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章志兵,孔海驕,黃云艷
(1.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 430074;2.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隨著家電模具產業(yè)的發(fā)展,級進模在家電產品加工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2]。雖然,多工位級進模的生產效率與自動化程度較高,但由于要在一套模具中完成沖裁、彎曲、拉延、成形和翻孔等多道工序,模具結構非常復雜、開發(fā)周期長,因此,多工位級進模設計是其生產制造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多工位級進模設計包括工藝設計和結構設計。其中,工藝設計包括工序排配、毛坯排樣和廢料設計等多個復雜步驟。高效的模具設計需要基于工藝結構一體化[3]的思想,通過工藝設計提供完善的工藝信息,以大大縮短結構設計周期。目前行業(yè)內應用較廣的三維級進模設計軟件包括:Progressive Die Wizard(簡稱PDW)[4]、3DQuickPress 和VISI-Process 等[5]。雖然,這些軟件實現(xiàn)了較高程度的結構自動化級進模設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工藝設計流程自動化程度低,需要手動進行工序排配等操作;模具設計發(fā)生變更,如產品新增或者減少特征、工序排配結果發(fā)生修改時,無法實現(xiàn)自動化編輯,花費時間長;工序排配時,未自動對工藝面染色并生成工藝線,不利于后續(xù)進行自動化的結構設計。文中基于自動化的特征識別、工序排配等技術,提出了“局部特征形狀記憶”模型,研發(fā)了一套級進模工藝自動化設計輔助子系統(tǒng),并與已開發(fā)的結構自動化設計子系統(tǒng)無縫集成,形成了工藝結構一體化系統(tǒng)。系統(tǒng)可以有效縮短模具設計變更周期,提升設計變更自動化程度。
基于NX 平臺,采用NXOpen 二次開發(fā)技術實現(xiàn)的模具工藝設計系統(tǒng)可與NX 無縫集成,最終實現(xiàn)高效的模具設計。為了實現(xiàn)自動化設計,降低系統(tǒng)模塊之間的耦合性,提升系統(tǒng)的健壯性,工藝設計系統(tǒng)采用Model-View-Controller(簡稱MVC)模式實現(xiàn)[6]?;谀P?、視圖和控制器相分離的思想,整個系統(tǒng)采用分層設計的方法,劃分為界面顯示層、業(yè)務邏輯層和數(shù)據(jù)管理層,各層之間的關系如圖1 所示。
圖1 系統(tǒng)分層架構Fig.1 Layered architecture of system
系統(tǒng)的工作流程如圖2 所示,主要有8 個步驟。
圖2 系統(tǒng)工作流程Fig.2 Workflow of system
1)首先進行產品的導入或替換,產品替換時繼承原先產品保存的特征信息。
2)進行自動化的產品特征識別,可以識別通孔、盲孔、壓印、凸包和折彎等多種復雜類型的鈑金特征。
3)進行工序參數(shù)定義及初始化工作,在裝配樹上生成對應工序節(jié)點。工序按照逆序進行初始化,每一序工序體wave 后一序工序體,最后一序wave 產品體。
4)將識別的特征分配到不同工序,進行工序創(chuàng)建。工序創(chuàng)建時將當前工序特征進行還原,如折彎特征進行展平,沖孔特征進行填充,同時生成工藝線等工藝信息。
5)工序設計若發(fā)生變動,則可以采用工序創(chuàng)建編輯調整特征被分配到的工序,并可以通過工序編輯新增或減少工序數(shù)目。
6)工序設計完成后,第一序工序體是完全展開的毛坯,可以使用毛坯排樣功能,根據(jù)用戶輸入參數(shù)進行排樣,最后生成料帶節(jié)點。
7)在生成的料帶節(jié)點內使用廢料設計工具設計沖裁廢料,包括沖孔廢料和切邊廢料等。
8)根據(jù)工藝設計生成的工藝信息進行自動化的結構設計和二維圖設計。
