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雨童 楊平芝 王亞寧 霍榮棉
摘要:居民是城市生活垃圾產生的源頭,也是垃圾分類前端的主體,培養(yǎng)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激發(fā)居民垃圾分類內生動力對于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有重大意義。文章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①城市居民普遍接受過垃圾分類教育,大部分居民認同現(xiàn)行垃圾分類標準,②部分城市居民停留在偶爾分類,居民垃圾分類認知態(tài)度與行為存在落差。
關鍵詞: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各種多元化的商品紛涌而至。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對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有些城市甚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垃圾圍城的現(xiàn)象,區(qū)域總體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出有限的環(huán)境容量。顯然,垃圾分類已成為我國需要解決的迫在眉睫的問題。在西方學術界,對生活垃圾源頭分類的研究,已從技術視角向社會心理視角轉移,很多學者對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進行分析,試圖從居民行為中尋找規(guī)律性,以更好地培養(yǎng)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為。而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主要以垃圾處理處置技術為主。到90年代后期,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逐漸向居民垃圾管理行為方面擴展。截至現(xiàn)在,現(xiàn)有國內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觀層面,即關注垃圾分類回收的技術、法律法律等。另有環(huán)境學者認為解決城市生活垃圾問題的根本在于居民的行為改變,而垃圾分類則是居民行為改變在這一問題上的重要體現(xiàn),而居民心理又是居民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關鍵。因此,本文以城市居民為調查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認知、態(tài)度、行為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過程和樣本分布
問卷調查以線上發(fā)放的形式展開,面向各城市居民,共計發(fā)放問卷188份。調研主要涵括人口統(tǒng)計變量、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現(xiàn)狀和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基本實現(xiàn)了對“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認識態(tài)度和行為”相關問題的全方位調研。
對樣本分布情況進行描述統(tǒng)計,女性占68.1%,男性占31.9%;年齡18歲以下受調查者占19.68%,18~30歲受訪者占71.81%,31~60歲受訪者占6.83%,60歲以上受訪者占2.13%;受訪者所在地為直轄市占24.87%,省會城市占31.75%,地級市占23.28%,其他占比2.12%。
(二)問卷設計
此次問卷共設置題目14題,主要分為受訪者個人信息查詢、受訪者參與垃圾分類相關信息、受訪者對垃圾分類現(xiàn)狀評價和受訪者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四個方面。其中,受訪者個人信息方面分為所在地、年齡、性別三個維度,所在地有直轄市、省會、地級市、縣級行政區(qū)、其他選項,年齡分為18歲以下、18~30歲、31~60歲、60歲以上選項,性別有男、女選項。
受訪者參與垃圾分類信息分為是否接受垃圾分類相關教育、垃圾分類習慣、所在地垃圾投放形式三個緯度。一題“您接受過有關垃圾分類的教育或宣傳嗎”選項有經(jīng)常、偶爾、從來沒有,問題“處理垃圾時您有將垃圾分類的習慣嗎?”選項有每次都分類、經(jīng)常分類、偶爾分類、從不分類,問題“您生活的地區(qū)垃圾投放點是以什么形式安放的?”選項有分類垃圾桶、傳統(tǒng)垃圾桶、無垃圾桶、隨意堆積、固定垃圾站、其他。
受訪者對于垃圾分類現(xiàn)狀評價層面分為現(xiàn)行垃圾分類標準認同度、垃圾分類回收站滿意度、垃圾桶信息有效性三個維度。問題“您認為現(xiàn)在垃圾分類的標準是否合理”有是、否兩個選項,問題“對于您所在小區(qū)目前的垃圾分類回收站使用的辨識度滿意程度是?”設置矩陣滑動條,0為非常不滿意,100為非常滿意;問題“對于您所在小區(qū)目前的垃圾分類回收站使用的辨識度滿意程度是?”設置矩陣滑動條,0為非常不滿意,100為非常滿意;問題“對于您所在小區(qū)目前的垃圾分類回收站使用的實用性滿意程度是?”設置矩陣滑動條,0為非常不滿意,100為非常滿意;問題“對于您所在小區(qū)目前的垃圾分類回收站使用的方便性滿意程度是?”設置矩陣滑動條,0為非常不滿意,100為非常滿意。問題“您認為垃圾桶上的分類信息對您有幫助嗎?”選項為“有,清晰易懂”、“沒有,看不懂還是無法分類”、“沒有注意”。
受訪者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分為器物、自身原因、法律法規(guī)等緯度。問題“您認為可能影響您垃圾分類的原因有哪些?”選項有不知如何分類,沒有分類的垃圾桶,沒有時間、精力,與自身利益無關,無人監(jiān)督,沒有其它人分類,其他環(huán)節(jié)(如裝運、處理等)混亂,其他。問題“您認為以下哪種措施更能帶動垃圾分類實施?”選項有獎勵、處罰、其他。問題“您認為我國的垃圾分類還存在哪些問題?”選項有公眾環(huán)保意識不強,基礎設施不完善,公眾對垃圾分類的方式還不了解,宣傳力度不夠,政府沒有明確的規(guī)則制度,我國垃圾處理技術落后,其他。問題“您認為垃圾分類有效的宣傳途徑有”有選項電視廣告,政府號召和規(guī)定,網(wǎng)絡媒體宣傳,學校教育,雜志、書本等宣傳,其他。問題“下列“垃圾分類”治理群體中,根據(jù)其重要性,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有政府、垃圾排放者、社區(qū)、企業(yè)選項。
三、研究結果
(一)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現(xiàn)狀情況
從城市居民接受垃圾分類教育程度上看,對于題目“您接受過有關垃圾分類的教育或宣傳嗎?”,78人次選擇“經(jīng)?!?,占比41.49%,105人次選擇“偶爾”,占比55.85%,另有5人次選擇“從來沒有“,占比2.66%。另外,從垃圾分類標準滿意程度上看,對于問題“您認為現(xiàn)在垃圾分類的標準是否合理”,149人次選擇“是”,占比79.62%,僅有39人次選擇“否”,占比20.74%。由此可見城市居民普遍接受過垃圾分類宣傳和教育,城市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知識及重要性有一定認知且對現(xiàn)行垃圾分類標準表示認可。
從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習慣上看,對于問題“處理垃圾時您有將垃圾分類的習慣嗎”,22.34%的受訪者選擇“每次都分類”,25%的受訪者選擇“經(jīng)常分類”,43.09%的受訪者選擇“偶爾分類”,僅有9.57%的受訪者選擇“從不分類“。近半數(shù)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垃圾時是偶爾分類,這與上述大部分居民具有垃圾分類認知存在差異,可見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認知與行為存在落差,居民垃圾分類行動力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