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清時期汾河流域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探析
        ——以習慣、習慣法、國家法為視角

        2021-09-18 03:38:14
        關鍵詞:公權習慣法汾河

        袁 鈺

        (太原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19)

        汾河從發(fā)源到匯入黃河而流經的區(qū)域,南北縱貫山西中部和西南部,干流全長716公里,流經6個地市、28個縣市,流域面積39 741平方公里,約占山西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yǎng)育著全省41%的人口。歷史時期,汾河流域是一個以水資源為中心、各種要素共同作用的社會經濟系統(tǒng),在流域內有著特定的區(qū)域文化體系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為了維持地方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流域內尤其是中下游地區(qū)存在著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即圍繞“水”這個主題,從國家到地方,針對性地形成了不同層級的矛盾化解機制。留存至今的大量水利碑刻、地方文獻、民間故事,均反映了當時由習慣、習慣法到國家制定法(以下簡稱“國家法”)的水利社會特定的治理模式,明清時期尤為突出。對此進行深入考察,可以為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的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歷史經驗和歷史智慧。

        一、民間故事中的用水習慣及其祭祀傳統(tǒng)

        (一)“三七分水”民間故事

        在汾河流域的鄉(xiāng)土社會中,歷史上一直流傳著以“三七分水”為母題的用水故事,雖然這些故事或真或偽,但由于其具有體現(xiàn)用水規(guī)則、構建民眾精神信仰,進而維持社會秩序,實現(xiàn)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直到今天,在鄉(xiāng)村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以太原晉祠周圍村莊為例。此處有一條汾河的支流——晉水,流經三十多個村落, 灌溉農田“千頃”,形成了晉水流域典型的水利型經濟。但用水沖突時有發(fā)生,廣為流傳的通過“跳油鍋撈銅錢”即“三七分水”的故事就是矛盾激化之后,民間社會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的一種反映。由于能否得到水資源對于解決農業(yè)生產問題至關重要,所以在各種用水習慣法規(guī)約形成之前,像晉水流域這樣的“三七分水”的民間故事在洪洞廣勝寺一代也有流傳。當?shù)氐谋虒Υ擞芯唧w描述:

        唐貞(觀)年間,灌溉麥田,洪趙兩縣人民在土豪劣神(紳)的挑撥下發(fā)生斗歐(毆),由洪洞知縣與趙城知縣出面調解,在水神廟前置一口油鍋,燒的(得)通紅,里面放銅錢十枚,一枚錢表示一份水,兩縣各派一名代表下油鍋撈錢,撈得一分,就表示一份水。水神廟前人山人海,雙方擂鼓助威,人們的喊叫聲、吆喝聲,加油鍋里散發(fā)的油味,和(合)成一片。只聽一聲令下,趙城一名青年在熟涌的油鍋里撈錢七枚,便成了定局。趙城分水七份,洪洞分水三份,并立碑為證,建了分水亭。趙城人夸油鍋撈錢的英雄,脫口而出:余水灌洪。洪洞人不服,又打起架來,也脫口而出:碑前打死碑后埋!打死人不償命,做一條好漢。就這樣,在水神廟旁建了好漢廟。相傳有一段,洪洞郭知縣與趙城谷知縣,還有掌列(掌管水的人)議事,二知縣話不投機,打起架來,一人拿的切面刀,一人拿的桿(搟)面杖,掌列中間拉架,三人同時命歸。為紀念三人,設立好漢廟,并立生死詞:三人同時命歸,有誰光明磊落?人們不明真相,神是靈的,三份渠水位低,水流急;七份渠水位高,水流慢,七份水與三份水并不多,人就這么爭,神是靈的,不論怎么分,還是老樣子不變,三七開。神已定局三七分水,兩縣人民的水終究是平等的。[1]

        這一碑文中雖然有錯漏之處,但仔細分析,依然能夠明白,“三七分水”是村民用水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影響生活生產的具有普遍規(guī)約作用的重要習慣。

        (二)水利祭祀的強化作用

        與民間用水故事密切關聯(lián)的是,明清時期在汾河流域廣泛流行的水利祭祀活動。這種活動強化了人們對于水資源利用的觀念,構建了水利社會人們的“水”信仰體系。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祭祀主體。晉水流域的祭祀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晉水是汾河的支流,其流域內有36個村莊共享一種圍繞著“水母娘娘”展開的民間信仰體系,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一到七月初五,流域內36個村莊會進行持續(xù)性的、全民性的祭祀活動。活動中,依次由南河上河、北河上河、總河、南河下河、中河村莊的渠甲輪流在晉水源頭致祭水母娘娘,“祭畢而宴”于各自的三官廟、昊天神祠、文昌宮等處。除此之外,還有以下記載:

