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謝凱悅,張 帆,許金海,馬俊明,童正一,莫 文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上海200032)
頸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病[1]。有研究顯示,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呈年輕化發(fā)展趨勢[2]。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是治療頸椎病的“金標準”[3]。頸部制動并維持頸脊柱中立位是保證頸椎病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的有效措施[4]。保持舒適而有效的體位是維持頸部制動的前提,合適的頸枕是關鍵要素之一[5]。用枕不當可造成患者頸性腦供血不足而引發(fā)頭暈等不良反應,而枕頭過高會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狀態(tài),頸肌及韌帶等軟組織負荷過大而引起頸椎肌肉勞損[6]。目前醫(yī)院常用的是統(tǒng)一規(guī)格的軟枕,軟枕不易調節(jié)枕頭高低,容易使頸椎長時間處于過屈、過伸的狀態(tài)。本研究根據(jù)頸椎術后患者的康復要點及臨床護理需求,設計并制作了充氣式護頸枕應用于頸椎術后患者,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骨傷科行頸椎手術的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2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的26例患者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年齡≥18歲且≤60歲;神志清楚,具有正常的表達、感知能力;肢體肌力正常;愿意配合且對該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有精神疾病史;術后發(fā)生引流管不暢。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頸椎病類型、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術后6 h內均采取平臥位;之后每2 h協(xié)助患者翻身1次,按照側臥位、平臥位的順序依次輪換,翻身時采用軸線翻轉法,保持頭、頸、軀干呈一直線;予以抬高床頭10°~15°,以利于患者呼吸、減輕水腫;指導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用手保護手術切口,防止傷口牽拉疼痛。對照組患者在術后6 h后,護士在患者頭部下墊軟枕、頸部兩側放置自制的沙袋以保持頸椎平直位制動。觀察組患者術后6 h后開始使用頸部充氣枕使頸部制動,并維持頸脊柱中立位。
1.2.1.1 充氣式護頸枕的設計充氣式護頸枕由三個獨立的記憶乳膠體枕墊、兩根充氣連接線、乳膠充氣球和旋轉閥構成,見圖1(掃描文末二維碼可了解關于“充氣式護頸枕”的更多圖文信息)。充氣式護頸枕的主體包括面料層和填充物層,面料層為可拆卸的親膚材質,包裹在填充物的外部。填充物為三個獨立的、符合人體工學并用于支撐人體頭部與頸部的記憶乳膠墊,中枕墊分別和左枕墊、右枕墊連接在一起。左枕墊和右枕墊內設有氣囊,氣囊位于左枕墊和右枕墊的正面,當充氣時向頸部膨脹,貼合頸部兩側弧度,達到固定頸部并限制頸部活動的效果。兩側氣囊都與充氣連接線相連,并配有旋轉閥以防止充氣后漏氣,關閉旋轉閥可防止氣體逸出,打開旋轉閥可驅盡氣囊中的空氣,氣囊的充盈主要靠乳膠充氣球將空氣注入氣囊。充氣式護頸枕可用紫外線燈管照射30 min進行消毒,外部面料污染或潮濕后可以卸下清洗晾干后再次使用。
圖1 充氣式護頸枕結構示意圖
1.2.1.2 充氣式護頸枕的使用當患者平臥位時,可通過擠壓乳膠充氣球使左右內置充氣枕膨脹,兩側的充氣枕呈“∩_∩”形;當患者的體位改變至左/右側位時,可通過旋轉閥放松近側充氣枕,呈“∩__”或“__∩”形,因對側膨脹乳膠枕有一定硬度,可在患者枕部及頸部形成抵抗力,達到頸部制動的效果,并可支撐患者肩部,保持側臥位時的有效體位,從而減少頸部轉動時拉扯到傷口而引起的疼痛。
1.2.2 評價指標①舒適度:采用BCS舒適量表(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7]評估患者自我報告的舒適度,該量表分5個程度依次賦值0~4分,包括0分(持續(xù)疼痛)、1分(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時疼痛嚴重)、2分(平臥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時輕微疼痛)、3分(深呼吸時亦無痛)、4分(咳嗽時亦無痛),由責任護士詢問患者并給出舒適度評分,每2 h翻身時評估1次,直至患者下床活動撤離護頸枕。②疼痛:采用數(shù)字評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評估患者主訴的疼痛,由責任護士詢問患者并按無痛~劇痛依次賦值0~10分,每2 h翻身時評估1次,直至患者下床活動撤離護頸枕。