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 偉 鄭琴芳 梁運嘯 農 兵 農艷華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西南寧市 530021)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主要是因膽道疾病如寄生蟲感染、結石堵塞、膽道感染、Oddi括約肌功能紊亂等導致的急性胰腺炎[1]。我國急性胰腺炎發(fā)病人群中,有50%~70%為ABP。目前ABP的常用治療方法有傳統(tǒng)外科手術治療、藥物保守治療及內鏡治療,傳統(tǒng)外科手術普遍存在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易發(fā)生感染、大出血等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藥物保守治療雖可以避免手術創(chuàng)傷,但臨床效果欠佳[2-3]。本研究探討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以期供臨床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00例ABP患者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50)與試驗組(n=50)。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4]的相關診斷標準;(2)有完整臨床資料,且符合手術治療指征;(3)了解手術過程及風險,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的心、肺或腎功能不全;(2)因暴飲暴食引發(fā)的胰腺炎;(3)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4)伴胰腺膿腫或壞死;(5)對碘造影劑過敏。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入院時間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完善所有入組患者的基礎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CT及其他生化指標等,并實時監(jiān)測患者心電圖、血壓及血氧飽和度。
1.2.1 對照組 給予內科保守治療[5]。具體步驟:(1)囑患者禁食禁飲,給予抑制胃酸分泌藥物,進行腸胃減壓(伴腸管嚴重麻痹、腹脹者);(2)為減少腸道菌群易位,早期給予靜脈營養(yǎng)支持,腸功能恢復后,盡快更換為腸內營養(yǎng);(3)充分補液,改善低血容量癥狀,保證胰腺微循環(huán)灌注;(4)給予胰酶抑制藥物,如生長抑素等;(5)給予抗生素抗感染;(6)對重型ABP患者給予血液凈化治療,穩(wěn)定內環(huán)境,改善酸堿平衡。
1.2.2 試驗組 術前禁食禁飲,常規(guī)止痛、鎮(zhèn)靜處理后行ERCP手術。具體步驟:十二指腸鏡經(jīng)口咽部插入,依次經(jīng)過食管、胃到達十二指腸降段,暴露十二指腸乳頭。進行十二指腸乳頭的插管,導絲進入膽管,注射造影劑,結合X線檢查判定結石所在位置。進行乳頭括約肌的切開擴張,為下一步取石做好準備。使用取石網(wǎng)籃或者取石氣囊將結石從膽總管取出,大于1 cm的結石經(jīng)機械震碎后取出,取出的結石落入腸道遠端,隨糞便排出體外。術后常規(guī)留置鼻膽管引流膽汁3~5 d或放置胰膽管支架。術后處理:術后服用抗生素3 d以抗感染,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發(fā)熱、腹痛或血象異常等變化。于術后4~6 h及次日清晨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肝功能指標及尿淀粉酶水平,升高者需每日定時復查直至正常。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評定[6]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4個等級。治愈:癥狀體征3 d內緩解、7 d內消失且血淀粉酶正常;顯效:癥狀體征7 d內緩解、14 d內消失且血淀粉酶正常;有效:癥狀體征7 d內緩解、14 d內消失且血淀粉酶檢查結果顯示改善;無效:癥狀體征14 d內無變化甚至惡化。(2)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腹痛緩解時間(即患者腹部疼痛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無壓痛)、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和肝功能指標水平。炎癥因子包括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測定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肝功能指標包括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D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測定方法為免疫比濁法,試劑均來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 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腹痛緩解時間、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均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d)
2.3 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TNF-α、IL-6、IL-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μg/L)
組別nIL-6治療前治療后IL-8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5015.03±2.446.81±1.12?135.26±21.3580.77±11.65?對照組5014.52±2.989.45±1.33?134.65±20.54101.25±15.69?t值 0.93610.7400.1467.410P值 0.351<0.0010.885<0.001
2.4 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ST、ALT、GGT、TBI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水平均得到改善,且試驗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μg/L)
組別nGGT治療前治療后TBIL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5054.17±5.9822.59±4.84?21.59±3.7914.56±2.81?對照組5053.14±3.3230.23±5.71?20.43±3.6116.32±3.22?t值 1.0657.2171.5672.912P值 0.290<0.0010.1200.004
ABP是臨床內科中常見的膽系疾病,其特點為發(fā)病急、并發(fā)癥多及死亡率較高(達到8%)[7]。數(shù)據(jù)顯示[8-9],約50%的ABP會有膽管結石自發(fā)進入十二指腸現(xiàn)象,26%~72%的ABP患者進行早期手術治療時出現(xiàn)膽管結石嵌頓問題。其發(fā)病機制存在頗多爭議,其中比較認可的是膽石通過學說[10],認為膽管結石自發(fā)進入十二指腸時,刺激了Oddi括約肌,導致其發(fā)生痙攣、水腫、充血等功能性障礙,甚至反向收縮,出現(xiàn)梗阻現(xiàn)象,最終發(fā)展為ABP。另外有學者認為[11],壺腹梗阻的持續(xù)時間與ABP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梗阻時間越長,ABP越嚴重。超過48 h未得到治療,會加重胰腺出血、壞死,對預后產(chǎn)生不良影響,建議在ABP患者發(fā)病的48 h內介入治療,以保證梗阻的早期解除。為了安全起見,目前醫(yī)學界廣泛采用藥物保守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但一部分患者特別是重度ABP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整體治療效果欠佳。ERCP作為內鏡與放射技術相結合的先進方法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被廣泛應用于膽管、胰腺等疾病的診療。
本研究對比了內科保守治療(對照組)與行ERCP手術治療(試驗組)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試驗組的腹痛緩解時間、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與康奎等[12]結果基本相符。ERCP技術將內鏡由口腔伸入十二指腸,通過十二指腸乳頭使用專用的器械進入膽管或胰管,在X線透視下,將造影劑注入膽管或胰管進行造影,用內鏡/超聲探頭觀察,以圖像的形式清晰地顯示膽道和胰腺,可動態(tài)觀察,打破了傳統(tǒng)手術視野受限障礙,手術準確性得到提高。另外,該技術不受腸內氣體影響,清理膽管結石后,置引流管或放置胰膽管支架,預防膽汁反流,疏通膽道,保障預后[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減輕炎癥反應及改善肝功能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與李明彥等[15]研究相符。CRP、TNF-α、IL-6等炎癥因子可直觀反映胰腺炎的治療效果[16]。而肝功能指標中可根據(jù)ALT、GGT水平評估肝細胞損傷狀況,TBIL則體現(xiàn)了肝臟分泌及排泄功能[17]。保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雖有生長抑素、抗生素等藥物輔助,但治標未治本,雖暫時降低了機體的炎癥因子,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炎癥。ERCP技術通過高清影像明確病灶,避免了對腸道干擾的同時,減輕了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且手術時間短,對膽道系統(tǒng)的損傷小,更利于保護膽道系統(tǒng)的功能和完整性,間接保護肝臟功能。ERCP技術以較少的創(chuàng)傷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不影響患者的血壓水平,減少炎癥因子的過多分泌釋放,能迅速抑制機體的炎癥反應,緩解病情。另外,手術目的是解除梗阻、暢通胰膽管內膽汁引流,ERCP技術術后留置引流管或放置胰膽管支架更利于消退胰腺炎癥[18-19]。
綜上所述,ERCP治療ABP展現(xiàn)了其微創(chuàng)、疼痛輕、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值得廣泛應用于膽胰疾病的診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