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是一種起源于民間的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屬于流傳較為久遠且影響范圍極大的平面鏤空藝術,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傳承和發(fā)揚下,逐漸融合了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民俗習慣以及地域文化特征。其在經(jīng)過歷史沉淀后,不斷融入新思想、新理念、新創(chuàng)意,衍生出了較為繁多的樣式和不同造型,是有著明顯中華傳統(tǒng)特色的藝術文化。
剪紙藝術當中豐富的形式表現(xiàn)、二維的思維模式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都成為現(xiàn)代設計語感的藝術表現(xiàn)。無論從中華文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還是現(xiàn)代平面設計藝術設計角度來說,剪紙藝術都有著極佳的傳承發(fā)揚意義和借鑒意義。本文以陜西安塞剪紙藝術為例,從民間剪紙藝術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包括其審美特征、形態(tài)特征內涵和藝術本源,以期讓更多人對中國的民間剪紙藝術有新的了解和新的認識,以此弘揚中華民族本土民俗文化。
一、民間剪紙藝術概述
剪紙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屬于傳承最為普遍、傳播最為廣泛的人民群眾藝術,其與人們的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也是人們用以裝飾居住環(huán)境、美化生活、抒發(fā)內心情感以及祈愿的重要藝術表現(xiàn)手段。
民間剪紙藝術是以紙為主要材料,運用剪刀或刻刀等工具進行操作的鏤空藝術創(chuàng)作,整體形式較為多樣,藝術造型塑造多為民間常見的傳說、故事、節(jié)日祝詞等,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不但手工藝性極為精湛,同時也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其中安塞剪紙是最具代表性的,同時也是民間剪紙藝術中的“佼佼者”。
安塞可以說在中國是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剪紙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每到喜慶的節(jié)日,安塞婦女都要“鉸剪紙”,家家戶戶都貼窗花,安塞婦女們都會在臘月開始圍坐一家,為春節(jié)剪紙而忙碌。在鄰近年關時,各家各戶都會在新糊的窗紙上貼滿紅紅綠綠的剪紙,人們通過對窗花剪紙的觀察可以看到,各村各戶的剪紙造型都各有不同,事實上,安塞剪紙不但造型美觀,且工藝精致,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涵蓋了美學、歷史、哲學、民俗等多個方面的精髓,正因如此,安塞剪紙被稱為“活化石”“指間的文物”,而且安塞剪紙藝術形式多樣,風格更為醇厚凝練,線條或粗獷或柔美,寓意單純質樸,包含了豐富的平安吉祥之意。
1993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剪紙之鄉(xiāng)”。2008年安塞剪紙獲得“山花獎”。2006年安塞剪紙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2010年安塞剪紙參加申報,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二、民間剪紙藝術的分類
以安塞剪紙來講,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由于工具較為簡單,而且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一直是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其根植于安塞各個村落,同時又因不同地區(q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風格特點,有著深邃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文化內涵。事實上,民間剪紙藝術與安塞民俗有著緊密的關系,安塞當?shù)孛袼孜幕斨兴从吵龅那楦小⑿睦韺γ耖g美術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多數(shù)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和題材都與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祈求神明幫助等有關,這被廣泛地反映在安塞剪紙藝術作品當中。
