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
【人物名片】
渠敬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現(xiàn)代社會的人性及教育》《教育的自然基礎:盧梭〈愛彌爾〉前三卷解讀》等。
當學生時刻都想勝出的時候,差不多已經走在失敗的路上了。即使他們取得了好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也不算成功,頂多算是成功的泡沫。
筆者:中小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是我國突出的社會問題,使廣大未成年人苦不堪言,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學生學習壓力大未必是壞事,殘酷的升學競爭可以促使學生發(fā)奮努力,使我國的基礎教育水平整體提高。請問渠教授,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渠敬東:我國教育的主色彩是競爭,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總有人在媒體上拿中國的教育與外國的教育進行對比;校長和老師則從校際競爭的角度來評價教育的成績;學生們更是在考試排名上競爭得頭破血流;家長們也被裹挾在競爭的洪流之中,焦慮無處不在……盡管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位當事人都處在競爭之中,但最后都會向學生要成績,所以,學生最苦。許多孩子從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上輔導班,直到高考,他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被強行地擠壓在競爭的跑道上。
筆者:有競爭就會有輸贏,您認為競爭的贏家算成功者嗎?
渠敬東: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競爭有多慘烈,只有親歷者才知道。其實,這樣的競爭遵循的是叢林法則,即優(yōu)勝劣汰,所以每一個人都不敢失敗。但我個人認為,當學生時刻都想勝出的時候,差不多已經走在失敗的路上了。即使他們取得了好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也不算成功,頂多算是成功的泡沫。
筆者:何出此言?
渠敬東:競爭需要一個輸贏結果,考試就是衡量輸贏的標準化制度,與此配套的還有中學排名、大學排名、專業(yè)排名等,各種動態(tài)指標共同支撐起了競爭機制,使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都處于全面壓抑狀態(tài)。這種只想“贏”的教育會讓孩子們上癮的,就像吸毒那樣,最后是精神的“夭折”。
這些年,各大院校本科、碩士、博士生被勸退、開除的事情屢屢出現(xiàn)。原因何在?從高中繁重的學習壓力下突然解脫出來,進入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很多學生都會出現(xiàn)解脫感,徹底放松自己,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對大學學業(yè)抱著混學分、混文憑的念頭,每天醉生夢死。
“985”和“211”并不是就教育而論的排列方式,它其實是按研究來劃分的,但研究并不等于教育
筆者:當前中國的大學被劃分為高低不同的幾個層次,如“985”、“211”、普通高校等,家長們對此有些迷惑,您認為不同層次的大學所提供的教育有無本質差別?
渠敬東:我的看法是,“985”和“211”并不是就教育而論的排列方式,它其實是按研究來劃分的,但研究并不等于教育。如果說大學和大學之間有區(qū)別,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好的老師。研究是所有大學的目標之一,教育是更重要的目標,兩者能不能搭在一起,研究能不能有利于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學生,這個是不一定的。
如果協(xié)調得好的話,通過研究可以找到更完整的方式把我們所理解的東西告訴學生。但有的時候這兩個是反著的,今天的很多研究都脫離生活,只是為了完成寫論文的目標,復制了一整套研究模式,模仿別人說說情況,或者說一些什么含量都沒有的概念,這樣的研究做得多了,其實對生活的理解是脫節(jié)的。
當把寫論文、做課題在大學里強調得非常多的時候,老師其實在教學上沒有獲得激勵,沒有興趣,也沒有責任,所以今天會出現(xiàn)搞研究、寫文章的越來越多,而老師上課越來越不認真的局面。
筆者:這不是違背大學的教育宗旨了嗎?
渠敬東:所以最好的情況是,有好的研究,也有好的教學,即我們常說的教研相輔相成;最糟糕的情況是,我們做的是虛假研究,同時對教育沒有任何耐心。如果說今天中國的大學出現(xiàn)了問題,我覺得后面這種情況相對來講比較嚴重。
說句實話,真正的教育,并不在于你考進了什么大學,選擇了什么受歡迎的專業(yè),而在于你能否在學校里遇到誠心崇敬的榜樣。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教育學生成長的話,就不會成為學生尊重的榜樣。
人要成功,當然要靠智商,但核心競爭力不是智商,而是心理健康:能夠忍受失敗的折磨,承認自己的欠缺,主動與人合作
筆者:您認為理想的教育是怎樣的?
