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道生一
《道德經(jīng)》開篇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之初始名叫“無”,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是萬物的母親。“無”的狀態(tài)下,觀察道的妙;“有”的狀態(tài)下,觀察道的徼,徼也就是“實有”的意思。從先天的無形世界,到后天的有形物質(zhì)世界,都是道的化生,一體兩面,其實都是一回事,“無”和“有”同出異名,玄之又玄。
魏晉玄學天才王弼:“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保ā墩撜Z釋疑》)。王弼認為道就是“無”,而從“無”誕生了“一”,也就是從無到有,而始數(shù)一衍生了萬物?!耙?,數(shù)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保ā独献印啡耪伦ⅲ6举|(zhì)上有和無并無區(qū)別,無就是一,“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于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保ā独献印匪氖伦ⅲ?。
這樣,王弼明確地闡述了“道就是無,無就是一”。無是道的“體”,有是道的“用”,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體用”學說。
道家有種修煉方法叫“守一”,《云笈七簽》里面關于“守一”是這么說的:“何以為初思守一也?一者,數(shù)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氣所起也、天之綱經(jīng)紀也?!薄稘h書》:“元元本本,數(shù)始于一?!庇帧段宸?jīng)》云:“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一者,至貴無偶之號也。此一者,何所有也?答曰:以無為有?!?/p>
在《真氣還元銘》里面是這樣說的:“《道經(jīng)》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言道也,有名言氣也。言道者,是一氣之父,言一氣者,萬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氣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則貴道,修道則重氣,言氣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這里明確指出道本虛無,萬物之母“有”就是指“炁”。“元者,元炁也。精者,元炁之精也。言天地人元炁之精各存也”。天地和人都有先天精炁,元炁化生萬物,所以元炁是萬物之母。
《云笈七簽》:“道即元炁也。”
《說文》:“元,始也,從一?!惫省霸獮拧奔础耙粸拧?,也就是先天一炁。
南五祖白玉蟾的《鶴林問道篇(上)》:“謂之先天一炁,混元至精。”
《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jīng)》:“無者,氣也。氣有形可見,無質(zhì)可得,故為無?!?/p>
《服氣精義論》:“夫炁者,道之幾微也。幾而動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边@里指出:炁也是一。
先天一炁無形無相,即是虛無,但又真實存在,故也是有,也是“一”,一體兩面,中國古代的哲學思維。
這樣,從“道”-“無”-“有”-“炁”-“一”,這一條邏輯線就確立起來了。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p>
白玉蟾在《道德寶章白玉蟾評語·運夷章第九》中說:“古者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p>
這就是古典哲學中“先天一炁生萬物”的理論來源。
在中國古代,氣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原炁,混原炁,元炁,始炁,太乙元真炁,祖炁”等等。指的都是先天一炁。
在現(xiàn)代物理學中,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里,有一條非常著名的“質(zhì)能方程”:E=mc2,E是能量,單位是焦耳。M是質(zhì)量,單位是千克(Kg)。這條方程式表明,無形的能量和有形的質(zhì)量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們本質(zhì)上是一回事,這跟老子說的“無”和“有”的關系是一致的?,F(xiàn)代西方科學家和兩千多年前東方哲學家的思想產(chǎn)生了奇妙的共振,真理再一次被證明。