為了實現(xiàn)標準化設計,系統(tǒng)在項目初始化時便會按照規(guī)則統(tǒng)一生成裝配樹,整個工藝設計過程中的裝配樹如圖3 所示。其中CP_ASM 節(jié)點用于裝配產品節(jié)part,單件排樣時產品數(shù)目為1 個,多件排樣時為2 個。PROCESS_ASM 節(jié)點用于裝配工序part,節(jié)點數(shù)目等于工序數(shù)目,STRIP_ASM 節(jié)點用于裝配排樣時生成的料帶part。
圖3 系統(tǒng)裝配樹Fig.3 Assembly tree of system
特征識別是產品自動化展平的基礎和關鍵[7—10],鈑金零件的主要特征分類如圖4 所示,常見特征有通孔、盲孔、平板沙拉、半剪凸出、剪切凸出、凸包、抽空翻邊和折彎等。在識別時,特征需要基于面和邊的類型進行區(qū)分,常見類型如圖5 所示。以通孔特征為例,其主要識別流程如下所示。
圖4 鈑金特征分類Fig.4 Classification of sheet metal features
圖5 面和邊類型Fig.5 Types of surfaces and edges
1)獲取產品體上的所有平面,作為待識別種子面。
2)獲取種子面的內環(huán),篩選出所有邊都是凸邊的內環(huán)。
3)在內環(huán)區(qū)域內任取3 個點,沿著種子面法向和法向反向分別發(fā)射射線,篩選出2 個方向和產品均無碰撞的內環(huán)。
4)從種子面開始,沿著內環(huán)方向通過廣度優(yōu)先搜索查找相鄰面[11],直到找到下一個平面結束。判斷所有找到面的法向是否和種子面法向垂直,垂直則識別到一個通孔特征。
產品特征類型復雜多樣,為了方便存儲和管理,需要對不同特征進行編碼。編碼時將特征分為通孔、盲孔、凸包和折彎等父類型,每種父類型特征又細分子類型,如通孔可以細分為圓形通孔、方形通孔和雙D 孔等。識別完成后以屬性賦予方式將特征信息存儲在對應面上,如以GreeDA_GPType(整型屬性)記錄特征編碼類型,GreeDA_GPID(字符串屬性)記錄每個特征獨有的ID,GreeDA_GPDimension(字符串屬性)記錄序列化后的特征尺寸信息。以圓孔為例,則記錄圓孔高度和直徑。
基于識別的產品特征,可以進行自動化的工序排配。級進模工序排配時,對于折彎特征會進行展平,對于非折彎特征會進行移除,并且根據(jù)模具實際生產情況還會對工序排配結果進行變更。在模具設計過程中,變更情況時有發(fā)生,為了快速進行設計變更,系統(tǒng)提出了“局部特征形狀記憶”模型。模型主要思想是在對折彎特征進行展平和非折彎特征進行移除時,以工具體的形式保留原始特征的幾何信息,在設計變更時,便可用工具體還原出特征。以凸包和折彎特征為例,對應工具體如圖6 所示。在凸包特征被移除后,若發(fā)生設計變更需要還原特征時,只需用產品與求差工具體布爾求差,再與求和工具體布爾求和,即可還原特征。折彎特征被展平后,還原方法為先將產品用拆分工具體拆分,刪除拆分下的展平部分,再將隨著折彎展開的隨動部分進行重定位,最后將產品與求和工具體以及隨動部分求和,即可還原特征。
圖6 特征工具體示例Fig.6 Examples of feature tool body
對通孔、沙拉孔、凸包等非折彎特征創(chuàng)建工具體時,需要基于特征的最大邊界進行拉伸,獲取特征最大邊界的算法如下。
1)遍歷特征的每一個face,作為種子面。
2)獲取種子面的所有edge,按照廣度優(yōu)先算法獲取edge 的相鄰面,若相鄰面屬于特征面,則作為新的種子面繼續(xù)向外查找。
3)若相鄰面不是特征面,則說明該條edge 為特征的邊界。
4)找到所有邊界edge 后,按照連接環(huán)分組,周長最長的一組邊界即為最大邊界。
折彎特征展平時要分為連接區(qū)、變形區(qū)和隨動區(qū),如圖7 所示,其中變形區(qū)即為折彎特征面。系統(tǒng)根據(jù)最初在產品上定義的基準面自動找到連接區(qū)和隨動區(qū),算法如下。
圖7 折彎特征示意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bending feature
1)獲取折彎特征面的所有edge,找到2 條為直線的edge。
2)獲取折彎特征面在2 條edge 處的2 組相鄰面。
3)將基準面作為種子面,獲取基準面上所有edge,按照廣度優(yōu)先搜索算法查找基準面在edge 處的相鄰面,并將相鄰面繼續(xù)作為種子面向外查找。
4)查找過程直到找到步驟(2)中的一組面為止,找到的面為連接區(qū),另一組面為隨動區(qū)。