渠敬東:法國思想家盧梭有一句名言:“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奔议L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tài),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他的未來。我們要留住孩子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隨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后代之間,擴展出連續(xù)的生命,而不是淪陷于沒完沒了的競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缺的心靈。
筆者:對家長和學生來說,考上北京大學是成功的標志。您是北大教授,經常遇到這種精神疲憊的成功者嗎?
渠敬東:我國的教育競爭是從幼兒園開始的,經過十五年的拼殺,最終走進大學,但在大學老師看來,這些“成功”的孩子大多已經失去對知識的純真興趣,甚至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愛,因為他們不覺得知識有多么神圣,他們獲得知識的目的不是快樂,而是“贏”。他們或許能繼續(xù)成為“贏家”,成為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但是離開大學之后,大學留給他們的只剩下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苯逃⒆硬⒎且怀幌λ芡瓿?,好的教育關系孩子的一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和卡夫卡的作品,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托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huán)境,無法為他們展現(xiàn)一個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筆者:要改變這種局面,您認為應該從哪里入手?
渠敬東:我認為應該從健康入手。
筆者:強身健體嗎?
渠敬東:不,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
第一,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
日前,國家統(tǒng)計局針對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做了一次專項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學生體質狀況不容樂觀:小胖墩、豆芽菜兩極化體形比比皆是;中小學生近視眼比例高達53.3%;半數以上學生每天鍛煉少于1小時。
曾幾何時,爬樹、掏鳥窩、撈魚摸蝦、粘知了是父輩童年回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可如今提起童年,孩子們只能想起五彩斑斕的動畫片、驚險刺激的網絡游戲。
家長們要知道,學業(yè)競爭必然要求持續(xù)的學習能力,而身體健康是物質保證,長期睡眠不足會造成許多健康問題,即使現(xiàn)在看不到,也是欠下了健康債,遲早要還。更重要的是,孩子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求索過程,保證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才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關鍵。所以,建議家長朋友們多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可把“頭懸梁、錐刺股”當成刻苦學習的象征,而要追求學習效率。要想讓孩子學習效率高,科學作息、保證睡眠時間、養(yǎng)成運動習慣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第二,心理健康是成功的保證。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官方微博發(fā)起投票:“大學生抑郁癥發(fā)病率逐年攀升,你覺得自己有抑郁傾向嗎?”投票結果顯示:8.9萬票選擇了有輕微情緒低落,4萬票選了有嚴重的抑郁癥。許多網友表示:“自己在高中時就有抑郁傾向,但一直不敢告訴父母。”
更可怕的是,近年來,抑郁癥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
我有一個學生去美國芝加哥大學上學,出發(fā)前來跟我道別。他告訴我,這些年他去看過很多次心理醫(yī)生。我很吃驚,問他為什么看心理醫(yī)生,是不是心里有什么困惑。他說他也沒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醫(yī)生聊聊天,因為學校里沒人跟他說話。
今天的孩子是很孤單的,孤單疏離的人不能集聚周圍人的能量,無法從別人那里獲得力量,如何會成就自己呢?他們很難主動將郁結訴諸父母,只是將沉悶藏在心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壓力,壓得他們喘不上氣,而父母還單純地以為,只是自己的孩子太脆弱。
眾所周知,敢于面對失敗是成功者的必備心理素質。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算真正的成功者。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正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所以她取得了別人取得不了的成就。
人要成功,當然要靠智商,但核心競爭力不是智商,而是心理健康:能夠忍受失敗的折磨,百折不撓,砥礪前行;能夠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承認自己的欠缺,主動與人合作;等等。
人生漫漫幾十年,每個人都會“輸”,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若你沉溺其中走不出來,才是真的“輸”。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要強”是強者的共性,但“輸不起”絕對是弱者的心態(tài)。
第三,精神健康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這里所說的精神健康,不是相對于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yǎng)的真正人才,思想覺悟要達到無我之境,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而要對那些偉大的人和事有敬畏感,要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tǒng)有敬畏感。
作為父母,讓孩子明白責任的意義,教會孩子要勇于承擔責任,教會孩子如何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遠比要求孩子考第一、考100分重要得多。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