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恭蓮
摘要: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先生的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巨作,本文挑選其第一首《冬花》進行分析研究,通過日本東山魁夷的畫作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對汪立三先生立足于民族傳統(tǒng),結合中西元素的大膽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對該曲的音色進行研究,提出音色與力度、音色與觸鍵、音色與踏板等技術關系,從音畫視聽等各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心象風景? 音調? 音色? 觸健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6-0027-03
標題性鋼琴曲《冬花》是我國作曲家汪立三先生創(chuàng)作的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里的第一首,該組曲共由四首樂曲組成,于1982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于日本著名風景畫家東山魁夷(1908-1999)的一幅畫作,這幅畫的名字叫做《冬華》(紙本著色 203cm*164cm.1964年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1978年,東山魁夷在沈陽舉辦《東山魁夷畫展》,畫作中那清高、冷峻的風格引起了汪先生的興趣,激發(fā)了汪先生的通感意識,產(chǎn)生了高度共鳴和創(chuàng)作意興,因此,這個標志著汪立三作曲新意境和新技法探索的代表作就誕生了。
一、創(chuàng)作手法分析
《冬花》在音響、結構上都巧妙地展現(xiàn)了該畫面所表達的風景。日本風景畫有一個獨有特征,即:不是從大視野中捕捉風景,而是多以自然一隅為題材,采用近景的特殊構圖,即使在一棵野草上也能體現(xiàn)大自然的蓬勃生命。而東山魁夷的繪畫容納了東西方技術和古現(xiàn)代風格,更突出的是日本現(xiàn)代情調,他用畫筆成功地將日本的自然景觀融化其間,讓人們被畫中恬靜的安謐所慰藉,被清純的慈愛所溫存,不由驚嘆音畫情調之無限魅力。
樂曲是帶引子和尾聲的再現(xiàn)三段體結構,引子由四組極具日本俗樂(日本的音樂調式有雅樂與俗樂之分)又稱都節(jié)調式風格的分解和弦奏出,這是整部作品的核心音調,它由近及遠、由高轉低,音響清雅而低沉,與“朦朧的月色映照下,一棵大樹呈現(xiàn)在眼前”的畫面相一致,讓人能迅速領會到那音畫相契,詩情畫意的自然人文氣息。
譜例1:引子部分
樂曲主干部分是A-B-A結構,正好體現(xiàn)冬花畫面的“清冷(慢)-璀璨(快)-清冷(慢)”之美,曲調平衡嚴謹?shù)牟季址路鹨豢脪鞚M冰凌的挺拔大樹,穩(wěn)重而對稱。A段為日本俗樂中的陰調式主題(內部結構同型),由兩個結構相同的三音音列構成,主題動機以交錯進入的復調手法鋪開,是用副歌手法表現(xiàn)音樂形象,三個聲部逐層奏出,拉開距離,仿佛景色由近及遠、由靜到動,和緩而空靈,體現(xiàn)了作者對日本主題音調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提煉之術。B部分(第26小節(jié)開始),先是由一串重復的三連音帶入,節(jié)奏漸快,并馬上開始轉調,各種色彩變音用類似于“三味線”的音型奏出,雖沒有《深林秋裝》那么典型,但這仿佛樹靈在跳動的節(jié)奏也頗具日本律動的風格,這里只在三連音的高音處能聽到隱約的旋律,調性不穩(wěn)定,呈現(xiàn)出一種凌亂的畫面感,又像是搓枒枝柯往上伸延的旺盛狀態(tài),充分謳歌了冬花挺立旺盛的生命力。緊接著是五連音音型的快速跑動進入華彩部分(第41小節(jié)開始),華彩部分由四句構成,后兩句的音型是前兩句的重復,但調式不同,前兩句是俗樂中的下行陰調式,其核心音是Si(B),Mi(E),后兩句類似于c小調的雅樂下行中的陽調式(在日本,大體上不含半音程的調式叫陽調式),其核心音是La(C),Do(降E),音型為左手六個均勻的音符對右手的三個五連音,通過支聲織體發(fā)展手法把主題線條在外聲部凸現(xiàn)出來,每句都由弱變強地奏出,直至全曲高潮,這種不規(guī)則的節(jié)奏與音效很好地刻畫了華麗紛繁的冰凌閃爍著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彩,成功營造了滿樹冬花、晶瑩閃爍的美景。B段華彩過后回到結構同型的陰調式,慢慢進入尾聲部分(第87小節(jié)),尾聲再次回歸到俗樂中的都節(jié)調式,氣氛慢慢緩和下來,遠處茂密的樹干慢慢被濃霧覆蓋,畫面再次恢復到月光下的冰凌寂靜狀態(tài)。