《道德經(jīng)》開篇這一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后世內(nèi)丹把它發(fā)展成為一個修煉的方法,《性命圭旨》:“無欲觀妙,有欲觀竅?!本唧w來說就是:當內(nèi)丹修煉者剛開始打坐的時候,思緒還在紛飛,處在“有欲”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可以“觀竅”,這個“竅”可以是下丹田。但是這個時候,下丹田是個“死竅”,炁穴還沒有活過來。只有在意守下丹田的過程中,慢慢地萬念歸一,把雜念去除,達到高度專注后,在黃婆真意的激發(fā)下,炁穴激活,下丹田真正打開,完成了有為到無為的過程,把這一念也丟掉,此時就要轉(zhuǎn)變?yōu)椤盁o欲觀妙”了,至于如何去觀這個“妙”?其實就是保持覺心,不動妄心。虛無中自有妙境,沉浸在先天炁的天地里,妙不可言?!兜赖陆?jīng)》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贝司硺O難用文字去描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一說便錯,因為先天是無法說的,一說便落入后天,說的時候便有了思維,元神換成了識神。
天地初開炁已在
諸子百家在論述天地萬物是如何誕生的,都采用了同樣的學說:
《黃帝內(nèi)經(jīng)》:“鬼臾區(qū)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tǒng)坤元,九星懸郎,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p>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靈憲》:“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漠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于是元氣剖判,剛?cè)崾挤?,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nèi)?!?/p>
宋理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p>
明《性命圭旨》:“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測,氤氳活動,含靈至妙,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故盈天地間,皆是生氣,參贊兩間,化育萬物。”
清《醫(yī)宗金鑒》:“未有天地氣生形者,謂未有天地,惟太虛中之一氣化生天地之形也?!?/p>
真父母
人貴為萬物之靈,人本質(zhì)上是由先天炁所化生,所以先天炁才是真正的父母,在丹經(jīng)里面又稱之為圣父靈母。
東漢思想家王充:“天施氣,而眾星布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p>
《黃帝內(nèi)經(jīng)》第二十五篇,寶命全形論:“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p>
《云笈七簽》神炁養(yǎng)形說:“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與萬物,各分一氣而成形。”
《云笈七簽》大洞回風混合帝一之法說真父母:“氣氣相續(xù)……從虛無自然中來,因緣寄胎,受化而生。”
《元氣論》:“混沌之先,太無空焉……都無形象,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太初,元氣始萌……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無始無終,無形無象……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以天之生,稱曰蒼生……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
王夫之《周易外傳》:“人之方生,因天而生,以人資天之氣也,凝氣(初)生之理而為‘復禮,善其方生之氣而為‘養(yǎng)氣。理者天之貞常也,氣者天地之均用也?!?/p>
在先天一炁生人以后,人體就靠炁來維持生命,古人認為,人生命的長短、質(zhì)量,是靠人體元炁的充盈程度來決定的。
中醫(yī)認為,人的身體內(nèi),氣在經(jīng)絡里面運行,維系著軀體健康,針灸學里有著詳細路線的描述。其它各家也認為人的軀體是血氣的載體。
“人稟元氣于天,各受壽夭之命?!蓖醭湔J為,人的壽命是由于所得炁的多少決定的:“人以氣為壽,形隨氣而動?!薄叭舴驈娙踟矇垡园贋閿?shù),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而形體是氣的載體,“形之血氣也,猶囊之貯粟米也”。
而血氣同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本是一物,故能互相化生。無形之氣化為有形之血,就是《道德經(jīng)》所說的“無中生有”。
《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身為神氣,為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神氣若具,長生不死?!?/p>
《周易參同契》:“神氣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p>
