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工作32年來,我輾轉5所鄉(xiāng)村小學,只為堅守最初的育人夢想;近14年來,我先后任3所鄉(xiāng)村小學的校長,只愿守護鄉(xiāng)村學生的幸福童年。一路風塵,既有嚴寒酷暑的考驗,也有春華秋實的喜悅。風霜雪雨,甘露陽光,都助我向前向上。
從關懷出發(fā),呵護每一個
2007年8月,我的校長之旅從溧陽市最北面的永和小學正式開啟。懷揣著“宏圖大志”的我剛邁進永和小學的大門,就遭遇到生源少、條件差的尷尬。面對著破舊的教學樓、狹小的運動場、簡陋的食堂,我心頭涌起陣陣失落和無奈。
那年的市中小學田徑運動會,我?guī)ьI學校的小運動員們來到城區(qū)一所大規(guī)模學校參加比賽。小運動員們進入標準田徑場,看到嶄新的塑膠跑道和綠茵足球場,兩眼放出新奇的光芒,激動得大喊大叫,因為他們從未見過這么大這么美的運動場地!但是很快,束手無策的窘迫便寫在了他們的臉上,掛在了他們嘴上:“校長,我們都沒有在這樣的跑道上練過,怎么跑呀?”“校長,一會兒比賽我們?nèi)驾斄嗽趺崔k呀?”“校長,我們學校什么時候會有這樣的運動場呀?”……是啊,鄉(xiāng)村學生擁有與城里學生同樣的夢想和追求,甚至有著超過城里學生的堅韌和頑強,卻無法享有同樣優(yōu)質的資源,這的確是一種無奈。但我想,作為他們的校長,我不能有失落和無奈的情緒。于是,我無比認真地對他們說:“孩子們,雖然以前我們訓練的跑道不漂亮,甚至不標準,但是今天你們和所有運動員的跑道是一樣的,起點和終點也是一樣的。等一下當你們聽到發(fā)令槍響的時候,就沿著自己的跑道拼命往終點沖去,無論成績怎么樣,我都在終點等你們,并為你們喝彩鼓掌!”這一番話,點燃了小運動員們的斗志,他們克服了對比賽場地的不適應,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好成績。
一次運動會,振奮了學生,也振奮了我。經(jīng)過反復斟酌、商討,我亮出了學校的辦學主張:“同在藍天下,共享一片天?!痹凇氨F桨病⒈R?guī)范、保質量”的前提下,我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全校師生因地制宜開展系列活動,全面實施課程計劃,努力讓這些農(nóng)村學生享有優(yōu)質的教育,度過幸福的童年。學校的學生接送車管理模式成了當時全市的樣板,形成了學校的管理特色。
在永和小學任職的4年,我感受最深的是鄉(xiāng)村百姓對優(yōu)質均衡教育的強烈需求,也深刻認識到了偏遠農(nóng)村小學發(fā)展的瓶頸。正是這種基于教育現(xiàn)實的感受與認識,激發(fā)了我內(nèi)心深處強烈的“破土欲出看天齊”的愿望。
聽新竹拔節(jié),守望每一個
2011年8月,我被委派到遠近聞名的竹文化特色學校——溧陽市平橋小學擔任校長??墒钱斘易哌M這所溧陽最南端的山區(qū)小學時,呈現(xiàn)在眼前的依然是校舍破落、設施落后的景象。但這一次我不再失落,也不再畏懼,因為我看到了校園里生機勃勃的青青翠竹。
平橋小學最大的財富,是有一群“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學生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師。秉承前任校長的特色化辦學之路,我用了5年時間打造“竹文化”辦學品牌。比如,我們用最簡陋的設備,把校園電視臺節(jié)目辦到了400期。為了彰顯平小人創(chuàng)造的這個奇跡,學校著手策劃了“翠竹苑電視臺400期節(jié)目慶典”活動。從活動策劃、方案撰寫、流程編排,到嘉賓邀請、新聞報道,我都參與其中。同時,我還提出了“讓學生站在活動的最中央”的總要求,教師積極響應,放手發(fā)動學生,悉心指導學生,把學生分成編導組、采訪組、攝制組、導游組,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得到鍛煉和展示。學生的激情一旦被點燃,聰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發(fā)揮。慶典活動的整個過程,處處閃耀著學生們自信的眼神,時時脆響著他們拔節(jié)的聲音。
在平橋小學,我和教師們一起,像老竹一樣去扶持新竹的成長,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時至今日,平橋小學仍然堅持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展示自己的風采與才能,學生們也像竹一樣虛心做人、志向堅定。
特色品牌帶來了學校的脫胎換骨,平橋小學成為溧陽市首個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學校,美譽度持續(xù)提升。正如常州2015年度教育微報告所說,“溧陽市平橋小學雖只是個‘不起眼的農(nóng)村小學,卻把校本特色‘竹文化做得有聲有色、全國知名,來校參觀的全國同行可謂‘踏破門檻,成了‘山窩里的金鳳凰”。
為兒童擺渡,成全每一個
2016年8月,我被調(diào)到溧陽中部的南渡鎮(zhèn)中心小學任校長。溧陽市南渡中心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創(chuàng)建于1908年,是溧陽市首批農(nóng)村省級實驗小學,規(guī)模較大。面對這樣一所百年老校,挖掘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蘊,尋求學校新的發(fā)展突破口,是一項重大且艱巨的挑戰(zhàn)。
尋求突破,首先必須找準學校的文化核心。適逢學校異地新建,這是學校文化建設千載難逢的機遇。十年的校長經(jīng)歷告訴我,學校文化要根植于學校歷史,生長于地域文化,來源于師生生活。為了讓新建校園的每一面墻都有學生喜歡的故事,我們決定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師生征詢活動。在“家鄉(xiāng)故事分享會”上,學生們口中的“貞女義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識良木”“孟郊感恩《游子吟》”“李白賦詩《猛虎行》”“陳名夏好學成大器”等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這些佳話,不正是我們南渡地域歷史文化的精髓嗎?不正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慧、孝、友、敏”嗎?這不也正是我們追求的育人目標嗎?于是,循著“南渡”的“渡”字,以“樂渡”為核心的學校感恩文化得以絢麗升華。
我們認為,“教育即渡人,渡人亦渡己”。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擺渡”服務,讓學生盡可能走得更快,行得更遠。2018年9月,新校園建成。走近學校大門,顏體校名赫然在目,書寫者不是名人大家,而是學校2018年剛畢業(yè)的學生李雪純。這個家境貧寒的學生在學校社團指導教師的指點下,通過自己的勤奮好學,習得一手好字,在國家、省、市級書法比賽中屢屢獲獎。學校特意給她舉辦個人書法展,還收藏了她多幅書法作品。2020年6月,學校又為五年級學生蔣欣彤舉辦了書畫展。在南渡中心小學里,如李雪純、蔣欣彤這樣的學生的成長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樂渡”之舟不斷揚帆起航,將一屆屆學生渡到成功的彼岸。
如今,以“樂渡”為特色的校園文化,業(yè)已成為學??穗y求進的精神寫照和行動綱領,時刻指引和鼓舞著全體師生;“共渡致遠”“覓渡求是”“競渡爭流”的校風、教風、學風在南渡中心小學已蔚然成風。
(任祥春,溧陽市南渡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江蘇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長創(chuàng)新培育計劃培養(yǎng)對象,213371)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