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小風
疫情來了之后,世界突然按下了暫停鍵。至少,對習(xí)慣旅行的人來說,這么說一點兒也不夸張。
以前,我的一年是由幾次長途旅行組成的。每次旅行之前的幾個月,我就提前做功課,制定路線,訂機票、酒店……業(yè)余時間不知不覺被占滿。等到旅行歸來,我一邊整理照片游記,一邊又開始為下一次旅行做準備。真應(yīng)了那句:我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準備旅行。
現(xiàn)在,出國旅行自然是不可能了,在國內(nèi)旅行雖然可以,但計劃也常常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我習(xí)慣了到最后一刻才能確定出行,習(xí)慣了退票退酒店,習(xí)慣了各種因為“疫情原因”不得不取消的情形……粗略一算,我取消的行程比成行的還要多。
我曾做過純粹的背包客,隨意游蕩,住最便宜的小旅館。在路上,會疲憊,會焦慮,但同時也會感到自己是強大的,是不畏風雨的,是與世界融為一體的,仿佛可以永遠漂泊下去。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會怕辛苦,越來越多地選擇去城市,住精品酒店,越來越多地略過計劃中的目的地,甚至悄悄縮短了行程??墒牵欢螘r間不出門,又會腳癢。我才發(fā)現(xiàn),對于旅行的思念已經(jīng)深入骨髓。
“現(xiàn)代旅行文學(xué)教父”保羅·索魯說:“很多人都了解思鄉(xiāng)之苦并深有感觸;但我體會到的是另一種鮮為人知的痛苦,叫做‘想出門的苦。”
不能出門的日子,我看了好多關(guān)于旅行的書和電影,比如比爾·布萊森的《偏跟山過不去》,以及這本書改編的電影《林中漫步》。比爾·布萊森曾踏上阿拉巴契亞小道一條長達2000多英里的山間徒步道,還帶著一個非常不靠譜的旅伴,在山里整整走了6天之后,終于走到一處懸崖上,望到幾英里之外有一個小鎮(zhèn)。暮色中,路邊餐館和汽車旅館的招牌耀眼地閃爍著,這景象讓他們呆呆站立了許久。
這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心情,我也曾體驗過。當年,在結(jié)束印度兩個月的旅程后,從加爾各答飛到曼谷,我終于站在一家便利店的門口時,自動門打開了,空調(diào)的風吹在身上,那一刻我簡直熱淚盈眶。印度之行是我最漫長的一次旅行,已經(jīng)過去十幾年了。從北京坐火車入藏,走陸路出境到尼泊爾,再到印度,再到東南亞,整整5個月。盡管每天都有床睡,有屋檐遮雨,可我的心情卻和走在阿拉巴契亞小道上的比爾·布萊森類似,那就是常常感到一種漂泊感只有曾經(jīng)那樣走在路上的人才會有的感覺。
那種漂泊感和身在異鄉(xiāng)生活的漂泊感完全不一樣。在異鄉(xiāng)生活,人總要在新的地方找到一個位置,并扎根下去。然而,旅行的意義卻只能在漂泊當中去尋找,甚至就是漂泊本身。
不確定今天晚上會睡在哪里,不確定啟程時間,不確定下一步會遇到什么。旅行中的漂泊充滿著不確定性,旅行的樂趣就是在不確定之中放松心態(tài),敞開胸懷擁抱所有未知的可能性。
這么一想,豈不是就和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差不多?暫停之后的世界,每個人都過著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
當然,旅行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無論我們想要體會多么不一樣的生活,去看多少不同的風景,最終,我們是要回家的。人生也是一樣,無論現(xiàn)實有多少不確定性,我們知道,生活仍將繼續(xù),未來如何,需要我們自己去感受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