按照傳統(tǒng)內(nèi)丹術的說法,在人身上找不對,但離開人體也求不到。事實上,這句話說的是:不能在后天肉身上求,因為內(nèi)丹不是有形的、可觸摸的后天之物,而只能在無形先天的炁上找。但是離開肉身也尋不到先天炁,比如一顆花生,其實也是一顆種子,它可以發(fā)芽,變成一顆有生命的植物,但是如果你用錘子把花生砸爛了,那么它也發(fā)不了芽了,這說明花生的先天炁是依附在花生的肉身上的,不能離開花生的肉身,內(nèi)丹也就是先天炁,故曰內(nèi)丹其實不離人體,
陰陽變
南宗初祖張伯端:“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chǎn)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仙經(jīng)》:“一陰一陽謂之道?!钡婪株庩枺珮O開基。一生二,一炁化為陰陽二炁,從混沌中變化出了相對,萬物便有了化機,于是誕生了天地,日月,男女,血氣……
《黃帝內(nèi)經(jīng)》:“生之本,本于陰陽?!?/p>
陰陽對立,陰陽互根,彼此消長,相互轉(zhuǎn)化?;ハ嗉m纏不休中,演繹出紛繁復雜的世間萬物。
本文主要從內(nèi)丹角度來論述炁,在人體的陰陽中,主要是以下幾種關系。如圖二所示。
圖二? 陰陽二相圖
在上圖中,五是陰陽平衡的理想狀態(tài),也就是健康的狀態(tài)。六是陽亢,而且是實火。四是虛火,是因為陰虛了,導致相對的陽亢,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陰虛陽亢,但是實際上陽氣并沒有突破正常狀態(tài),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一味地清熱,打壓陽氣,時間長了會導致陽虛。一和二都是陽虛,陽氣都低于正常水平,其中一是人體處于一種低水平的平衡,雖然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病癥,但是體弱,這種低水平的代謝稍不注意,很容易得病。二是體弱的人表現(xiàn)的另外一種陰虛。七是高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代表我們修煉內(nèi)丹以后,身體的代謝調(diào)節(jié)能力比普通人要強,于是進階到高一個檔次的陰陽里,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三是生病之人陽氣衰弱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病理狀態(tài)?!饵S帝內(nèi)經(jīng)》里面說“陰平陽秘”,陽氣的本性是向外發(fā)散,往上升的。如果任由其擴散,就會喪失陽氣,所以,陽氣需要“秘結(jié)”,收斂起來。而陰氣的本性是沉降的,如果任由它下沉,則又是另外一個極端,所以陰氣必須要得到陽氣的提攜,但是又不能提升得太過,只需要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就可以了,故“陰平”即可。健康狀態(tài)就是“陰平陽秘”,其實也就是陰陽平衡的意思。在健康人體中,陽氣永遠是不低于陰氣的,陰氣其實是溫熱陽氣變陰涼以后的狀態(tài),剛才說過了,陰氣是下沉的,所以,它不可能高過陽氣,如果真的出現(xiàn)這種狀態(tài),那就是生病了,如果程度嚴重,那外在表現(xiàn)就是命門火衰,身體漸漸冰冷,離死不遠了。如果陽氣完全消失,只剩陰氣,那么,孤陰不生,純陰為鬼,就是死亡了。大家看生物死亡以后,身體會變冰冷。
六的實火就是邪熱引起,比如肺有痰邪,引起發(fā)燒,這種火就是實火,需要去清除它。
按照這個陰陽二氣的圖,理論上還可以推導出另外兩種極端狀態(tài):只有單純的陰氣和單純的陽氣。按照古人的理解,純陽為仙,純陰為鬼,這兩種都是已經(jīng)脫離了人世間的范疇,不在圖二中了。
生命都是建立在有陽氣的基礎上,這世間活著的生物都是有體溫的,比如我們抱著一個小孩,或者可愛的小貓咪,都會感覺到他們暖暖的身體,所以圖二一定是以陽氣存在為基礎的。整部《黃帝內(nèi)經(jīng)》都是教人如何養(yǎng)陽氣,醫(yī)圣張仲景教老百姓在冬至日包羊肉餃子,跟內(nèi)丹修煉者在冬至練功道理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補陽氣。
《真炁還元銘》:“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陽?!?/p>
《性命圭旨》:“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養(yǎng),衰不知救,日復一日,陽盡陰純,死而為鬼?!?/p>
古人認為,先天炁是帶有陽的屬性的,純陽狀態(tài)就是只有一股陽氣,而且是高水平的純陽,純陽為仙,這就是古人認為修道中的至高境界——得道成仙了。呂洞賓之所以又稱“呂純陽”,就是這個道理了。古人是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世界的,修仙的理論其實就是這樣推導出來的,因為既然純陰代表死亡,那么純陽當然代表永生,這是從理論上很自然而推導出來的結(jié)果。在這個基礎上,古人認為,人的一身屬陰,只有父母賦予的一點先天真陽,把這點陽氣不斷地培育,把陰氣轉(zhuǎn)化為陽氣,陽氣日漸充足,身體逐漸好轉(zhuǎn),直至高水平的健康,直至純陽,這就是從陰陽角度來構(gòu)建的修煉理論。
