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風,曹建建,肖琨
(廣水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廣水)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疼痛科、推拿科、針灸科、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常發(fā)生于青壯年,本病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保守綜合療法療效確切,適用于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保守治療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治療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手段,其中,牽引、推拿、針灸、中藥、骶管注射、神經阻滯治療等是臨床上較常用的治療方法[1-3]。筆者所在科室于2008年始,為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倒懸牽引配合推拿手法復位治療,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病例資料選取自2008年至2018年在本科住院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0例,均選取腰椎間盤外側型突出患者,年齡最大者61歲,最小者15歲,平均年齡(35±5.2)歲。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70例(倒懸牽引+手法復位治療組)、對照組630(普通水平電動牽引+常規(guī)推拿治療組)。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文獻[4],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患病人群大多數為青壯年。③腰痛會輻射到臀部和下肢,隨著腹壓的增加(如咳嗽和打噴嚏)會變得更嚴重。④脊柱側凸,腰部生理弧度消失,病變椎體附近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qū)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較長的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⑥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凸,腰椎生理性突起消失,病理性椎間盤狹窄,相鄰邊緣骨贅增生。CT掃描顯示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和范圍。
①中央型、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或病情較重,需經手術治療的患者;②骨質增生明顯,合并嚴重的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或椎弓峽部裂者;③嚴重骨質疏松、骨關節(jié)結核、骨髓炎、既往或近期脊柱骨折患者;④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不易控制的高血壓患者;⑤近3個月有腦出血病史患者或有出血傾向患者;⑥妊娠期、月經期婦女;⑦精神異常、惡性腫瘤患者。
1.4.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水平電動腰椎牽引配合常規(guī)推拿治療[5],首先進行水平電動牽引,患者平臥于牽引床上,牽引帶分別固定腰部及骨盆,牽引力為體重的1/3-1/2,牽引時間為30min。牽引完畢后行常規(guī)推拿治療,患者俯臥位,用滾、按、揉手法在患者空脊柱兩側膀胱經及臀部及下肢后外側施術,以腰部為重點[6]。接下來,醫(yī)生將雙手手掌重疊,沿著脊柱從上到下按壓腰骶部,重復2-3次。在腰陽關、腎俞、居髎、環(huán)跳、承扶、委中及阿是穴處使用拇指或肘尖點壓的方式,并在助手配合拔伸牽引時,使用拇指項推或肘尖按壓患處。當患者側臥時,醫(yī)生采用斜扳法,左右各1次,轉仰臥位,用強制直腿抬高以對其坐骨神經起到牽拉作用。最后,取俯臥位,醫(yī)生采用滾、拿、揉、彈撥等手法,沿腰部及患側坐骨神經分布區(qū)施術,然后擦熱患處。
1.4.2 治療組治療方法
采用倒懸牽引配合手法復位治療[7],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準備手法
①循經點穴法:使用點、按的手法按照由腰至腿、從腎俞至委中的順序,每個穴位0.5-1min。②分椎擠壓法:使用長手推法及分推法在腰部至臀部這一區(qū)間內由脊旁向兩邊推,并擠壓痛點。③滾揉松腰法:對于腰臀部軟組織,可使用滾法和推法以幫助其達到放松的目的。
第二步:治療手法
①前后抖動法:醫(yī)生用手握住患者的肩膀,然后進行前后抖動,力度從輕到重,幅度從大到小,然后再逐漸減弱,慢慢還原。②左右搖擺法:醫(yī)生用雙手握住患者的腰,助手站在患者左(右)側,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手,另一只手推腰部,配合醫(yī)生左右推動,力度從輕到重,幅度從大到小,然后再逐漸減弱,慢慢還原,兩側均分別進行1次。③旋轉扳腰手法復位法:在倒懸牽引90°的狀態(tài)下,助手固定好患者骨盆(如L4-L5椎間盤突出,則固定至L5-S1節(jié)段腰椎),患者雙手交叉抱緊后頭部,醫(yī)者用雙手分別穿過患者雙側腋下交叉抱緊患者的肩背部,先后分左右兩側進行腰椎旋扳法,聽有腰部響聲即停。
第三步:平整手法
①推搓平整法:雙手拇指由腰骶部至腰背部,進行分推手法,再分別在兩側進行揉搓法。②揉捏順筋法:施以揉捏的手法,由大腿,臀部,腰骶部至腰背部進行順筋施松的手法。③拍打固定法:用空掌拍擊腰骶部及病變節(jié)段腰部,反復多次,輕而深透,手法勿重。
第四步:結束手法
①抖腰墊枕法:在倒懸牽引60°的狀態(tài)下,患者取仰臥位,醫(yī)者雙手托住患者腰部行抖法放松腰部,后在腰部墊偏硬枕頭支撐腰部5min再將倒懸牽引床放為水平狀態(tài)。②筋骨松動法:患者仰臥位,醫(yī)者對患者進行屈髖屈膝、搖髖搖膝、患腿直腿抬高、牽抖患肢等手法。③點穴叩擊法:醫(yī)者用拇指點穴手法對患者下肢陽陵泉、足三里、下巨虛等穴位進行點穴,每穴點按1min,最后用雙手空掌由上而下叩擊雙側下肢結束治療。
對照組和治療組均設10d為 1療程,總共治療2個療程。3個月后隨訪并記錄療效結果,嚴格按照制定的隨訪記錄進行評價。
(1)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總分0-10分,其中輕、中、重度分別記為0-2分、3-6分、8-10分。VAS評分下降>6分為顯效,>4分為有效,<2分為無效。
(2)采用中華骨科學會腰腿痛手術評價標準進行功能評估,其中患者術前癥狀緩解,腰椎活動度、神經功能等相關體征及試驗均恢復至正常水平,不影響其工作和生活為優(yōu);患者術前癥狀部分緩解,腰椎活動度、直腿抬高試驗等相關體征及試驗均較治療前部分改善,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程度較小為良;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癥狀加重,相關陽性體征無明顯改善為差。
數據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t及 Ridi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20d后,治療組VAS評分與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在治療2個療程后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20d療效評估
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因主要是人體長期在直立狀態(tài)下腰部負重造成椎間盤的退變和損傷,導致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包繞椎間盤的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后壓迫腰脊神經根而引起腰腿疼痛、麻木的一種病癥。
倒懸牽引療法最早記載于元代名醫(yī)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中,他開創(chuàng)了通過自重牽引達到腰髖部復位的方法,具體是通過患者上身的重力對其較為緊張或痙攣的骨骼肌進行拉伸,使得椎間隙增加,椎間孔擴大,從而有效解除或減少對脊神經、血管和硬腦膜囊的壓迫,從而達到牽引治療的目的[8]。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而言,對其實施倒懸旋扳法治療后,其椎間隙明顯增加,椎間盤內壓力明顯減輕,并在椎間盤內產生負壓,而且,在旋轉扳時,可增加瞬時壓力,使椎間盤變形,從而導致突出髓核改變原來的位置,使突出物與神經根之間產生一定程度的位移,從而有效緩解神經根受壓和粘連的情況[7]。人體在倒懸狀態(tài)下,脊柱關節(jié)突關節(jié)變得松弛,對患者實施手法治療后可幫助其椎旁肌肉進行放松,使得機體的小關節(jié)和椎體內外達到一定程度的力學平衡,加之外力的旋扳手法,小關節(jié)容易恢復到對稱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椎間盤的側向剪力和神經根的粘連,有效增大了神經根管的容積,患者腰腿痛的癥狀從而得以減輕或解除[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