%,送風風速為2 m·s-1,回風溫度為23 ℃,相對濕度為62%,回風速度為1 m·s-1.使用熱線風速儀,在送風口下豎直距地面1.7,0.6 m處,房間中心豎直線上0.1,0.6 m處的各測點分別進行測量記錄.
5) 室內(nèi)外溫濕度.將兩個溫濕度計分別固定在室外背光處及房子中心位置處,水銀球遮光處理.
6) 太陽輻射強度.使用太陽輻射照度儀,調(diào)整好儀器角度,固定放置在房間窗前.
各房間的典型時間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表1中:tF為溫度;RH為濕度.
表1 各房間的典型時間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Tab.1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data of typical time in each room
圖2 地板表面平均溫度對比圖 Fig.2 Comparison of average temperature of floorsurface
從圖2可知:兩個房間地板表面平均溫度變化趨勢大致相同,但達到峰值的時間有所不同.這是由于兩個房間位置不同,地板表面受照時間不同.房間1在13:00的太陽輻射強度最大,房間2在14:30的太陽輻射強度最大,因此峰值出現(xiàn)在這兩個時刻.房間2位于西方向,存在西曬問題,因此實驗時間末尾地板表面溫度比初始時稍高,但不超過1 ℃.管程相差35 m的兩個房間地板表面的日平均溫度分別為20.28和21.36 ℃,水平管程較長的房間2的地板表面平均溫度略高,各時間管程較長的房間2的地板表面平均溫度與管長較小的房間1僅相差1 ℃左右,最大不超過2 ℃.
2.3.2 房間中心豎直溫度分布 各房間典型時間中心處豎直溫度分布,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房間內(nèi)豎直方向的溫度都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每個房間相鄰測點之間的溫差小于0.5 ℃·m-1,最低點與最高點溫差小于1 ℃,溫度梯度為正值.
表2 各房間的典型時間中心處豎直溫度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Tab.2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data of vertical temperature at typical time center in each room
各時刻兩個房間內(nèi)距地面不同位置處的溫度(t)對比,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各時刻各房間內(nèi)距地面0.1,0.6 m處的溫度相差均小于1 ℃,距地面0.1,1.1 m處的溫度差均小于3 ℃,距地面0.1 m腳踝處溫度高于20 ℃,滿足相關要求.此外,房間1和房間2在各時刻同等高度的溫度差均小于2 ℃,豎直溫度分布情況差距較小.
(a) 距地面0.1,0.6 m處 (b) 距地面0.1,1.1 m處圖3 各房間內(nèi)距地面不同位置處的溫度對比圖 Fig.3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n each room from ground
2.3.3 房間風速情況 實驗結果可知:送風口下的風速略大于房間中心處的風速,但小于2 m·s-1,房間中心處的風速小于0.25 m·s-1,滿足風速方面的舒適度要求.
圖4 各時刻房間室內(nèi)溫度變化 Fig.4 Room temperature change at each time
2.3.4 室內(nèi)溫度和溫濕度 各時刻房間內(nèi)的室內(nèi)溫度(t)變化,如圖4所示.從圖4可知:房間1的室內(nèi)平均溫度在21~24 ℃之間,濕度在63%~69%之間;而房間2的室內(nèi)平均溫度在22~26 ℃之間,濕度在51%~63%之間.表明,兩個房間的平均溫度均在舒適范圍內(nèi).
2.4.6 結露情況 實驗過程中,兩個房間距地面0.1 m處的溫度均在空氣的露點溫度以上,最低高出1 ℃,且房間濕度較低,沒有達到結露條件.即兩個房間地板均沒有結露情況出現(xiàn).
實驗結果表明: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熱泵供冷暖系統(tǒng)夏季供冷時,管程差約為35 m的兩個房間,各房間內(nèi)地面表面溫度分布均勻,豎直溫度場溫度梯度均為正值,同等高度溫度相差較小,室內(nèi)平均溫度相差不超過3 ℃,房間內(nèi)風速較為舒適.管程較長的房間2地板表面平均溫度高于管程較短的房間11 ℃左右,最大差值不超過2 ℃,無結露情況.這說明對于面積較大、多房間的場所,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對管程較大的末端房間仍能提供較好的末端溫度,與其他供冷房間地板表面平均溫度相差較小,不會出現(xiàn)管程大的房間末端效果不好的現(xiàn)象.