折彎特征展平時,采用了變形區(qū)展開長度與中性層處坯料長度相等的思想[12—14]。以最常見的90°折彎展開為例,如圖7 所示,其中λ為中性層偏移距離,d為產品厚度,R為變形區(qū)內徑,A和B為橫向和縱向長度。變形區(qū)中性層長度L=(R+λ)×π/2,其中λ為中性層偏移距離。系統(tǒng)中當R≥5d(產品厚度)時,λ=d/2;d≤R<5d時,λ=d/3;0<R<d時,λ=d/4。數(shù)學計算得到變形區(qū)展開長度后,系統(tǒng)將連接區(qū)、變形區(qū)和隨動區(qū)通過邊界進行拆分,再根據(jù)展開長度創(chuàng)建出變形區(qū)展平以后的體,然后隱藏原始變形區(qū)作為求和工具體,并將隨動區(qū)沿著折彎中心旋轉90°后再移動展平長度,最后將連接區(qū)、變形區(qū)和隨動區(qū)求和,即完成了折彎展開。
圖8 90°折彎展開示意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90° bending unfolding
為了消除模具設計缺陷,滿足模具生產、制造和安裝的要求,經常需要對現(xiàn)有的工藝設計進行變更[15]。常見的設計變更種類有3 種。
1)工序排配發(fā)生變更,如將第3 序成形的沖孔特征移動到第5 序成形。
2)工序數(shù)目發(fā)生變動,如產品從共5 序成形改為6 序成形。
3)產品新增或者減少特征,如減少孔、新增加強筋等。
設計變更貫穿模具設計的整個周期,實現(xiàn)自動化的設計變更可以大大縮短設計周期,提升設計效率。系統(tǒng)通過以下幾方面保證設計變更的自動化。
1)工序排配進行產品到毛坯的倒推時,除了對折彎特征展平和非折彎特征移除外,還通過工具體記錄了特征幾何信息。
2)初始化某一序part 時,除了wave 后一序的產品體,還會wave 后一序的工具體。
3)某一序對折彎特征展平時,還會將與隨動區(qū)相交的工具體也重定位。
如圖9 所示,在設計第6 序時,將六邊形孔填平,生成了對應的還原工具體。工序初始化第5 序時,還原工具體被wave 到第5 序,并且在展開折彎特征時隨之重新定位。這樣在設計變更時,如果需要在第5序和第6 序重新創(chuàng)建出六邊形孔特征,只需要用該序的產品體和還原工具體求差即可正確還原。
圖9 工具體隨動調整Fig.9 Follow-up adjustment of tool body
以格力空調外機右側板零件為例,在NX7.5 平臺上,進行工藝設計。產品特征識別結果如圖10 所示,主要有通孔、翻孔、凸包、壓筋、折彎、拉延和Z 折等幾類特征?;谔卣髯R別結果,通過工序初始化、工序創(chuàng)建、工序創(chuàng)建編輯和工序編輯等功能進行工序設計,使用毛坯排樣和廢料設計工具生成最終料帶。格力空調外機右側板零件分為8 個工序成型,生成的料帶如圖11 所示。整套工藝設計流程耗時10 min 以內,傳統(tǒng)方式進行工藝設計時需耗時60 min 以上,效率得到明顯提升。最后,根據(jù)工藝設計信息可以進行自動化的結構設計,包括模板模架調用、標準件調用等,生成的三維結構如圖12 所示。
圖10 空調外機右側板特征識別結果Fig.10 Feature recognition result of right-side plate of air-conditioning unit
圖11 空調外機右側板料帶Fig.11 Strip of right-side plate of air-conditioning unit
圖12 空調外機右側板模具結構Fig.12 Mold structure of right-side plate of air-conditioning unit
參考 NX 軟件 PDW 模塊和 Solidworks 3DQuickPress 插件等級進模設計軟件,并基于NX7.5平臺,設計完成了一套級進模工藝設計系統(tǒng)。整個系統(tǒng)包括工藝初始化、產品導入/替換、自動特征識別、工序設計、毛坯排樣和廢料設計等子功能模塊。系統(tǒng)提供的產品對比、工序創(chuàng)建編輯、工序編輯、廢料編輯等工具大大提高了設計過程的可編輯性,滿足了實際工業(yè)生產中紛繁復雜的設計變更需求,基本實現(xiàn)了自動化、智能化的家電級進模工藝設計。系統(tǒng)和NX無縫集成,并可以為后續(xù)的結構設計提供豐富的工藝信息,對縮短模具設計周期、提高設計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