③拔管時間:計算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日起至拔除引流管的時間,以d為計量單位。④術后傷口拆線時間:自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日起至醫(yī)師為其傷口拆線的時間,以d為計量單位。⑤術后下床時間:自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日起至醫(yī)師允許其下床步行的時間,以d為計量單位。⑥日引流量:每天由夜班護士記錄患者的24 h引流量,以mL為計量單位。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否則采用四分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舒適度、疼痛得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自我報告的BCS評分高于對照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舒適度、疼痛得分比較 (分,±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26 26 BCS評分2.43±0.73 1.91±0.61 2.787 0.007 NRS評分2.23±0.88 2.73±0.79 2.156 0.036
2.2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兩組患者的拔管時間、傷口拆線時間及日引流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d,±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d,±s)
組別例數(shù)拔管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Z值P值26 26 7.45±1.69 6.86±1.67 1.266 0.211傷口拆線時間10.82±3.16 12.29±3.48 1.594 0.117術后下床時間2.64±0.78 3.14±0.90 2.141 0.037日引流量[mL,M(P25,P75)]17.0(10.0,23.0)16.0(11.0,30.0)0.423 0.673
3.1 應用充氣式護頸枕能提高頸椎術后患者的舒適度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頸托作為術后維持頸椎生理曲度的主要支具,但術后患者大多以臥位為主。有些頸托材料和質地較硬,患者使用時常感到不適[8]。本研究采用的充氣式護頸枕中主要材質為記憶乳膠體枕墊,具有不易變形、臥位時處于低壓力狀態(tài)的特點,有利于減少皮膚損傷的發(fā)生;同時,該充氣式護頸枕可以根據(jù)患者體位變化、舒適度隨時調節(jié)墊枕的高度,有利于保持頸椎的中立位。由表1可見,較傳統(tǒng)的術后頸部固定方法相比,應用充氣式護頸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頸椎術后患者的舒適度、降低術后疼痛感(P<0.05)。其主要原因可能為充氣式護頸枕可起到固定患者頸部、維持其正常生理弧度的作用,也可降低患者因翻身時頸部體位不正確而造成手術切口牽拉引起的疼痛、傷口裂開、引流管折疊或滑脫等。
3.2 充氣式護頸枕能促進頸椎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由表2可見,較傳統(tǒng)的術后頸部固定方法相比,應用充氣式護頸枕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臥床時間、增加患者術后下床的時間(P<0.05),說明應用充氣式護頸枕能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同時,患者在“側臥位、平臥位、側臥位”的體位輪換過程中,通過“放氣、充氣、放氣”的動作,可強化患者以握力球訓練上肢力量及靈活性的術后功能鍛煉,符合當前的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表2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術后拔管時間、拆線時間及術后引流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雖然應用充氣式護頸枕無法縮短患者的拔管時間、縮短傷口拆線時間、減少日引流量,但也證明該充氣式護頸枕的應用是安全的。該結果與杜雪蓮等[9]設計的智能充氣護理枕效果類似,但本研究采用的充氣式護頸枕可增加患者額外的上肢功能鍛煉,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
應用自制的充氣式護頸枕可提高頸椎術后患者的舒適度、減輕術后疼痛,促進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該充氣式護頸枕操作簡單、安全,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來源局限,對于該專利的普及仍需要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