(a) 房間1 (b) 房間2圖5 房間物理模型圖 Fig.5 Room physical model
本次模擬研究的對象是實驗的兩個房間,其物理模型如圖5所示.
房間1的尺寸為4.2 m×6.2 m×3.5 m(長×寬×高),東外墻上有個尺寸為3.5 m×1.1 m的雙層中空玻璃塑鋼窗,窗臺高1.4 m,除屋頂外其余三面墻均為內(nèi)墻,西內(nèi)門的尺寸為0.9 m×2.6 m.房間2的尺寸為6.2 m×8 m×3.5 m(長×寬×高),西外墻上有個尺寸為7 m×2.8 m的雙層中空玻璃塑鋼窗,窗臺高0.2 m.除屋頂和北外墻外其余兩面墻均為內(nèi)墻.東內(nèi)門的尺寸為0.9 m×2.6 m.
兩個房間地面上均鋪設有同種類型的大理石地板磚.房間內(nèi)均有一人,一盞熒光燈.為簡化模型,將熒光燈簡化為0.4 m×0.2 m×0.05 m(長×寬×高)的長方體模型,功率為35 W,人體站立發(fā)熱量按75 W計算.兩個房間內(nèi)物品均簡化為立方體,各物品尺寸如下:桌子為2.8 m×0.95 m×0.75 m(長×寬×高);沙發(fā)為2 m×1 m×0.8 m(長×寬×高);柜子為3.2 m×0.5 m×2.2 m(長×寬×高).
送風方式采用上送上回方式,送風口、回風口均布置在天花板上.
該系統(tǒng)室內(nèi)的送風速度較小,可以視室內(nèi)空氣為不可壓縮流體且符合Boussinesq假設,房間內(nèi)的空氣流動均屬于穩(wěn)態(tài)湍流,送風口送風均勻.室內(nèi)空氣的比熱容、導熱系數(shù)等熱物性參數(shù)均設置為定值.假定盤管內(nèi)制冷劑溫度不變,在計算中選取k-ε兩方程模型和離散坐標(DO)輻射換熱模型.對房間離散采用六面體非結構化網(wǎng)格;X,Y,Z方向上網(wǎng)格的最大單元尺寸為0.15 m,對外窗等溫度梯度較大的地方局部加密后表面的網(wǎng)格數(shù)為5,細化后網(wǎng)格信息的網(wǎng)格數(shù)為233 444,節(jié)點數(shù)為246 821.
設置房間1的地板表面溫度為20 ℃,房間2的地板表面溫度為21 ℃;外墻、外窗均為常熱流邊界,除地板、外窗、外墻外,其余圍護結構皆為絕熱邊界.人員穿著短袖短褲,站立狀態(tài),輕微活動量.非輻射壁面溫度設為22 ℃.送風溫度為20 ℃,相對濕度為55%,送風風速為2 m·s-1,回風溫度為23 ℃,相對濕度為62%,回風速度為1 m·s-1.風口邊界條件為默認條件.
3.4.1 模擬與實驗結果對照 兩個房間各測點的溫度均高于模擬值,最大差值為1.8 ℃,最小差值為0.5 ℃,偏差值在5%以內(nèi),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總體而言,Airpak 3.0軟件的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基本一致,表明文中所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和選取的邊界條件是較合理的,模擬結果也是可靠的.因此,文中利用Airpak 3.0軟件,對上述工況和邊界條件下房間內(nèi)的溫度場、速度場、濕度場及PMV-PPD云圖進行模擬和分析;驗證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供冷暖系統(tǒng)夏季供冷時,管程差為35m的兩個房間是否都滿足舒適性要求,且比較差異大小.
3.4.2 水平溫度場 各房間內(nèi)距地面0.1 m截面處的溫度場變化,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兩個房間溫度場都較均勻,房間1 截面溫度小于房間2 ,但不超過2 ℃,且均大于20 ℃,滿足腳踝處溫度大于20 ℃要求.
(a) 房間1 (b) 房間2圖6 各房間內(nèi)距地面0.1 m截面處的溫度場變化 Fig.6 Change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each room at 0.1 m section from ground
3.4.3 房間中心處豎直方向溫度場 各房間中心處豎直方向的溫度場變化,如圖7所示.圖7中:Z為截面位置.由圖7可知:豎直方向上溫度的分層現(xiàn)象較為明顯,兩個工作區(qū)域內(nèi)溫度均保持在21~23 ℃之間,距地面0.1和1.7 m處的垂直溫差均不超過3 ℃,滿足舒適度要求.