該曲在作曲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以大量不協(xié)和音響塑造形象鮮明的色彩效果,以復調性疊置的手法形成靜動交織的戲劇沖突,體現(xiàn)出汪立三先生對東山魁夷畫風的深刻理解與共鳴。
二、鋼琴曲《冬花》用音色詮釋美的畫面
(一)“心象風景,以凈顯靜”之美
美好音色的獲得首先需要豐富的想象力,為了使演奏者準確理解作品,汪先生根據(jù)畫作的意境重新提出了美麗的詩提:“沉寂,清冷……一棵銀白色的大樹晶瑩璀璨,它那搓枒茂密的枝柯在寒光中唱著生命的歌”。作品如詩所示,一棵大樹“高、冷、美、靜”地擺在面前,月光薄霧,遠近相宜。由于作者提到:“詩提的真正意圖并不想限制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僅是把樂曲中意猶未盡的意思寫出來,有些題詩直言畫意,有些則若即若離,詩畫結合,形成整體,與音樂相輔相成,可據(jù)此理解音樂,也可進行自由想象”,可見作者希望演奏者能產(chǎn)生自己的見解,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演奏者要帶著自我的一種想象、追求去彈奏,高音處需要通透明亮的音色,低音處需要古樸優(yōu)雅的音色,主題樂句需要富有歌唱性的音色,華彩樂句中的三連音、五連音需要顆粒均勻的音色,任何一處都離不開對畫面感的想象力,脫離“以凈顯靜”的意境。
(二)“音中有畫,畫中有意”
豐富的音色能夠塑造出多種藝術形象,從技術層面來看,離不開觸鍵與力量的運用。手指在接觸鍵盤的一瞬間音質將不能改變,所以手指下鍵時速度、力度及離鍵時間非常講究。音畫風格作品的演奏,色彩比音響本身更具有意義,該曲更強調音調而非音響,更強調色彩而非旋律。所以在彈奏中,內心的聽覺想象要走在實際聲音的前面,手指與聽覺都要緊密依賴立體音樂思維,讓人仿佛看見生生不息的萬物之靈。
譜例2:
該曲的主題清冷之中略帶一些夢幻色彩,演奏要連貫通透,力度集中于指尖,形成“極度放松中的高度集中”狀態(tài)!用貼鍵連奏法對聲音進行控制,力量從一個指尖“滾落”到第二個指尖,手腕像“減震器”一樣保持平穩(wěn),使旋律連貫富有歌唱性。隨著第九小節(jié)的織體慢慢分化為三個疊置的復調線條,指尖對高音區(qū)的觸覺要更加敏銳,兩個高音和弦要透亮輕巧地彈出,每次音效必須統(tǒng)一,盡量用五、四指連奏最高音區(qū),下鍵快,離鍵整齊,才能制造飄渺的聽覺與視覺畫面感,像一次次回聲一樣貫穿主題始終。左手用兩種不同的力度控制出中音區(qū)和低音區(qū)的層次,低音區(qū)古樸、厚重,中音區(qū)豐滿溫和,整體音樂仿佛鋪蓋大地的夜色,滿目的沉靜與寒寂。
A段在音量上要與引子形成對比,引子部分需要控制在PP的力度范圍,A段主題就要保持P的范圍,以此形成對比,前奏弱奏手指力度在下鍵時的位置更淺些;由于P與PP之間沒有明確的聲音標準,強和弱就只能通過對比來確定,通過充分調動自己的聽覺神經(jīng),使各層次的音樂都在安靜舒緩中清晰流動。
譜例3:
B段開始就是色彩變和弦(28~32小節(jié)),需要在上下跳動的三連音音型中把高音凸顯出來,但由于旋律藏在三連音不規(guī)則位置,所以容易混亂,在處理時要注意邊聽邊彈,記清楚左右手的位置,才能把隱藏著的日本音調與韻律表現(xiàn)出來。三連音過后是六小節(jié)的五連音跑動,左手音程要推著右手不斷往上走,情緒越來越急促,右手的每次五連音弱拍進入要準確,分散均勻,不要彈成一塊塊。第40小節(jié)是連接句,可以在強奏中放慢,使氣口拉開,在大起伏的呼吸中第一次推向高潮。
譜例4:
深呼吸之后進入華彩的第一句,華彩句右手不要馬上強奏,應該保證綿綿不絕的光影感覺,左手節(jié)奏平穩(wěn),彈出遠距離朦朧的音色,把人帶進遠古的遐想中。雙手不需要追求快速輝煌的音響效果,要有置身其中的角色感,要把句間自如靈動的過度句處理好,保證豐富的聲音層,冷靜地把混合調性的線條層次進行交融,在紛繁復雜中突出主題。
譜例5:
在彈到最后一句(58小節(jié))時,聲音可以徹底釋放出來,直至70小節(jié),這里要注意手指觸鍵速度和高度的關系,速度快,力量大。所以這里可以加快速度,放松手腕,手指彎曲,使力量快速傳達到指尖,增強手指慣性、沖力來加強彈奏的動力,制造出堅定有力的音色,仿佛由一棵樹枝增加到了一片茂密的深林,通過音量和呼吸進行音色對比,充分展現(xiàn)出冬花璀璨之美。
(三)踏板讓旋律飛舞
《冬花》的創(chuàng)作重在色彩與音調,色彩與音調的刻畫離不開踏板的控制,所以合理使用踏板能使音樂動起來。
1.柔音踏板與延音踏板相結合
