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露西·希普利 著 戚悅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1.7
79.00元
伊特魯里亞考古學博士,畢業(yè)于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發(fā)表過一系列關(guān)于伊特魯里亞考古學和伊特魯里亞研究史的論文,并多次參與伊特魯里亞遺址的考古挖掘工作,主要作品包括《感受伊特魯里亞陶器:伊特魯里亞人的陶藝、身體與圖案》等。
本書描述了伊特魯里亞文物從誕生到使用、遺失、發(fā)現(xiàn)和重塑的過程。從時尚沙龍上埃及木乃伊的裹尸布,到波拿巴家族成員的業(yè)余活動,該書帶領(lǐng)讀者踏上了一次精彩的旅程,它借助伊特魯里亞考古學,向人們展示了許多神奇而有趣的地方。作者將歷史與最新的考古學證據(jù)結(jié)合起來,以獨特的視角解讀這個充滿謎團的文明,揭示了人們現(xiàn)在已知的答案,以及還有多少問題等待我們?nèi)ヌ剿鳌?/p>
“失落的文明”一語令人想起印第安納·瓊斯在沙漠里驅(qū)車飛馳的情景,還有維多利亞時代勇敢的探險家在密林中艱難跋涉的畫面。這些強悍的英雄尋找著隱蔽在森林中或埋藏于沙礫下的城市,那正是典型的“失落的文明”。平心而論,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見證了這種冒險與考古的奇妙組合,如掩映在濕熱雨林中的吳哥窟和高聳于安第斯山脈上的馬丘比丘。19世紀對這些發(fā)現(xiàn)的描述為傳奇提供了素材,不過那是一種頗具爭議的傳奇。在這兩個案例中,西方探險家都是偶然找到了一處當?shù)厝艘呀?jīng)知道的地方?!笆涞奈拿鳌边@個短語本身就含有詆毀的意味,仿佛生活在現(xiàn)代的子孫不可能與建造那些偉大遺跡的先人有任何關(guān)系。它暗示著如今的柬埔寨人或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與他們的祖先毫不相干,而殖民者可以肆無忌憚地欺壓他們?!笆涞奈拿鳌北仨毷且呀?jīng)失落的,被不肖的后代主動遺忘了。只有這樣,考古學家才能“發(fā)現(xiàn)”它,用鏟子挖掘它,把它的寶藏運往博物館,在學術(shù)刊物上討論它的社會生活。然而,它的神秘感依然存在,強調(diào)著生者與亡者之間的距離,令人向往一個更加美好的時代,關(guān)注遭到遺忘的事物,延續(xù)曾經(jīng)斷裂的紐帶。
在考古學想象中,有一種觀點與“失落的文明”截然相反,那就是認為某個民族“跟我們一樣”。當文獻資料得以幸存并易于閱讀時,我們可以看到早已逝去的古人留下的話語,窺探他們忙碌的日常生活。寫給朋友的信件或索要物品的懇求,參加聚會的請?zhí)蚣s束孩子的規(guī)定——這些東西令人感到非常熟悉。而各類著作也使現(xiàn)代人能夠宣稱自己與古代人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并驕傲地表示自己擁護數(shù)千年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闡明的哲學思想與理念。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古希臘羅馬文化留下的著作,它們在歐洲政治制度、法律權(quán)利、機械工程等多個領(lǐng)域中都是備受推崇的源頭。我們不會稱之為“失落的文明”,因為它們依然與我們同在。這些文獻資料所呈現(xiàn)的日?;顒雍统绺呃硐霂砹苏J可與贊同:這些人跟我們一樣,他們就是我們想要成為的人。而更加隱蔽的部分則被拋諸腦后:他們不過是我們所了解的古人,或者說是我們自認為了解的古人。這便是我們面對古人的兩種極端反應:認同與疏遠;靠近與排斥。不過在二者之間,還存在更加復雜而微妙的情感反應,其面對的社會群體既沒有欺騙性的熟悉感,也并非象征性的幸存者。它們可以被吸收到現(xiàn)代世界中,或者被隨意變成神話并擱置一旁,根據(jù)我們的需要而倒向天平的一端或另一端。關(guān)于歐洲史前時期的大部分認識都陷入了這種奇怪的深淵,古典文學中出現(xiàn)的名字被強加于曾經(jīng)存在的群體上,從而為這樣或那樣的觀點乃至特定的民族主義提供支持。神話故事依附著某些古代社會,其內(nèi)容一部分源于雅典或羅馬的流言蜚語,一部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想象,還有一部分源于19世紀的再發(fā)現(xiàn)。缺乏文字記錄的古代世界在現(xiàn)代世界的思維中得以重建,所有證據(jù)的解釋都符合今天的觀念。這些神話故事流傳已久,能夠把一個古代社會推向天平的一端或另一端,使其接近殖民主義的失落文明,或者滿足烏托邦式的認同心理。
在這些史前時期的社會群體中,有一個就是本書要討論的對象。數(shù)千人的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他們留下的東西:一切都被拼湊成一個失落文明的神話。在這方面,他們并非最古老的例子:那份榮譽大概要授予米諾斯人,因為米諾斯人是最有可能成為“亞特蘭蒂斯”居民的候選者。不過,伊特魯里亞人的神話始于古代,席卷了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宮廷,在19世紀引發(fā)了革命,甚至還躲藏在法西斯主義的背后。今天,它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少年愛情故事和恐怖電影從中汲取素材,當?shù)厥虚L和旅游局努力推銷遺址的門票,而學者們還在爭論兩千年前提出的問題。為什么伊特魯里亞神話,一個歐洲失落文明的傳說,具有如此持久的影響力?它源自何處,與我們掌握的考古學證據(jù)有著怎樣的交集?最重要的是,這個神話是否恰當,我們可以繼續(xù)講述它嗎?
作為一個挑戰(zhàn)希臘支配地位、威脅羅馬優(yōu)越思想的民族,伊特魯里亞人被這兩種文化所強加的神話故事掩蓋了真實面貌,而當我們好不容易想起他們時,還要繼續(xù)跟那些神話故事打交道。在我們想象中的過去,羅馬的光輝讓整個意大利半島都黯然失色。伊特魯里亞是羅馬的鄰居,也是其競爭對手和最終被擊敗的敵人,這兩種文化的關(guān)系錯綜復雜。羅馬作家描寫了伊特魯里亞國王的統(tǒng)治,也講述了他們遭到驅(qū)逐的故事。羅馬文化把伊特魯里亞的服飾和葬禮競技會改造成自己的文化標志,然而隨著城邦向北擴張,羅馬軍隊又在托斯卡納摧毀了伊特魯里亞的中心地區(qū)。公元前396年的維愛戰(zhàn)爭標志著伊特魯里亞開始走向滅亡,但是此后的數(shù)個世紀,人們依然在閱讀并撰寫伊特魯里亞語和拉丁語的雙語銘文。不過,隨著羅馬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它與伊特魯里亞的關(guān)系基本被遺忘了,而現(xiàn)代人對意大利過往的印象也是如此。熟悉與陌生的迷人組合,浴室幽默與政治謀殺的奇妙混搭,這就是現(xiàn)代人眼中的羅馬特色,幾乎沒有多少空間留給更加古老而復雜的意大利半島居民。即使伊特魯里亞人出現(xiàn)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他們的形象也只是源自記憶模糊的維多利亞詩歌(守門勇士賀雷修斯的敵人)和假期在勤地郡參觀過的老舊博物館。本書的目標便是改變這種觀點,揭開伊特魯里亞作為失落文明的神話面紗,希望借助考古學證據(jù),講述一個更深層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