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稿 張玉虎
傳承面塑文化
2020年12月11日,太原市勞動模范表彰暨第三屆“晉陽工匠”命名大會隆重舉行。在會上,有100名來自各行各業(yè)的能工巧匠被命名為“晉陽工匠”。當這些“工匠”們上臺領(lǐng)取證書和獎金時,有一位身材嬌小相貌平平的婦女也側(cè)身其中,叫人看來她怎么也難和“工匠”二字畫上等號,可您有所不知的是,她不但能配得上工匠這個稱號,而且還是“山西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和“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她是一個面塑藝術(shù)家,她的作品多次獲得大獎:2008年《四大美人》獲得“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shù)精品獎金獎;2010年《吹吹打打迎新娘》代表山西參加上海世博會展出;2014年獲得“中國原創(chuàng)·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shù)精品獎金獎同時被選入圍艾琳·國際工藝精品獎……《面塑—回音》在第二十屆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shù)精品博覽會上榮獲2019“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shù)精品獎銅獎。中央電視臺曾播出過介紹她的專題片《面花姑娘》。
她叫岳桂花,出生在忻州市的一個從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山村。她的祖母和母親,都是當?shù)爻隽嗣那善乓?,她們手里捏出來的花饃形象生動、人見人愛。左鄰右舍遠近街坊,甚至三鄉(xiāng)五里的親朋好友們遇事要蒸花饃時,都要請她們?nèi)兔?。當有人請她們出去做花饃時,因留在家里沒有人照看,她們經(jīng)常會把小桂花也帶上,小桂花就在花饃的濡染中慢慢地長大起來。一開始,她只能用一雙好奇的小眼看奶奶和母親的巧手在面團上搓、剪、壓、擠。稍大了點兒的時候,母親給別人家干活兒的時候她若哭鬧,就會揪下一小塊面來塞到她的手里,她的小手里有了一團面塊搓巴,就不哭了,小臉上就笑靨如花了。
再大了點兒,她就拿著母親塞給她的面團,學著母親的樣子捏弄起來。有祖母和母親的傳授,再加上她有一顆悟性很高的慧心,七八歲的時候,就能給母親打下手了。十幾歲的時候,她就能和母親一排排地給人們做花饃了。村里的嬸子大娘們艷羨地說:“到底是‘鴨子的娃娃會鳧水’呀!你看人家這孩孩手巧的,捏下的公雞能叫起來,捏下的蛤蟆能跳起來!”小小的岳桂花成了遠近聞名的巧閨女,有人來家請她的母親出去做花饃時,總要特意加一句“把你家的桂花子也叫上?!备赣H一起給人們做花饃做的多了,每次都是石榴佛手、鯉魚蓮花、十二生肖、吉祥娃娃等這些老套套,上過學讀過書的岳桂花就覺得有點兒不滿足,覺得自己應該做點兒和老一輩不一樣的東西。有時候就在做花饃時玩一玩惡作劇,揑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她母親就說她捏得是四不像。
面塑作品鄉(xiāng)愁記憶系列《思》
有一次,母親捏了一只胖乎乎的老虎,她就隨手捏了一個面人騎在老虎身上,說這是武松打虎。母親把“武松”從老虎身上掰下來訓她說:“你給咱們安分些兒,不要亂來?!痹拦鸹◤男【褪且粋€不甘平庸的孩子,是一個有著奇思妙想的孩子,是一個“不安分”的女孩子。結(jié)婚成家后,婆家在奇村鎮(zhèn)上開著一個飯店,生意很不錯,一家人衣食無憂。本來,有飯店這個窗口,有飯店這個“平臺”。岳桂花制作花饃的手藝有了“市場”,有了用武之地,本該好好經(jīng)營。
可此時的岳桂花卻不甘平庸,不是想著舒舒服服地過一家人的小日子,不是想著安安穩(wěn)穩(wěn)地經(jīng)營一個小飯館,她想著的是給自己的巧手搭一個更高的平臺,給自己的思想找一個更廣闊的天地,給忻州面塑找一個更大的市場。
面塑作品鄉(xiāng)愁記憶系列《回音》
在家人不理解,鄉(xiāng)親們議論的情況下,放下家里的攤子,到省城太原給花饃找出路。丈夫李忻醒人如其名,是一個明理人,他了解妻子的志向,支持妻子的事業(yè)。不僅是她的粉絲,是她的知音;不僅是她的參謀,是她的幫手,更是她的靠山,是她的后盾。放著家里的安穩(wěn)日子不過,心甘情愿地與她到太原過奔波日子;放著家里的輕松生活不過,心甘情愿地和她到太原過緊巴生活。她們到太原后,住在租來的簡單居室里,夫妻二人省吃儉用相依為命。