        凡四河祭期,總河渠長亦肅衣冠,具賀儀,為之慶賀,以盡地主之禮。闔渠渠甲尊敬水神甚虔,除六、七兩月致祭外,先有祭事者四:

        一、驚蟄日,闔河渠甲因起水程均詣祠下,各舉祀事。

        一、清明節(jié),北河渠甲因決水挑河,均行祭禮。而花塔都渠長另設祭品于石塘東致祭。

        一、三月朔,北河渠甲因輪水程各舉祀事。

        一、三月十八日,董茹、金勝、羅城三村共抵祠下獻豬。[2]191

        祭祀過程的神圣性,在于構建起了區(qū)域內鄉(xiāng)民的水神信仰體系,更深一層來講,通過持續(xù)月余的主題相同、形式大同小異的祭祀,確立的是在“水神娘娘”護佑下的人間生活的正常進行,強化的是水利社會的用水秩序。神秘色彩之下,在每一個鄉(xiāng)民心目中留下的是規(guī)范用水的深厚鄉(xiāng)土觀念。

        無論是民間故事還是祭祀傳統(tǒng),折射出的是地方社會解決矛盾的習慣方式,對于鄉(xiāng)土社會治理來說,真正發(fā)生激烈的用水矛盾時還需要強有力的地方性規(guī)范,即習慣法的介入,才能維持一方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

        二、習慣法——水利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

        (一)習慣法與水利習慣法

        “習慣法”的概念眾說紛紜,得到學術界眾多學者認可的定義是:“習慣法乃是這樣一套地方性規(guī)范,它是在鄉(xiāng)民長期的生活與勞作過程中逐漸形成;它被用來分配鄉(xiāng)民之間的權利、義務,調整和解決了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并且主要在一套關系網絡中被予以實施”[3]1。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習慣法主要規(guī)范的是鄉(xiāng)土社會中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協(xié)調的是鄉(xiāng)民的利益關系,化解的是各種針對性的鄉(xiāng)民矛盾,是一套能夠發(fā)揮實際作用的地方性規(guī)范體系。對于有關鄉(xiāng)土社會的學術研究來說,這個定義符合歷史時期的生產和生活實際,也同樣適用于汾河流域水利社會的研究,只不過結合本文的研究主體,進一步把這個概念限定為“水利習慣法”。

        水利習慣法,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圍繞“水”主題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形成的水利方面的地方性規(guī)范體系,具有調解水利糾紛、化解用水矛盾、規(guī)范鄉(xiāng)民用水秩序的作用。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河流眾多,許多河流又曾有過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給鄉(xiāng)民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水資源,從而形成了學者所稱的“治水社會”或者“水利社會”,水利習慣法作為地方性規(guī)范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而且大多數(shù)的水利習慣法是由民眾的用水習慣、慣例等演變而來。盡管這種習慣法還不能等同于國家層面的制定法,但二者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離的。歷史事實也充分證明,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習慣法來源于民眾且成為特定領域相關法律的淵源,這對傳統(tǒng)社會時期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甚至是國家治理來說顯得十分重要。

        汾河流域尤其是汾河中下游地區(qū),從唐宋時期開始,到了明清時期,形成了相對完備的解決農業(yè)生產需要的水利制度體系,其中包括大量有關用水的規(guī)約即水利習慣法,以不同的形式體現(xiàn)并留存了下來,成為流域內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至今依然發(fā)揮著特定的影響。

        (二)“引水而灌”的習慣法

        從汾河流域內留存下來的水利碑刻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從鄉(xiāng)民用水習慣到具有規(guī)約作用的習慣法形成的具體過程和其所發(fā)揮的作用,進而實現(xiàn)有效的社會治理。下面以洪洞、介休為例加以說明。

