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福榮
宣城地區(qū)地處皖東南,毗鄰蘇浙,歷史悠久,是千年郡府地,涵蓋今宣州區(qū)、郎溪縣、廣德市、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等地,在安徽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占居重要地位。宣城紅色資源豐富,革命斗爭歷史悠久,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傳播的地區(qū)之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宣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紅旗,外御強敵,內求解放,譜寫了一曲曲雄壯激昂的革命樂章。
馬克思主義在宣城的傳播
五四運動后,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思想發(fā)生急劇變化的時期,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得到廣泛傳播的時期。
宣城是皖南文化中心之一,民眾得風氣之先,思想一向比較活躍,青年學生容易接受新思潮。五四運動前后,宣城各地的有志青年紛紛離開家鄉(xiāng),到上海、南京、蕪湖等地求學,有的還出國留學。當時,績溪人汪孟鄒在蕪湖長街徽州碼頭開設了蕪湖科學圖書社。該社以經銷新文化和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書報雜志而聞名,如《安徽俗話報》《新潮》《每周評論》《建設雜志》《新青年》等,并經常將這些刊物郵寄到宣城、績溪、旌德等地,使當?shù)厍嗄杲邮苄挛幕难?。此外,到外地求學的王稼祥、祖晨、夏雨初、王金林等人也利用暑假返鄉(xiāng)或與親友書信來往之機,將馬克思主義逐步介紹到當時還比較閉塞的家鄉(xiāng)。
1913年,經進步士紳的籌備,安徽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簡稱宣城四師)于宣城南門鰲峰創(chuàng)辦,吸引了一批本地和外地的青年前來求學。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宣城青年學生不斷掀起反對軍閥、反對土豪劣紳、反對反動階級統(tǒng)治學校的斗爭,尤其以宣城四師為甚。1920年,四師學生開展了“易長擇師”斗爭,先后抵制了北洋政府任命的4任官僚校長。11月,思想進步的宣城四師教員章伯鈞出任校長,才平息了學生的不滿情緒。章伯鈞上任后,下大力氣抓校風建設和管理,添置設備,購買儀器、圖書、標本,建立科學教室。特別聘請惲代英、蕭楚女等進步人士到校任教,使學校面貌為之一新。
惲代英在宣城四師任教務主任,兼授國文和修身課。任教期間,他通過授課、組織社團、開展社會活動等形式來大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
惲代英極力推行教育改革,非常關注學生的品德教育,無論是上課、講演或課余與學生談心,他都教育學生要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他還特別重視用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學生,要學生牢記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鼓勵青年學生關心政治,希望青年擔負起救國救民的責任。
在惲代英的指導下,宣城四師的教職工和學生組織了許多進步團體,如“新知社”“覺社”“互助學社”“新少年社”“新文化促進會”等,這些團體主要以“講修養(yǎng)”“自助助人”和“為社會服務”為宗旨,定期開展活動,閱讀惲代英介紹的《共產黨宣言》《新青年》《新潮》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進步書刊,交流讀書心得,探討時政,研究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其中“互助學社”和“新少年社”還分別辦有半月刊和月刊,以指導本社團開展活動。
1921年6月,惲代英離開宣城,推薦蕭楚女到宣城四師任教。同年9月,蕭楚女來到宣城四師,任國文教員。在宣城四師任教期間,蕭楚女積極倡導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在教學中,他大力向學生灌輸新思想,批判舊的倫理道德和迂腐觀念。
1921年11月10日,蕭楚女在學生讀書會上發(fā)表題為《社會主義與革命》的長篇演說,引導教育青少年去革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命。他還常常結合時局自寫范文,讓學生傳閱評論,啟發(fā)學生。由于他寫的范文充滿革命思想,遭到校方的警告。蕭楚女則理直氣壯地回答:“從古到今,哪有不讓先生教學生做人之道的道理!”