《黃帝內(nèi)經(jīng)》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p>
《真氣還元銘》:“煉陽銷陰,煉如燒煉也,陽是陽氣也,銷如銷鑠也,陰是陰氣也。大凡求仙學道,攝養(yǎng)乖宜,則須知燒練陽氣而銷鑠陰邪,則可以長生矣。”
實際上,純陽也已經(jīng)脫離了正常世間陰陽的范疇,不再受陰陽五行規(guī)律的約束了。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也。而此時,因為已經(jīng)沒有陰了,就已經(jīng)不在陰陽直方圖的管轄范圍了,這種自由的理想狀態(tài),古人稱之為仙。
《性命圭旨》:“致虛守靜,歸根復命。得一守中,虛心實腹。專氣致柔,抱一無離。窅窅冥冥,其精曰生,恍恍惚惚,其精不泄。日生則日長,不泄則不竭。精能化氣,氣能化神,神能還虛。五行不能盜,陰陽不能制。與道為體,超出天地?!?/p>
大家知道,任何理論都會有一個最終的“理想國”,也就是理論上完美的境界,作為追求的目標。比如化學濃度,理論上有百分之百,但是現(xiàn)實配制中不可能達到,只能無限接近:99.999……%,總會有一點雜質(zhì)存在。又比如弗洛伊德心理學上的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理想中的超我是完美的人格,我們只能無限地去往圣人靠攏。雖然說實際上達不到,但是在追求完美人格的過程中我們的道德水平也確實提高了,就像在內(nèi)丹修煉的過程中,我們的健康水平確實比以前提高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它作為一個理論目標設定的存在也是有正面的意義的。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昆侖,先天以生,后天長存?!?/p>
為什么叫“飛升昆侖”呢?其實這是從炁的角度來說的。大家知道,中醫(yī)里面,陽化氣,清氣上升,神清氣爽,濁陰則下沉,從下陰排泄而出。飛升指清氣在人體內(nèi)上升,古人以天地喻人體,昆侖在內(nèi)丹術里面是指頭部,因為頭部是人體的最高處,用傳說中的昆侖神山比喻。
《修真旨要》:“修煉之人,陰氣日消,陽氣日隆,既無陰氣,自然上升?!?/p>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不僅知道生病是怎么回事,更明白修道是修些什么了。
《黃庭經(jīng)》:“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炁乃成真?!?/p>
《元氣論》:“天地有陰陽,元氣人所貴,貴之合于道,但當慎無貴?!薄叭f物若不得元氣,分陰陽之用,即萬物無由得生化成長?!?/p>
死亡是人類最大的束縛,最大的不自由。古人修煉的目標就是追求生命長久,本質(zhì)上是對生的渴望,對生命的熱愛。不管方法如何,這種探索精神是值得我們?nèi)タ隙ǖ摹F鋵嵅还苤形鞣?,人類對延長生命的探索從未停止,1980年布萊克本博士團隊發(fā)現(xiàn):端粒位于細胞染色體末端,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點,端粒耗盡的瞬間,細胞也就走向了凋亡,生命也隨之終結(jié)。布萊克本因此摘取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端粒變短是機體老化的細胞標識,端粒也因此被譽為“生命時鐘”?,F(xiàn)代西方醫(yī)學界不斷地研發(fā)修復染色體端粒藥物,《分子生物學》在2016年刊發(fā)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補充Ge-Nad分子可以維持端粒的長度,該分子最早由哈佛老齡化實驗室提取,發(fā)現(xiàn)給老弱實驗組補充該分子后,端粒長度得到了延長,意味著存活期增加3成,故被稱為長生藥。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布萊克本博士團隊有一項研究,通過90天的打坐冥想后,經(jīng)測試有83%的受試者端粒長度得到延長,細胞表現(xiàn)出更高效的能量代謝能力,相當于整體狀態(tài)回到20年前。這其實也是現(xiàn)代醫(yī)學視角下內(nèi)丹養(yǎng)生的原理之一。
二生三
當元氣分化為三的時候,在外指日月星,在人指精氣神。
《云笈七簽》魂神部:“一之所剖,分為三也。三者,清、濁、和,清氣上浮為天,濁氣下凝為地,和氣中結(jié)為人。在天為三光,日、月、星也?!薄耙簧碇腥阂粸樯?,二為精,三為氣。神者受于天精,天精者受于地氣,地氣者受于中和,相為共成一道也?!?/p>
《元氣論》:“夫元氣有一,用則有二,是謂元氣一性,陰陽二體,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萬物?!薄霸獨獗疽?,化生有萬。萬須得一,乃遂生成。萬若失一,立歸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謂太一,太一分而為天地,天地謂二儀,二儀分而立三才,三才謂人也?!?/p>
道教認為,人身的元氣有紫、白、黃三種顏色,叫“三素云”?!饵S庭內(nèi)景經(jīng)·上有》:“四氣所合列宿分,紫煙上下三素云?!?務成子注:“三素者,紫素、白素、黃素也?!?/p>