        洪洞和介休共處汾河中下游地區(qū),由于擁有相對豐富的河流、泉水,歷史上一直是山西農業(yè)經濟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地方。但是,圍繞著泉水資源的利用問題,宋朝之后,兩地爭水事件屢有發(fā)生。留存至今的碑刻顯示,從宋到明,遵循的原則是,一般情況下,針對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發(fā)揮民間習慣的作用解決爭水問題,一旦矛盾升級,水利習慣法便會發(fā)揮作用,起到規(guī)范民間用水行為、化解民間矛盾的作用。碑刻中明文規(guī)定了“三七分水”的原則,試圖使水資源的利用問題成為一種地方習慣。如金天眷二年(1139)洪洞《都總管鎮(zhèn)國定兩縣水碑》中,對于“三七分水”規(guī)則的形成過程、發(fā)生的糾紛等都有明確的記載:“(霍山)山陽有泉,曰霍泉,涌地以出,派而成河,居民因而導之,分為兩渠,一名南霍,一名北霍,兩渠游趙城、洪洞縣界而行,其兩縣民皆賴灌溉之利以治生也。自宋時慶歷五年分,有兩縣人戶爭霍泉河灌溉水田,分數(shù)不均,是時責有司推勘?!w城縣人戶合得水七分,洪洞縣人戶合得水三分,兩詞自此而定。其戶籍水數(shù)若干,具在碑石,永為來驗,迄今積有年矣,不聞詞訟。”三七分水的用水習慣由此而定,地方社會應該相安無事了,但“至本朝天會十三年,趙城縣申,‘據使水戶虞湖等狀告,有洪洞縣人戶盜使水’,府衙數(shù)差官規(guī)劃不定”。直到金天眷二年,定洪洞、趙城三七分水,并將裁定公文刻于碑石之上,“趙城、洪洞兩縣置碑二亭,一亭于兩縣分水渠上豎立,一亭于本府公廳內豎立。免使更有交爭者”[4]39。自此之后生產生活秩序正常,通過碑刻規(guī)約所約束的南、北霍二渠鄉(xiāng)民也對三七分水無異議,碑刻規(guī)約似乎發(fā)揮了規(guī)范性的作用。事實上,到明清時期,用水矛盾激化,立碑規(guī)約對于用水行為的約束力受到了挑戰(zhàn)。明隆慶二年(1568)《察院定北霍渠水利碑記》[5]40-41中就記載了由于人為因素破壞了碑刻原有的規(guī)約。

        利用汾河水利資源可以解決灌溉問題,但水利糾紛也時有發(fā)生,在介休的地方文獻資料中對此多有記載。北宋康定元年(1040),當時還在汾州府做官的文彥博親自處理了家鄉(xiāng)民眾爭執(zhí)許久的水利糾紛,建石孔三眼以分水利,“一源三河”的分水規(guī)矩自此而成。要真正解決水利糾紛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明清時期,水利糾紛不斷發(fā)生。明萬歷十六年(1588),介休知縣王一魁立碑《鸑鷟泉水利記》,說明了重新訂立水利規(guī)約之必要性、緊迫性、原則、過程、效益等問題。[5]170

        (三)“不灌而治”的水利習慣法

        汾河流域還存在另一種習慣法,即干旱之區(qū)水利習慣法。山西是一個干旱省份,與全國耕地用水的總體水平相比,人均占有水量居全國的倒數(shù)第二位。在汾河流域,干旱也是歷史上存在的重大問題,如洪洞、霍州就有連續(xù)干旱的特點,地方史志中清代康熙、光緒年間的資料就很能說明問題(見表1)。

        表1 清代康熙與光緒年間洪洞、霍州的干旱情況[6]100-107

        故此,汾河流域既有灌溉農業(yè)水利,也有因嚴重缺水形成的耕而不灌的用水模式。灌溉地區(qū)的用水問題是以“供水”為主,耕而不灌地區(qū)的用水問題以“節(jié)水”為主。歷史上留存下來的霍州的四社五村水冊村碑《清道光七年水利簿》[7]55-56,就是這種規(guī)范區(qū)域內鄉(xiāng)民用水的習慣法之重要資料,水利簿中包含了仇池村、李莊村、義旺村、杏溝村等村的水利使用、水冊修補、水神祭祀等規(guī)約,這些規(guī)約具有普遍的約束性,其形成的基礎是以往用水習慣,經過增加多項科罰細則及“四社香首盤頭,龍王殿抄寫,各盡畫押,永無異議”,成為了所涉村莊的習慣法,最能體現(xiàn)規(guī)約作用的內容有如下九條:

        一例水規(guī)二十八日一周。趙邑十四日、霍州十四日、趙邑杏溝村六日、汍池村八日、霍州李莊村七日、義旺村四日、孔澗村三日。周而復始,不許混亂,違者照例科罰。

        一例清明前一日照規(guī)小祭,祭畢分溝。自辦祭之社為始,次第相節(jié),永不亂溝,違者科罰。

        一例各村交水時辰,不犯紅日,違者科罰。

        一例峪口堰下,舊有三渠。一渠行霍州義旺村、李莊村,一渠行孔澗村,一渠行趙邑汍池村、杏溝村。不許復開渠道,違者從重科罰。

        一例行水之堰,倘有破壞,小則使水之社自行修補,大則會同四社公同修補,夫則按日均做,錢則按日均攤,不許推諉。倘有一名不到,按規(guī)科罰。

        一例瞻廟地一所,不計分畝,共為三段,東至渠、西至李成,北至澗,廟戶耕種,大祭、小祭,辦理物件,倘有不妥,四社另擇妥人,不得視為[己](巳)業(yè)。

        一例每逢承祭之社,必先發(fā)起轉帖,會同四社五村。預日齋戒沐浴,灑掃廟宇。早到堰上,侍候三村齊集。祭神、獻戲畢,次日采觴宴會,照舊辦理,不許失誤,違者科罰。

        一例分溝之后倘有撥開峽口偷水使用,許本社踏堰明白,同四社從重科罰外仍將該村水補還。

        一例無論大祭、小祭之期,主祭者必先早到,助祭者不許過午,風雨勿阻,違者科罰,主祭者從重。

        在以上的水利規(guī)約中,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關于水神祭祀的規(guī)定,顯示出民間社會統(tǒng)一思想認識對于水利管理的重要性。有研究證明,這種習慣法一經形成,就會產生永久的約束力。“清道光七年以后,當?shù)夭还喔人?guī)成為定制,此后也就穩(wěn)定下來,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歷史。一般老百姓雖然見不到水利簿,但在長期的口耳相傳中,對其主要條規(guī)也耳熟能詳,至少對其中兩條水規(guī)的記憶家喻戶曉:一條是‘不許澆地’的不灌溉制度,一條是‘輪流使水’的管理契約?!盵7]199

        (四)水利習慣法的基層社會治理作用

        傳統(tǒng)社會的基層社會治理涉及鄉(xiāng)民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發(fā)揮治理作用的模式和機制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地理條件、耕作方式之下有所不同。從歷史上實際的情況來看,汾河流域這種類型的鄉(xiāng)土社會,水利習慣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規(guī)范了用水行為,維持了社會穩(wěn)定。

        水利社會的特點之一,就是圍繞“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利益關系,習慣法是解決糾紛的有效方式。汾河流域大量的水利碑刻和地方文獻顯示,“事實上,最后進入訴訟請求官斷的只是實際發(fā)生糾紛中的極小一部分,絕大部分糾紛通過民間調處程序獲得有效解決”[3]152。即一旦發(fā)生水利糾紛,民間調處程序往往能夠發(fā)揮其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之效用。立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合約碑,體現(xiàn)了汾河中游介休張?zhí)m鎮(zhèn)與東河十八村有關用水時間、用水先后及水價、補償辦法等內容,對于灌溉范圍內的地方社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約束作用。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合約》碑

        立合約人東河十八村水老人張興廉、張立常同渠長、張?zhí)m鎮(zhèn)培原局經理人張鳳麟等情,因奉張?zhí)m軍憲朱公祖諭令,東河各村臘、正余水,牌內無人使用,每到臘正兩月,賣與張?zhí)m鎮(zhèn)使用。每一時水價少至五百文為止,大至八百文止。倘牌內有人買,則先盡牌內;無人所買,賣與張?zhí)m鎮(zhèn)使用。倘日期過多,恐淹壞各村河道,張?zhí)m修理。渠邊地畝,或夏或秋,按收成賠補。以下不準買時辰上牌,下年若有余剩,可賣澆灌里田。兩造別無說詞,已公稟軍憲存案,立此合約一樣兩張,各執(zhí)一張合約為據。