安塞剪紙藝術主要包括四類:
春節(jié)等節(jié)日用于美化環(huán)境所創(chuàng)作的剪紙,其內容多為六畜興旺、吉祥如意、五谷豐登、平安喜樂、鎮(zhèn)邪除惡等;
婚娶布置所使用的剪紙,主要功能在于婚娶時進行東方的裝飾,寓意深邃,且還分為多種含義,如女性、男性的剪紙窗花都各有不同,如《騎豬娃娃》,寓意娃娃一手舉鳥(陽),一手舉蝎(陰),豬則寓意多子多福;
宗教禮儀活動裝飾布置,大多是在年節(jié)時供奉祖先或為神龕進行裝飾所用,常用貫錢、福聯(lián)萬字、暈頭、豬、魚、雞等多種動物造型;
手工藝品,主要是制作出刺繡、布偶等手工藝品的底樣,是屬于獨立的剪紙藝術手工制品,如枕頭花樣、門簾、肚兜、針扎等手工藝制品等。
安塞剪紙的分類中,婚嫁中祈福子孫延綿、祝壽中的百年如意、節(jié)日慶祝當中的一團和氣,這些吉祥和祝福都可以通過剪紙藝術作品展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了勞動人民心情和愿望,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民間剪紙藝術匠人的智慧和審美情趣。
三、民間剪紙藝術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崇尚自然,質樸純真
民間剪紙藝術形態(tài)有著質樸和意象的藝術本源特征,其作為早期下層社會的藝術形式廣為流傳,大部分的剪紙藝人在其作品當中所展現(xiàn)的是功能和審美以及心與物的和諧,安塞剪紙藝術作品所表現(xiàn)的形式較為簡單。而且與剪紙藝人們內心的純真質樸有著高度的統(tǒng)一性,這種樸實和純真的性格將剪紙藝術形式物化為質樸。因此,安塞剪紙藝術不但在形式上是屬于高度的藝術,同時在精神層面與情感方面也能夠為人們帶來一種極致的享受。
在民間剪紙藝術文化當中,質樸是屬于率真和淳樸的表達,這種藝術形式在民間的流傳當中會帶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而且與現(xiàn)代社會當中一些崇尚自然的材料藝術和清雅的色彩體系有著很高的一致性,也正是由于這種鄉(xiāng)土氣息,才顯現(xiàn)出民間剪紙藝術的“因物自然”以及不經(jīng)過精雕細琢的本質美。
(二)傳播廣泛,創(chuàng)新演變
安塞剪紙是陜北農村生活的人們熱愛生活、追求美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陜北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安塞民間剪紙藝術當中,并不是所有能夠進行剪紙的勞動個體都能夠獲得藝術上的成熟和創(chuàng)作發(fā)展,不同農村村落,整個村乃至整個鄉(xiāng)也僅僅只有一個或幾個能夠被大家所公認的“巧匠”。然而這些“巧匠”的作品一旦受到大家認可,就會廣為流傳,而在實際流傳的過程中,往往是東家借用西家的紙樣,或西家借用北家的形式,大家互相借鑒彼此創(chuàng)作的樣式,而在借鑒和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又加入自己對樣式的理解與喜好,對原有的形式進行改良或改動,這正是當前安塞民間剪紙藝術傳承過程中帶有明顯變化性本源特征的主要體現(xiàn)。所以,這種思維意識與觀念是先輩們早期最原始和朦朧的內心感受,也可以說是對剪紙藝術最初的理解。安塞民眾的風格才是安塞民間剪紙藝術的語言來源,經(jīng)過了數(shù)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與流傳,才最終體現(xiàn)出其脫離心理創(chuàng)作雛形、走入淳樸藝術殿堂的獨特風格與特征,在蛻掉了稚拙的原始形態(tài)之后,逐漸步入藝術范疇。
當民間剪紙藝術流傳于人民群眾的口中和手中而變得大眾化時,所有的百姓所最崇尚的生活都能通過剪紙這一藝術來完整地表達。在一幅幅展現(xiàn)人們日常生活中臆想造型的剪紙作品當中,表達著最為堅毅和美好的期望以及傳統(tǒng)人民群眾對藝術的追求。
(三)傳承統(tǒng)一,和諧穩(wěn)定
早期的民間剪紙藝術通過相互借鑒和改動實現(xiàn)了廣為傳播,而發(fā)展到今天,民間剪紙藝術同樣也是在某個心靈手巧的剪紙藝人手中產(chǎn)生的作品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再加工,從而形成了當前為大眾接受且傳播更加廣泛的商品形式,這也體現(xiàn)了民間剪紙藝術的變化性,這種變化事實上也是民間剪紙藝術傳承渠道和模式的變化,是隨著時間積累逐步推陳出新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并最終產(chǎn)生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的不同流派,如以曹佃祥、常振芳為代表的剪紙外形簡練古樸、且內部裝飾繁麗,大部分使用線面結合的方法;而沿河灣杏子河川則是以白鳳蘭、王占蘭為代表,其剪紙造型較為簡單、意境概括、風格淳樸;化子坪的延河川以胡風蓮、余步英為代表,剪紙裝飾多以抽象的紋理造型,寓意含蓄。