五芽炁
《元氣論》:“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謂混元,五氣混一,一既分元,列為五氣?!?/p>
《云笈七簽》卷五十五:“夫天陽地陰,陰陽變化而成五行,謂木、火、金、水、土也;亦曰五氣……行導布化,生成萬物也?!?/p>
先天一炁繼續(xù)演化,一炁化五炁,道教稱之為“五芽炁”。在外,化生為五行:木、火、土、金、水,構(gòu)成了這個世界。五行的誕生,意味著天地萬物開始有序運作。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元氣分判,天地開張,化生五行,金木水火土,總御中元,以炁相生,混合成真。天無五行,則三光不明;地無五行,則山崩岳傾;人無五行,則身朽零?!?/p>
伏羲發(fā)現(xiàn)了陰陽,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一分為二。到了黃帝時代,五行理論誕生,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進化到了五。陰陽五行理論的完善,標志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正式奠基,中華文明這座大廈,就是在這個基石上搭建起來的。后世所有的子文化,都是發(fā)源于陰陽五行理論,無論儒家的易經(jīng)理學,還是道家的山醫(yī)命相卜,上至朝堂治理天下,外至軍事排兵布陣,下至世俗的三百六十行,都在使用陰陽五行理論。我們中國人為什么又叫炎黃子孫?不僅僅是因為黃帝的血脈,更重要的是中華人文是在這個時代開創(chuàng)的。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面黃帝向鬼臾區(qū)學習五行五氣的知識,鬼臾區(qū)回答黃帝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p>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由于太過久遠,抑或文字記錄的載體——竹簡、木片不能存留幾千年而腐爛,我們已經(jīng)無緣得見。目前保留下來的上古書籍里面,五行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滋潤),火曰炎上(燃燒),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獲)。”
五行理論其實說的就是事物發(fā)展的五種趨勢和變化規(guī)律:
土爰稼穡,土有培育莊稼,長養(yǎng)萬物的特性,即所謂“土為萬物之母”。其實比喻的是事物的孕育狀態(tài)。其中蘊含“生”和“殺”,也就是事物在平靜中暗藏變化的趨勢。
木曰曲直。樹木既有升發(fā)、生長、伸展之性,又有柔和、屈曲之性,樹枝彎曲地向上生長。其實說的是事物從萌芽狀態(tài)悄然發(fā)展、生發(fā)的、柔和向上的趨勢。
火曰炎上,說的是事物猛烈發(fā)展、擴張、向上的趨勢。
木和火說的是事物向上發(fā)展的不同程度,木的向上有主動性、柔和性,火的向上有借助形勢和外力而上,猛烈而有力。
水曰潤下,所謂“潤下”,是指水具滋潤寒涼、性質(zhì)柔順、流動趨下的特性。進而引申為水有寒涼、滋潤、向下等特性,而太陽寒水到一定程度結(jié)冰則代表閉藏、終結(jié)的特性。
金曰從革,從礦石中提煉濃縮出金屬(土生金),故金屬性具清肅,收斂的趨勢。且金屬性沉重,有下沉的意思。革通戈,即切割,戈是鋒利的,一戈劈下去,強制性順從,說的也是向下的趨勢,但是含有受外力脅迫的、肅殺而屈從的意味,有被動性和強制性。炎熱的夏天陽氣過亢,需要秋天金的肅殺去強制性收斂回來,就像車速過快需要踩一腳剎車來制約一樣。
水和金都是說事物向下發(fā)展的趨勢,而水的向下有主動性、柔和性。金的向下有強制性、剛烈性。
如果從陰陽學說來講:
土是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平衡中蘊含生機。
木是陽氣正常抒發(fā)擴散的狀態(tài)。
火是陽氣猛烈上升的狀態(tài),如過頭則對應人體陽亢的病理狀態(tài)。
水是陰氣自然下降的生理狀態(tài)。
金是陰氣劇烈沉降的狀態(tài)。
在內(nèi),這五炁化生五臟,賦予人身。
古人認識人體,均以五臟六腑來論述。《黃帝內(nèi)經(jīng)》整本書都是說五臟六腑,藏象學說是中醫(yī)的基本理論。所以五炁利用木火土金水等五行性質(zhì)的世間物質(zhì),構(gòu)建成有形的五臟,這就形成了我們的人體。
《云笈七簽》:天地混沌,淵源三精。元始結(jié)化,五氣混生。變化玄元,灌注身形。
天以五行氣養(yǎng)著人。
《黃帝內(nèi)經(jīng)》:“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這里的“食”是指老天把五炁當食物來滋養(yǎng)人類。
《四氣攝生圖序》中則講得更加直白:“天養(yǎng)人以五氣,地養(yǎng)人以五味。飲五氣者歸天,食五味者歸地?!?/p>