        自楊屯以下,入張?zhí)m新渠,以上借用七村公渠行水。

        東河值年水老人張興廉 張立常

        渠長等馬道原 黃立戎 黃泳琳 王恩綸 張?zhí)m鎮(zhèn)培原局經理人張鳳麟同立。

        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九日[5]254

        這份合約中的東河十八村在汾河中游的介休洪山泉灌溉范圍內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用水系統(tǒng),管水者是水老人和渠長,按照地方習慣,由所屬村推選產生。該合約的締約方分別是東河村的值年水老人及渠長與張?zhí)m鎮(zhèn)培原局的經理人。合約中明確規(guī)定了買賣水權的次序,先保證東河村的優(yōu)先選擇權,然后才能賣給張?zhí)m鎮(zhèn)使用。不僅如此,合約中還附加了很多責任和義務來約束這個水系外村鎮(zhèn)的用水行為,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維護東河水利系統(tǒng)的權益和穩(wěn)定性??梢钥闯?合約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社會用水習慣的體現(xiàn),明確體現(xiàn)出這一區(qū)域內東河村對水權的絕對控制,更是一種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地方性規(guī)范,即具有習慣法的意義,實現(xiàn)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生產秩序的穩(wěn)定是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關鍵。那么,從整體社會運行的角度來說,汾河流域作為水利社會的類型,用水行為規(guī)范了、有約束了,是不是就能徹底解決鄉(xiāng)民用水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社會矛盾的出現(xiàn)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矛盾激化,依靠習慣法難以化解時,就需要國家公權介入,通過國家法的強制力實現(xiàn)對社會的控制。

        三、國家法的社會治理強制力

        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國家法律具有的強制約束力是任何時期都不可或缺的,水利糾紛本身存在著各種復雜的情況,依靠鄉(xiāng)土社會沿襲的習慣、習慣法解決不了的矛盾,必然要依據國家法的有關律典來解決。前文所述汾河流域的水利習慣法就是在國家法之外,調節(jié)地方社會矛盾的民間規(guī)范,是國家、地方政府相關法律形成的重要基礎,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有可能被吸納到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規(guī)和國家法的體系之中,但這些習慣法在矛盾激化,水利糾紛違反國家相關律典中的定罪原則時,習慣法必須要與律例中的相關條款配合執(zhí)行,具體操作需要公權介入。

        關于“公權”的具體內涵,李雪梅教授給出了明確的界定:“所謂的公權,既包括中央國家權力機構如皇權及各級政府所擁有的行政權力,也包括國家權力的延伸如渠長、公直、士紳、鄉(xiāng)耆等民間力量所形成的‘民間公權’?!耖g公權的法制表達與實踐,具有自下而上的形成途徑,以及注重程序、效力和罰則,強調公平、監(jiān)督、制約等特色”[8]。以此為標準來看,前文所述的從習慣到習慣法,都是自下而上通過民間公權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但面對矛盾的升級,即水利糾紛已經觸犯到國家頂層設計的法律規(guī)范時,就需要國家公權介入來解決問題。“古代碑文中,政府公權的法制表達與實踐,具有皇權至上、法律制度健全、行政管理系統(tǒng)化及自上而下的執(zhí)行路徑等特色。”[8]

        (一)國家法通過民間公權介入實現(xiàn)基層社會治理

        依據上述李雪梅的“公權”定義考察汾河流域的水利糾紛問題,國家法首先是通過民間公權介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沸泉分水碑記》中即有體現(xiàn):

        每一村取最上三戶為渠長,兩渠每年從上各取一名。自三月初一日為頭,每日親身前去使水分數(shù)則子處看守,各依水則分數(shù)行流動磨澆田,直至九月后田苗長成,更不看守。若遇天旱,水是各驗分數(shù)使用。如是白水等村人戶偷豁臨交村古石渠堰,水小不迭則子,許令臨交村渠長報告,其余籍定渠長同行足驗是實,眾人押領赴官出即補證,勒令招罪,任令官中依□斷罪,仍令白水等村渠長犯人罰錢二十貫文,分付與臨交等村人戶銷用。若是臨交等村渠長偃塞白水等村,水小不迭則子,亦乞狀上治罪罰錢。及或渠長不親身前去水則看守,卻令不良人代替,乞令在彼親身渠長提拽報知,眾人指證,準上科罰。更或冬月不看守時分,如有偃豁不依水則,捉住犯人,依上科罰。其渠長一周年一替。如此,委是已后不致再爭詞訟。乞起立碑石,永為久遠憑驗。[9]17