前奏的音量較弱,舒緩寂靜,預示著全曲的音調,仿佛埋藏著復雜的因素,這時應以左邊的弱音踏板配合右邊的延音踏板一起使用,第一小節(jié)第四拍的九連音要使用“同音踏板”(即前一個音彈完后要在后一個音彈下去的同時放右踏板,并立即踩下去),這樣才能保持旋律線條的清晰和連貫;一二小節(jié)之間可以斷開,手指留住A音,保持聲音部清晰,到第二小節(jié)#G時再重新踩下延音踏板,這樣能清晰聽到第二句琶音;樂曲的結尾(第97小節(jié)至結束)同樣使用左右踏板相結合的方法營造首尾呼應的統(tǒng)一效果。
2.低音的保留
低音是和聲進行的基礎,主題部分的低音進行有五度,八度音程,需要用延音踏板保持連貫效果,音色要厚實平穩(wěn),富有立體感,才能給予旋律聲部音響上的支持,從第七小節(jié)開始要將低音的和聲功能及邏輯方向交代清楚,音色既要控制得體,又要彈出樂句的起伏變化,沒有對踏板的熟練控制是很難做到的。在B段(第41小節(jié)開始)的高潮段落由于全是不規(guī)則節(jié)奏對碰,6對15要拆分成2對5來彈,左手要非常均勻穩(wěn)定,才能保證右手的5連音均勻運行,讓人聽見高音旋律。這時的延音踏板可以踩得深一點,每小節(jié)換一次,可以使用音后踏板(即第一個音彈下去之后再切換,類似于同音踏板,起腳比它慢一些)。
3.延音踏板的共震作用
鋼琴高音區(qū)音色單薄,泛音共振少,音響不夠豐滿,這時延音踏板不僅是為了連貫,還能達到共震效果,B段除了幾個小節(jié)的過渡句,其他都在高音區(qū)進行,這時可以通過踏板使各種效果和弦及密集音型互相交織震動,使全曲達到閃爍璀璨的效果。36~38小節(jié)的密集音型跑動中不需要換踏板,以此制造疊置混響,營造夜色更濃厚、枝椏更茂密的效果。有時音階上行也可以多踩踏板(67小節(jié)),作曲家要一條玲瓏剔透又不失溫情的旋律線,此時踏板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可根據(jù)旋律上行時踏板少換,下行時多換,高音時少換,低音時多換的原則,但最根本原則是依靠聽覺來切換踏板,當需要一點朦朧色彩效果時就使用左踏板,讓聽覺仿佛觸到音流,本曲的踏板使旋律被色彩化了,強烈的不協(xié)和音響迸射出奇光異彩,讓燦爛瑰麗的精神世界隨著夢想起飛。
東山魁夷的畫和諧而流動,風格既是東方的又是西方的,既是古典的又是現(xiàn)代的,具有濃厚的日本現(xiàn)代情調。汪立三的曲立足于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努力探求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精神境界,在我國鋼琴曲創(chuàng)作領域開拓了新的視野,二者的作品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獲得獨特的視覺與聽覺體驗。在《冬花》的創(chuàng)作中,汪先生把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情感、哲理的思緒融入作品,可見他經(jīng)歷了心靈間的碰撞與傳遞,也許這就是每一位藝術家探求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吧?!抖ā窐酥局粝壬谛乱饩车拈_拓和新技法的嘗試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功,他以感人的力量重現(xiàn)了生命的光輝,在我國鋼琴藝術發(fā)展道路上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曉路編著.東山魁夷論藝[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美]約瑟夫·班諾維茨.鋼琴踏板法指導[M].朱亞芬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3]林振剛著.鋼琴學習中的訣竅[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
[4]魏廷格.探求新的美的境界[A].魏廷格音樂文選[C],2007年.
[5]魏廷格.汪立三的鋼琴曲創(chuàng)作[A].魏廷格音樂文選[C],2007年.
[6]葉鍵.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解讀[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01).
[7]樊平.日本音樂的調式[J].人民音樂,1983(02):57-61.
[8]張佳林著.鋼琴演奏與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