《黃帝內(nèi)經(jīng)》天元紀大論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边@段話的意思是:天上的風氣在地上化為木,熱氣化為火,濕氣化為土,燥氣化為金,寒氣化為水。清升濁降,沉降到大地后凝聚成世間萬物。也化入人體的五臟之內(nèi),在“藏象學說”里面,其實現(xiàn)在人說的“臟”在古文中是“藏”,有“收藏”的意思,也就是說五臟收藏了五氣,所以五臟也就有了五行的特性,而這就成為了中醫(yī)利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進行辨證論治的理論依據(jù)。
“鬼臾區(qū)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p>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面所說的“寒暑燥濕風”分別是:太陽寒水(腎)、厥陰風木(肝)、少陰君火(心)、少陽相火(膽)、太陰濕土(脾)、陽明燥金(肺)。
而這五氣雖然生于先天,卻也要靠后天的脾胃來養(yǎng),這就是中醫(yī)說的“后天養(yǎng)先天”。李時珍在《奇經(jīng)八脈考》里面說:“資始于腎,資生于胃?!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的:“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于胃。”在道家的《云笈七簽》里說:“五臟六腑皆稟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yǎng)五氣。”
而在道家的修煉當中,最佳的方法卻是直接服食天地間的五炁。《云笈七簽》里面有個修煉方法叫“服真五芽法”:“凡服五芽之氣者,皆宜思入其臟,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週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边@里說直接服食五氣入五臟,通過調(diào)整五氣的平衡,可以治療五臟的疾病。道家上清派的《養(yǎng)性延命錄》里記載的“六字訣”,也是養(yǎng)生祛病的妙法:“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寒,咽以解極……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吹呼二氣出之;肺臟病者,胸膈脹滿,噓氣出之;脾臟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痛悶,唏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p>
中醫(yī)認為:臟腑的功能活動無非是氣的升、降、出、入。中醫(yī)利用藥物來調(diào)整,畢竟還隔了一層,而內(nèi)丹術是直接調(diào)整氣的運動。從這個角度來講,內(nèi)丹術更接近道的本質(zhì)。
陰陽五行理論中,五行炁之間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克制的。
東漢王充:“五行之氣,天生萬物。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
如果不能很好地順應陰陽五行規(guī)律來養(yǎng)生,寒暑燥濕風五氣則又變成了病氣,造成五臟氣不平衡,致人生病。
《黃帝內(nèi)經(jīng)》:“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jié),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shù)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p>
三五歸一
古人認為,人體內(nèi)氣液相生,五臟有五氣,也就有五液。五炁在人體的五臟內(nèi),化為五液。
《云笈七簽》:“心為之汗,肺為之涕,肝為之淚,脾為之涎,腎為之唾,是謂五液?!?/p>
而這五液,本質(zhì)上卻是先天腎氣所化生?!端氖バ脑础罚骸澳I主五液,五臟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p>
腎炁其實也就是收藏在腎內(nèi)的元氣,在古典中,也稱為“原氣”或者“混原氣”。《難經(jīng)》:“諸十二經(jīng)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原氣”在道家也叫“混原氣”。元代畫家方從義的《溪橋幽興圖》左上題詩:“我識方壺老,今經(jīng)四十年。胸中混原氣,下起云煙迸。迸啟乾坤秘,名聞湘海傳。有懷人已化,遺墨尚依然。霞洲居一道人?!?/p>
而這腎間的位置,在《難經(jīng)》中說得很直白:“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臍下腎間,其實也就是內(nèi)丹術說的“下丹田”。
宋徽宗時期女真人曹文逸的《靈源大道歌》:“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干。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v橫流轉(zhuǎn)潤一身,到頭不出于神水。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這里很明確地說,人體的五液,是由真氣化成。