        這里的“渠長”就是民間公權的代表,碑文中顯示了其從產生、落實責任到發(fā)生糾紛后“押領赴官”“勒令招罪”“依斷罪”等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從中能看到民間公權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fā)揮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民間習慣、習慣法調整失效時,需要國家法來維持民間社會秩序,“招罪”“斷罪”等都屬于明清時期的國家法律范疇。水利規(guī)約、國家法律互相補充,共同發(fā)揮其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

        (二)國家法通過國家公權介入實現(xiàn)基層社會治理

        在社會治理體系中,國家法的介入是真正的治本之策,汾河流域的大量碑刻、地方文獻中有關水利糾紛的定罪法則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如雍正七年(1729)《太原縣整飭水利碑》列有七款禁約,其中第四條至第七條涉及多種罪名,都是基于律典中的相關條款,再結合當時太原縣水利社會治理的實際情況而擬定的,其中涉及的罪名有“照誆騙財物律計贓治罪”“照監(jiān)守自盜律計贓治罪”“照強占官民山場律治罪”等等。[10]233分析其中的內容,不難看出,作為水利社會握有實際權力的渠頭水甲在踐行民間公權職責的過程中,必須要秉公行事,這是地方社會管理對其的基本要求,也是水利社會的風土民情對其的一種基本約束。但是,“當某種行為持續(xù)地存在,在特定規(guī)范的保障者頭腦里就會浮現(xiàn)一個觀念,即他們所面臨的不再是習慣或者慣例,而是要求實施的法律義務,賦予這種實際效力的規(guī)范被稱為習慣法。最后,利益驅動會產生合理考慮的愿望,保障習慣和習慣法不再被推翻,于是,就明確地將它置于實施機制的保障之下,這樣,習慣就演變?yōu)橹贫ǚ恕盵11]23。這里的“制定法”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家法,《太原縣整飭水利碑》中相關罪名量刑的具體規(guī)定,就顯示了國家法在解決水利糾紛時的強制力。

        總之,分析汾河流域的基層社會治理情況可知,由習慣—習慣法—國家法自下而上的社會治理模式十分典型。這里要強調的是,在民間社會尤其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的治理中,國家法在其中僅僅是發(fā)揮作用的一個方面。由于鄉(xiāng)土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存在的矛盾的復雜性,需要不同層面的地方規(guī)約和國家法律發(fā)揮作用。汾河流域的民間故事和水神祭祀形式,折射出當?shù)靥赜械挠盟晳T,承載了地域性的信仰秩序;水利類型的習慣法體現(xiàn)了權利與義務的分配、利益調整的效能,并實施于鄉(xiāng)民關系網絡之中,由此在鄉(xiāng)村的社會治理中發(fā)揮著主要的作用;國家公權的介入,彰顯的是國家面對復雜社會矛盾時自上而下的強有力的解決機制。還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汾河流域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體現(xiàn)的正是水利社會治理的特殊之處,即先由民間規(guī)約(包括習慣、習慣法)進行約束,如果沒有收到應有的控制效果,再由國家法律進行規(guī)制。這種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管理體系在明清時期發(fā)揮了有效的功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無疑對當今鄉(xiāng)村社會的良性運行具有啟示意義。

        猜你喜歡
        公權習慣法汾河
        一圖讀懂《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
        山西水利(2022年1期)2022-06-07 11:19:24
        涉稅信息共享中公權與私權的沖突與平衡——以納稅人權利保護為切入
        習慣法的修辭—辯證觀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10
        蕭公權的治學轉向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6
        有權不用、小權濫用、公權私用 這些權力堵點正在損傷發(fā)展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0
        汾河水韻
        再談婚姻的定義:尤以一妻多夫制、繼承權及僧伽羅人的習慣法為例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42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構建體育健身綠道的思考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5
        論藏區(qū)社會控制與賠命價習慣法的治理
        淺談汾河管理工作中的要點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39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小草|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丝袜美腿 | 韩国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 亚洲专区路线一路线二网| 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日本激情网址| 加勒比av在线一区二区|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99| 日韩五码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日韩一区二区| 私人毛片免费高清影视院|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成人偷拍自拍在线视频| 少妇性俱乐部纵欲狂欢少妇|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成人片在线看无码不卡| 男人的天堂av你懂得| 亚洲欧美牲交| 91av小视频| 男女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久久久亚洲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av高清不卡免费在线|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69影院一 | 国产女精品| 日韩人妻大奶子生活片|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日本影院在线观看|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