(a) 房間1(Z=3.125 m) (b) 房間2(Z=4 m)圖7 各房間不同截面的溫度場變化 Fig.7 Temperature field changes of different cross-sections in each room
3.4.4 流速場 在Y=0.6 m,不同空氣流速(v)下各房間的截面空氣流速矢量圖,如圖8所示.由圖8可知:兩個房間內(nèi)的室內(nèi)空氣最大流速都不超過0.5 m·s-1,在工作區(qū)域內(nèi)空氣流速約為0.05 m·s-1.達到舒適性空調(diào)供冷工況下,人員長期滯留區(qū)域空調(diào)室內(nèi)風速應不超過0.25 m·s-1的要求,工作區(qū)域內(nèi)人員無吹風感,舒適性較好.
(a) 房間1 (b) 房間2圖8 各房間的截面空氣流速矢量圖(Y=0.6 m) Fig.8 Vector cross-sectional air velocity of each room (Y=0.6 m)
3.4.2 舒適性 各房間不同截面的PMV圖,如圖9所示.由圖9(a),(b)可知:地板輻射制冷時,地面附近人員稍有不滿意,PMV值在-1.5以上,感覺稍涼;但隨著高度的升高,PMV值逐漸增大.風口下,PMV值稍有降低,但仍滿足要求.從圖9(c),(d)可知:在工作區(qū)域內(nèi),PMV值均在0以上,風口下的PMV值稍有降低,但-1.5≤PMV≤1.2,舒適度良好.
各房間不同截面的PPD圖,如10所示.由圖10可知:在豎直方向上,PPD值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
(a) 房間1(Z=3.125 m) (b) 房間2(Z=4 m)
(c) 房間1(Y=0.6 m) (d) 房間2(Y=0.6 m)圖9 各房間不同截面的PMV圖 Fig.9 PMV diagram of different cross-sections in each room
(a) 房間1(Z=3.125 m) (b) 房間2(Z=4 m)
(c) 房間1(Y=0.6 m) (d) 房間2(Y=0.6 m)圖10 各房間不同截面的PPD圖 Fig.10 PMV diagram of different cross-sections in each room
漸降低,但波動幅度不大;而在平面內(nèi)風口下,PPD值稍高,但PPD≤20%,滿足舒適性要求.
模擬結果顯示,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夏季供冷時,管程差約為35 m的兩個房間內(nèi)各項指標均在標準范圍內(nèi),都滿足舒適性要求.說明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時,管程較大的房間也能有著較好的舒適性,且與管程較小的房間舒適性差別不大.
通過實驗對比了太原市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夏季供冷的建筑內(nèi),水平管程相差約35 m的兩個房間中的地板表面溫度、豎直溫度分布、室內(nèi)溫濕度,驗證了數(shù)學物理模型的正確性.采用Airpak 3.0模擬了兩個房間的溫度場、速度場、PMV值和PPD值的分布,得出以下3點主要結論.
1) 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夏季供冷時,管程較長的房間地板表面平均溫度略高,兩個房間平均相差1 ℃左右,最大不超過2 ℃.這說明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雖然房間較遠,管程較長,也可以有較好的末端溫度,可適用于面積大、有多房間供冷需求的場所.
2) 采用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夏季供冷的兩個房間,距地面0.1 m處溫度都高于20 ℃,豎直溫度梯度都為正值;而距地面0.1與1.7 m處的溫差均小于3 ℃,室內(nèi)風速均小于0.5 m·s-1.各房間同等高度溫差也小于2 ℃.說明,管程較長與管程較短的房間舒適性均滿足相關要求.
3) 兩個房間平均溫度維持在21~25 ℃左右,夏季較為舒適.近地面處,風口下人員稍有不滿意,但工作區(qū)域內(nèi)溫度場均勻,PMV值和PPD值均在標準范圍內(nèi),舒適性良好.
因此,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在夏季供冷時,即使最遠端的房間管程較長,也可以保證房間舒適性,且有著良好的供冷效果,與其他供冷房間差異較小.地板直噴式多聯(lián)機熱泵系統(tǒng)對面積大、有多房間供冷需求的場所更加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