岳桂花捏作品,丈夫做簡陋的包裝,在動物園附近靠賣小件面塑作品維持基本的生活。2000年9月的一天,他們到一個當時已有電腦的鄰居家串門時,從鄰居的電腦上看到了天津面塑大師王玓的作品,把岳桂花驚訝得目瞪口呆。此前,她覺得自己做的東西就不錯了,看了人家的東西,才知道山外的山更高,天外的天更廣。才覺得自己的作品太粗糙了,自己的見識太淺薄了。從她的表情上,丈夫似乎看到了什么。于是,在打聽到王玓大師招收學員的消息后,害怕她舍不得花錢,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便為她準備好了在當時他們來講是一筆巨款的5000元學費,為她買好了到天津的火車票,為她打聽好了從天津站到王玓大師家的路線,為她準備好簡單的行李,一把將她推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也把岳桂花的面塑人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認真勾勒細節(jié)
王玓大師是馳名中外的面塑名家,她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在材料上、工具上、技法上、題材上都有較大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她的作品,由于在面粉中添加了自制的定型劑,不能食用,但可長期保存,從而使面塑從民間的花饃這個層次中提升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shù)門類。王玓的作品以人物見長,特別是她的仕女系列,更是達到了形神兼?zhèn)?、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地步。岳桂花初到王玓的門下時,就像唐三藏到了佛祖的藏經(jīng)閣一樣,想把“真經(jīng)”一下子都取到手;又像童話里的那個到了太陽山的貪婪老大一樣,想把所有的珍寶都裝入自己的口袋。
要強的她一周的學習時間一分一秒也不想白過,如饑似渴地聽老師講解,看老師示范;廢寢忘食地溫習功課,動手操作。別的同學還有心利用課余時間出去玩一玩,她卻七天里一次門也沒出過。別的同學做一次,她總得做兩次,三次,四次……由于她學習刻苦認真,再加上她基本功底扎實、藝術(shù)悟性很高,王玓大師對這個從山西大山里走出來的農(nóng)家女子特別的喜歡和關(guān)照。不但手把手面對面地向她傳授自己的技藝,為了給她節(jié)約費用,節(jié)約時間,還讓她在家里吃住。幾天下來,師徒之誼中又增添了母女之情,她不但從老師那里學到了面塑的制作技藝,學到了老師對藝術(shù)精益求精的執(zhí)著態(tài)度,還學到了老師虛懷若谷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臨別時,老師還特別叮囑她說,技術(shù)成熟之后,一定要在題材上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東西,你就立不住腳。這些話,她牢牢地記在了心里。
專家們看了作品以后非常滿意,向她的作品發(fā)放了進入世博會展廳的入場券。得知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得知難得的機遇沒有在自己的手上白白溜走,岳桂花懸在嗓子眼上的一顆心,終于掉回了肚子里。這組作品的標題為《吹吹打打迎新娘》,它反映了忻州山鄉(xiāng)婚俗的熱鬧場面。長50厘米寬25厘米的方寸之地里,嬌羞的新娘,拘謹?shù)男吕?,得意的伴娘,賣力的鼓手,汲水的幫工,淘氣的小孩,驚詐的小貓等十幾個人物和動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半圓形的窗欞,磚壘的土炕,叫人一看,就覺得是在山鄉(xiāng)的窯洞里;各色人物的裝束,又都富有山西農(nóng)村的特色。好一幅喜氣洋洋的山西農(nóng)村生活畫卷!這樣的作品,題材俗了,題旨卻雅了;人物“低”了,立意卻高了。
作品在世博會上展出后,受到了中外來賓的夸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這組作品2014年又獲得了“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shù)精品獎的金獎。
忻州的山鄉(xiāng)不但生了她,養(yǎng)了她,還給了她創(chuàng)作的靈感。這個從山鄉(xiāng)走出來的農(nóng)村婆姨,又以她的作品回報了山鄉(xiāng),反映了山鄉(xiāng)。其后,她就把她創(chuàng)作的反映山區(qū)農(nóng)村生活場景的作品稱為《山鄉(xiāng)系列》。至今已創(chuàng)作了《回音》《山路》《家和萬事興》《幸福晚年》《我的羊兒》等幾十組。她說,這些僅僅是《山鄉(xiāng)》系列的一個開頭。奮斗正未有窮期,她還要將這個系列一直創(chuàng)作下去。今后她的藝術(shù)道路還很漫長,我們相信《山鄉(xiāng)》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生動,越來越精彩,成為反映山西農(nóng)村生活的《清明上河圖》。
2020年獲得晉陽工匠的稱號,對她來說,又是一個新的起點,相信她會在這個新的起點上做出越來越大的成績。w
岳桂花面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