安塞剪紙在剪法上分雙鉸、單鉸和零鉸。雙鉸,即折鉸,剪一些對稱圖案和局部對稱紋飾;單鉸,凡不能對稱剪的形象,就用單鉸。雙鉸和單鉸相結合,是安塞剪紙的傳統(tǒng)鉸法。零鉸,是將一幅剪紙局部形象分開單獨剪出,然后在紙上拼成完整的圖案。
(四)寓意深遠,本源深邃
最早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人們將美好的愿望和憧憬放到了剪紙作品的結構設計當中,并寄情于剪紙藝術作品,其能夠通過一種特定感官上的文化符號來進行主觀意識思想的表達,并通過這種情感的映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將所有的希望寄望于作品,而這種情感的表達,往往需要具備較為明顯的形象原型,以此作為主體。但這更加需要注意在主體意識上將自我的感受貫穿其中,很多民間剪紙藝術匠人們所追求的是一種付諸表現(xiàn)形式、朦朧、唯美的自然物象韻味,這種“物我合一”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往往透著本源哲學思想。
在民間剪紙藝術當中,很多古籍所記載的關于剪紙藝術作品,大多選用的題材和圖畫色彩都有較為特定的意義和內涵,尤其對一些文化符號的應用在民間極為廣泛。
例如,民間剪紙藝術在于對生命的崇拜,剪紙藝術中婚嫁所創(chuàng)作的剪紙藝術作品寓意子孫后代的繁衍。陜西安塞剪紙的剪紙圖案多為傳統(tǒng)吉祥事物為主題,取材于一些繁衍能力較強的動物或多產(chǎn)的植物,寓意生命生生不息,如陰陽相交的陰陽魚,寓意子孫繁茂;魚咬蓮,寓意幸福美滿、子孫延綿、福在眼前。另外,魚通“余”,意味“富余”,常以魚寓意“年年有余”。
基本上,所有民間剪紙藝術當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可以用十分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包括福、祿、壽、喜、財、吉、安、和、全,而大部分字都能夠找到自然界當中與之相關聯(lián)或相對應的事物,以此來說明其所蘊含的韻味和作者的意愿,這也是早期先輩們?yōu)榱松娑非蟮囊环N自我表現(xiàn),是一種對美好愿望的祈禱。
陜北安塞縣的傳統(tǒng)民間剪紙藝術,有著極為明顯的地方民俗特征,每到喜慶的婚嫁日子,安塞婦女就要進行剪紙創(chuàng)作貼窗花;臘月天,婦女們圍在一起,早早為春節(jié)剪紙,臨近年關,家家戶戶新糊的潔白窗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剪紙。安塞剪紙不但造型美觀、細膩精致,而且有著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如陜北安塞婚俗剪紙中的《魚鉆蓮邊娃》《鷺鷥探蓮》等,都代表著生殖繁衍、子孫綿長,包含了當?shù)卣軐W、民俗、考古學、歷史學、美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文化活化石”和“地上文物”,安塞剪紙藝術的形式較為多樣,且風格淳樸、淳厚、凝練,線條較為粗獷,但寓意單純質樸,充滿著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和較為獨特的藝術特征。
四、結語
民間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當中的瑰寶,而且已經(jīng)成為世界藝術保護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間剪紙藝術質樸、生動、有趣,而且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民間剪紙藝術雖然開始走向邊緣,但隨著近年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民間剪紙藝術。雖然由于剪紙藝術的工藝較為復雜,對學習者要求較高,所能夠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較低,但民間剪紙藝術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古老的單色剪紙和傳統(tǒng)圖案方面,在現(xiàn)代平面設計當中開始逐漸占有更多的比重,成為中國平面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的靈感來源。
傳統(tǒng)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有著也需要現(xiàn)代的年輕傳承者深入了解和掌握民間剪紙藝術的精髓和基本特征,需要他們將其發(fā)揚光大,使其得以完整地延續(xù)下去。
(文化文物館)
作者簡介:李婉澤(1983-),女,陜西延安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民間藝術,安塞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