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楠
(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康復理療中心,遼寧 遼陽 111000)
腦卒中發(fā)病率高,預后效果較差,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遺留癥狀,可導致患者喪失勞動能力,增加家庭、社會負擔。腦卒中后運動功能恢復通常分為3個時期,即軟癱期、痙攣期與恢復期,其中,痙攣期表現(xiàn)為肌肉張力異常增高為主的癥候群,多發(fā)生于腦卒中發(fā)病后的2周左右,并可持續(xù)長達3個月,在此期間需給予有效的治療,否則痙攣狀態(tài)可永久固定,影響肢體功能恢復,提高致殘率[1]。中醫(yī)在腦卒中及腦卒中后遺癥的治療中具有豐富經驗,針灸、艾灸均為重要的中醫(yī)治療手段,若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治療方法的選擇極為關鍵[2]?;诖耍狙芯恐荚谔骄堪寞d攣肌聯(lián)合針刺拮抗肌對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下肢痙攣程度、運動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n=34)和對照組(n=33)。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49~78歲,平均(67.45±6.62)歲;病程14 d~6個月,平均(3.08±1.51)個月;中風類型:缺血性中風20例,出血性中風14例。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50~80歲,平均(67.38±6.57)歲;病程16 d~7個月,平均(3.14±1.58)個月;中風類型:缺血性中風20例,出血性中風1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guī)范共識2018》[3]中相關診斷標準,患者有腦卒中病史,恢復期出現(xiàn)肌張力增高,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痙攣等表現(xiàn),Brunnstrom功能評定處于痙攣階段,結合病史、肌張力檢查、肢體檢查、肌陣攣檢查等確診為腦卒中后下肢痙攣;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為中經絡風痰阻絡證,主癥半身不遂,口歪舌斜,失言語,肢體麻木,手足拘急,次癥頭暈目眩,舌苔白膩,脈弦滑;病程<1年,年齡<80歲者;可耐受針灸、艾灸治療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腎、肺、腦疾病者;過敏體質者;意識不清者;嚴重關節(jié)病變者。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神經科常規(guī)治療,控制血壓、血糖,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給予改善腦循環(huán)藥物、腦代謝活化劑等,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包括抑制性體位訓練、肌肉牽張訓練、關節(jié)被動活動等。
1.3.1 對照組 傳統(tǒng)針灸,選穴: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伏兔、解溪、昆侖及太沖。手法:指切進針法,進針深度至肌肉層為宜,手法取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并在得氣后電針疏波刺激伏兔穴、足三里穴,確保強度可刺激肌肉跳動,且患者可承受,每天1次;艾灸三陰交穴與強直拘攣部位,溫和灸,以灸處有溫熱感為宜,每天2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間隔3 d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2 觀察組 傳統(tǒng)針灸同對照組,針刺拮抗?。横槾踢x穴:陰陵泉、承扶、殷門、殷外(位于殷門穴前3寸)、屈膝(位于在委陽穴上2寸)、照海、糾內翻(位于外踝后緣上3寸),指切進針法,得氣后電針疏波刺激殷外穴、屈膝穴,每天1次;艾灸三陰交穴與強直拘攣部位,溫和灸,以灸處有溫熱感為宜,每天2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間隔3 d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下肢痙攣程度,參照臨床痙攣指數(shù)CSI量表[5],其中腱反射以0~4分評價,0分為無反射,1分為反射減弱,2分為反射正常,3分為反射活躍,4分為反射亢進;肌張力以0~8分評價,0分為軟癱,2分為低張力,4分為正常阻力,6分為阻力輕到中度增加,8分為阻力中度增加;陣攣以1~4分評價,1分為無陣攣,2分為陣攣1~2次,3分為陣攣2次以上,4分為陣攣持續(xù)>30 s??偡?6分,得分0~9分為輕度痙攣,10~12分為中度痙攣,13~16分為重度痙攣。②比較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參照Fugl-Meyer量表[6]評估,其中評估下肢功能共17項,每項0~2分,總分34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軼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下肢痙攣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下肢痙攣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下肢痙攣程度均改善,且觀察組下肢痙攣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痙攣程度比較[n(%)]
2.2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提升,且觀察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34)對照組(n=33)t值P值治療前20.79±2.53 20.97±2.31 0.304 0.762治療后27.12±2.03 23.28±2.27 7.304 0.000 t值10.293 5.827 P值0.000 0.000
目前腦卒中后下肢痙攣的綜合康復治療以運動療法為主,每日進行關節(jié)活動訓練、肌肉牽張訓練可預防關節(jié)活動受限情況出現(xiàn),抑制亢進的牽張反射活動,但作用效果緩慢,干預效果有限[7]。祖國醫(yī)學認為,風痰癖血阻脈閉竅是卒中后肢體痙攣的基本病機,患者處于康復期時,多有膚冷肢寒等陽氣不足的表象,或筋攣肢縮等血虧氣虛的表象,針灸治療可起到促進人體氣血運行、通經活絡的作用,但若穴位、針刺手法不得當,可傷及陽氣,損害氣血,影響患者病癥恢復[8]。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中醫(yī)干預手段對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恢復極為重要。
艾灸具有溫通經絡、宣通氣血的作用,配合針刺治療,可鼓動陽氣,使患者經氣充盛、血脈和順,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下肢痙攣程度低于對照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艾灸痙攣肌聯(lián)合針刺拮抗肌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下肢痙攣程度,提升運動功能。分析其原因為,針刺下肢拮抗肌所選的穴位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照海屬足少陰腎經,承扶屬足太陽膀胱經,殷門屬膀胱經,糾內翻屬經外奇穴,均具有通經活絡之功效;殷外穴局部以股二頭肌長頭為主,屈膝穴局部以股二頭肌與腓腸肌為主,以電針加以刺激,可引起股二頭肌與腓腸肌收縮,從而強化下肢屈肌運動,使主動肌與拮抗肌間張力恢復平衡,促進下肢運動功能恢復[9]。艾灸痙攣肌所選的穴位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穴,可行氣活血,疏經通絡,而艾葉溫經散寒,含有鞣質、黃酮、多糖、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可通過穴位及強直拘攣部位皮膚直達痙攣肌,起到溫陽通絡、強筋壯骨的作用[10]。艾灸與針刺并用,可使氣血瑩潤周身,陰陽協(xié)調并濟,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平衡主動肌與拮抗肌間張力,緩解肢體肌肉痙攣,穩(wěn)固康復治療效果,利于患者下肢運動能力的恢復。
綜上所述,艾灸痙攣肌聯(lián)合針刺拮抗肌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下肢痙攣程度,提升運動功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