1922年暑假,蕭楚女離開宣城四師,踏上新的革命征程。惲代英和蕭楚女兩位革命先驅在宣城的任教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們的革命活動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也使得宣城四師一時有“皖南新文化中心”之譽,為宣城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在他們的影響和教育下,宣城四師的師生如譚梓生、梅大棟、曹國云、曹重堪(曹宣天)等后來大多成為宣城黨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和骨干。
宣城第一個團組織的創(chuàng)建
馬克思主義在宣城的傳播及其在傳播中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戰(zhàn),促進了一批具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惲代英到宣城四師任教時,帶著李求實、吳化之(吳華梓)等到校附讀。在惲代英支持下,他們在校內組織進步團體,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進步書刊。1922年春,在武漢已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吳化之在宣城四師組織了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小組,參加者主要是各社團的負責人,如梅大棟、李延瑞(李紫翔)、盧春山、曹國云、曹重堪(曹宣天)等七八人,吳化之為團小組書記,小組受武漢團組織領導,由吳化之與武漢的李秋實、林育南進行聯(lián)系。
宣城四師團小組成立后,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主要任務是領導各社團的工作,健全、發(fā)展自身組織。1922年夏,章伯鈞被免去校長的職務,政府任命的新校長引起留校學生的群起反對。但因當時正值暑假,學生回家的多,留校生力量不大,反對運動遭到反動當局鎮(zhèn)壓。吳化之、李延瑞等人被捕入獄。吳化之等人被捕后,宣城四師團小組失去領導,又因組織不健全、基礎不牢固,很快就自行解散了。這個地方團組織雖然只存在了五六個月,但在宣城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宣城黨組織的建立
在惲代英、蕭楚女的影響下,宣城四師聚集了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他們中間,誕生了宣城最早的一批共產黨人。
梅大棟是旌德縣三都梅村人。1919年秋,他考入宣城省立第四師范,在惲代英的引導下,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并成為宣城四師進步學生團體“少年社”的負責人。1921年3月,他因組織學生罷課被開除學籍,回家鄉(xiāng)三都梅村任小學教員。1923年10月,應惲代英、李延瑞函約,梅大棟到江西萍鄉(xiāng)安源路礦工會學習工運,并兼任路礦工人子弟學校教員。1924年1月,經吳化之、李延瑞介紹,梅大棟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他與剛從莫斯科回國的蕭勁光、安源路礦工人子弟學校教員李鏡人3人,代表安源黨組織,赴長沙出席由毛澤東、李維漢主持召開的中國國民黨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1925年2月任安源路礦工會(即工人俱樂部)秘書,在主任劉少奇領導下工作。
1925年10月,梅大棟受上級黨組織派遣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展黨的組織?;仂旱聲r,他攜帶了一座馬克思銀像(銀像高15.5厘米,座底鑄有俄文“第六號,莫斯科鑄造”)。隨后,他與蕪湖團地委委派的中共黨員曹宣天一起,在梅氏宗祠創(chuàng)辦農民補習學校,以教書為名傳播革命思想、組織農民運動,吸收農民學員40多人。
1925年11月下旬的一個深夜,在地處皖南偏僻山區(qū)的旌德三都梅村“農民補習夜校”的一間教室里,一盞油燈閃爍著溫暖的光亮,講臺上安放著梅大棟秘密帶回的馬克思銀像,墻上掛著一面自己制作的有著鐮刀斧頭圖案的黨旗。在梅大棟主持下,夜校學員梅大梁、王士楨、張照謨等7人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宣誓儀式。同時,皖南地區(qū)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農民補習夜校支部”宣告成立。支部直屬中共中央局領導,梅大棟為支部負責人。支部成立后,召開過兩次重要會議并作出決議。其中有:(一)組織農民協(xié)會,打倒土豪劣紳;(二)進城宣傳、傳播馬列主義;(三)在城內開辦書社,發(fā)行進步報刊;(四)選派骨干去外地學習。