《黃帝內(nèi)經(jīng)》決氣:“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炁耳?!?/p>
可見醫(yī)典和道經(jīng)都具有相同的論點,玄門五術同根同源。
《云笈七簽》:“一曰精;二曰淚;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臟六腑、九竅四肢也。”
《奇經(jīng)八脈考》:“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元一氣?!?/p>
真元一炁就是先天炁,也就是(原)元炁。
您看這一時三,一時五的,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本質(zhì)就是先天一炁而已。
《玄門大論三一訣》:“三一者,精、神、炁,混三為一也。三一之法,以妙有為體,有而未形,故謂為妙,在理以動,故言為一。引經(jīng)言:‘道生一。夫妙一之本,絕乎言相,非質(zhì)非空,用則分三,本則常一?!?/p>
我們經(jīng)常說,讀書要把一本書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歸納起來,究其根底,三五歸一。《云笈七簽》卷五十五:“生之來神,氣聚也;神者受于天精,天精者受于地氣,地氣者受于中和,相為共成一道也。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是也。”
陰陽是二,見二仍然未見道,見一才見道。
圖二所說的陰陽二氣,其實本質(zhì)上仍然是一炁,陰氣和陽氣本質(zhì)上都是元氣,只不過是元氣所呈現(xiàn)的陰陽程度不一樣而已,也可以說是元氣的活躍程度不一樣。當生命力旺盛,元氣活躍就是偏陽,當茍延殘喘的時候,元氣就是偏向于陰的狀態(tài),本質(zhì)上沒有兩種氣,只有一種炁的兩種偏向狀態(tài)。
《醫(yī)宗金鑒》:“乘氣動靜生陰陽者,謂太極乘氣機之動而生陽,乘氣機之靜而生陰。”氣動是陽,潛伏是陰,其實本一炁。
中醫(yī)里面為什么說“失眠”是“陽不入陰”?因為白天出太陽的時候,天人相應,我們的元氣是活動的,是偏于“陽”的狀態(tài)。到了晚上,太陰(月亮)出來了,此時人要休息,元炁就應該潛伏下來,如果這個時候元氣仍然活躍,平復不下來,還在運動,干擾神而不得安寧,就是“陽不入陰”了,也就是元炁不能從活動的狀態(tài)進入潛伏狀態(tài),所以人就沒辦法休息,這就是失眠。
五氣也就是元炁的五種狀態(tài)而已?!对企牌吆灐罚骸胺蛞缓鍤?,軟氣為水,水數(shù)一也;溫氣為火,火數(shù)二也;柔氣為木,木數(shù)三也;剛氣為金,金數(shù)四也;風氣為土,土數(shù)五也?!?/p>
無論是道藏的:軟溫柔剛風。還是醫(yī)典的:寒暑燥濕風。抑或是木火土金水。其實都是一炁的不同狀態(tài),這五種氣只不過是這一炁里面陰陽分配的比例不一樣,是先天炁在進入后天復雜的世界以后,才變化出這些狀態(tài),如果回歸先天狀態(tài),五行氣陰陽成分的差別就會消失。
一氣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進制儀,二儀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異地,各守一方,五方異氣,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炁;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炁;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炁;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炁;黃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炁。自一炁生真一,真一因土出,故萬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炁而生也。
木火土金水,木氣代表春天陽氣開始生發(fā)(生),火代表夏天陽氣鼎盛(長),長夏代表土(化),秋天屬金,陽氣開始收斂(收),冬天是太陽寒水,陽氣收藏(藏),終歸還是一炁在循環(huán)。如圖。
道生萬物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道家內(nèi)丹術的修煉為什么說是“返還之術”,其實就是逆向思維,從“五”——“三”——“二”——“一”,最終回歸原點“先天狀態(tài)”,當你參透了這一點,明白一切只有唯一的先天真炁,你就算“悟道”了。
世間萬物紛繁雜,唯見一炁才至真,這就是修行界所說的“一真一切真”。見到了先天炁,就是“見一”了。
《元氣論》:“夫修心是三一之根,煉氣是榮道之樹,有心有氣,如留樹留根。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氣,存氣即存一。一即道也。”
當你的內(nèi)丹修煉跨過玄牝之門,獲得了先天炁,那么恭喜你,入門了,健康長壽有望了。
《云笈七簽》:“正道之宗祖,元炁之根始也。散之于無,則白氣杳合;養(yǎng)之于形,則長生永久。”
編輯: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