隨著革命理論的傳播,黨組織得到發(fā)展壯大,梅大棟在城里發(fā)展王庭甫、汪君實等人入黨,譚梓生在西鄉(xiāng)下洋吸收譚笑萍、譚鐵肩、譚冰甌等人入黨,旌德縣黨組織很快發(fā)展到30多人。在黨組織發(fā)展的同時,各種群眾組織也得到相應發(fā)展,到1926年底,旌德縣農民自衛(wèi)軍發(fā)展到800多人,開展了斗土豪、砸鹽卡等革命活動。同年秋,梅大棟被組織派往武昌工作,旌德黨組織由譚梓生、王庭甫等人負責。
1927年2月,北伐軍第二軍第六師進抵績溪,政治部主任蕭勁光委任中共黨員譚梓生為旌德縣縣長,各種組織由秘密轉為公開,宣城各地的工農運動如疾風暴雨般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侵華勢力。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委派唐紹堯擔任旌德縣縣長,譚梓生被迫離任,黨的工作由未暴露身份的王庭甫負責。唐紹堯上臺后,大肆破壞革命組織,搜捕關押80余人。唐紹堯在旌德實行反動統(tǒng)治、向革命群眾實行反攻倒算的消息傳到武漢后,時任共青團湖北省委秘書的梅大棟立即派在武漢學習的喻世良、梅樹基、譚笑萍、譚涵宇4人回到旌德,組織反抗斗爭。4人回到旌德縣仕川村后,又召集王庭甫、汪守仁、程朝干等在喻世良家召開黨員會議,決定擴大仕川農民自衛(wèi)軍隊伍,聯(lián)合旌德各鄉(xiāng)農民,舉行武裝起義。5月16日,他們領導全縣800多名農民自衛(wèi)軍舉行暴動,攻打旌德縣城。但因組織不嚴密,暴動失敗,黨支部和農民自衛(wèi)軍等組織遭破壞,王庭甫等人壯烈犧牲。
旌德暴動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宣城境內第一次革命武裝暴動。
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后,宣城籍在外地入黨的黨員紛紛返回宣城,開始在宣城建立地方黨組織。8月,中共旌德特別支部在下洋村成立;9月,在上海入黨的夏雨初回鄉(xiāng)建立了中共郎溪特別支部;11月,參加南昌起義的祖晨、史泗群回到宣城,與田道生一起成立宣城獨立支部。到1927年底,旌德、宣城、郎溪3縣發(fā)展到7個支部,有黨員103人。各支部成員利用各種身份,在農村中發(fā)展農協(xié)會員,組建與爭取武裝,積極準備暴動。1928年4月,中共宣城縣臨委在省臨委派員幫助下成立,當時的任務是:組織兵運、發(fā)展農協(xié)、建立黨的組織。11月,涇縣成立了雙花園支部。1929年2月,中共滬寧特委派張震到廣德,成立中共廣德特別支部,負責人有張震、王金林等,屬江蘇省委領導;同年春,中共浙西特委派傅金林到寧國蓬山村建立中共寧國特別支部,書記傅金林,屬杭州市委領導;同年冬,中共廣德縣委成立。1931年夏,中共績溪支部也建立起來。至此,宣城地區(qū)7個縣(市、區(qū))都有了黨組織。
1928年到1931年的4年中,郎溪、廣德、宣城相繼爆發(fā)了郎溪農民暴動、廣德農民暴動和宣城廟埠暴動。其中在廣德農民暴動期間成立了皖南紅軍獨立團,建立基層蘇維埃政權和農會、婦協(xié)、赤衛(wèi)隊、共青團、兒童團等群眾組織,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發(fā)動的3次大規(guī)?!扒褰恕?,紅色區(qū)域面積一度超過600平方公里,人口有5萬多人,堅持斗爭達1年7個月。
這3次暴動雖然最后都失敗了,但是在宣城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播下了永不熄滅的革命火種。此后,宣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xù)頑強奮斗,特別是1938年8月2日至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進駐云嶺,中共中央東南局和皖南特委也先后遷入宣城。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局的指示,在中共皖南特委的領導下,在新四軍的幫助下,宣城各地黨組織陸續(xù)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黨組織的成立,揭開了宣城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篇章,標志著宣城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責任編輯: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