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參照群體、社會地位與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
        ——基于廣州調查的實證分析

        2021-09-16 02:53:10李樹茁悅中山
        人口學刊 2021年5期
        關鍵詞:城市居民主觀農民工

        袁 玥,李樹茁,悅中山

        (A.西安交通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B.西安交通大學 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C.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一、引言

        我國產業(yè)工人和商業(yè)服務業(yè)勞動者的主要來源都是以農民工為主的流動人口。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019 年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的最新數(shù)據(jù),2019 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 億人,[1]占總人口的22.0%。農民工群體在我國工業(yè)化發(fā)展進程中,為推動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經濟增長是我國居民提升幸福感的動力,過去10年的居民主觀幸福感總體呈上升趨勢。[2]然而,經濟增長帶來的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同社會群體存在明顯差異,對不同社會群體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也不同;其中,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仍處于較低水平,[3]既低于城市居民也低于農村居民。[4]這與新型城鎮(zhèn)化提出的以人為核心的目標相背離。為了實現(xiàn)“人”的城鎮(zhèn)化,滿足人民群眾更幸福、更高質量生活的需求,[5]應該從只關注農民工的客觀生活質量,轉向同時關注他們在城市生活的主觀評價和心理感受,[6]即主觀社會地位和生活滿意度。

        對農民工來說,他們在城市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生活滿意度水平也越高。但當農民工的收入、職業(yè)等客觀社會經濟地位普遍得到改善后,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逐漸減弱,而主觀社會地位作為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補充維度,能夠更顯著地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7-8]這主要是因為主觀社會地位是個體感知到的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相對位置,與參照群體相關。個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群體進行社會比較而產生的主觀地位自評結果存在明顯差異。當農民工因流動導致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他們會接觸不同地理范圍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使得他們在選擇參照群體來評估自己的社會地位時可能同時包括不同空間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因此,研究農民工在流動的過程中如何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以及這一選擇標準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可為研究人員分析人們社會地位評價標準的變化提供新的視角。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參照群體、社會地位和生活滿意度

        大量有關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經濟地位是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傳統(tǒng)的社會經濟地位強調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絕對地位,常通過收入、教育和職業(yè)這三個客觀指標來衡量,對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重要影響。[9-11]已有文獻在探討收入、社會地位和公平感等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時往往涉及相對剝奪和社會比較這兩個理論,前者強調比較的結果,后者則強調比較的過程。雖然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但在比較對象的選擇上都包含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v向維度指個體因時間或空間的變化將自己的現(xiàn)狀和過去進行比較,個體的內在因素在這里發(fā)揮重要作用。[12]Clark 和Tella 等指出生活滿意度與個人過去的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13-14]羅楚亮進一步發(fā)現(xiàn)除了個體縱向收入的增加對幸福感有顯著提升外,相比過去有所改善的生活狀況也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面。[15]橫向維度指個體將自己的現(xiàn)狀和周圍人進行比較,參照群體是這一維度的重要概念。[12]Ferrer-I-Carbonell 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與參照群體相比的相對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16]同時,這一相關關系在發(fā)展中國家表現(xiàn)出更強的穩(wěn)定性。[17]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維度的比較,當人們感知自己的現(xiàn)狀處于劣勢時,都會對生活滿意度產生不利影響,但與參照群體相比的橫向維度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研究發(fā)現(xiàn)客觀社會經濟地位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正在逐漸減弱,而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則越來越顯著。[18-19]主觀社會經濟地位是人們的主觀心理感受,強調個體在社會結構中與特定參照群體比較后的相對地位。[20]參照群體理論(Reference group theory)認為人們在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時,往往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己經常接觸、有實際交往和穩(wěn)定社會聯(lián)系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而非一個抽象的群體,參照群體對人們評價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發(fā)揮重要作用。[21]一般來說,以不同參照群體為標準進行的自我評價會對個體的主觀感受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用。Buunk等發(fā)現(xiàn)不論是與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比較,還是與社會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比較都可能對個體產生積極的影響。[22]

        Adler 等首次提出測量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經典10 級梯形評分,隨后的研究大多采用此方法來衡量人們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23]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控制客觀社會經濟地位后,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成年人健康的顯著正向影響在不同人群中都存在。[24]雖然Adler 的方法測量了個體與他人比較后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但該方法僅選擇一般人群作為衡量自己相對社會地位的參照群體,而沒有進一步探討不同個體可能會選擇不同的參照群體作為自己的評價標準。在這種情況下,Evans 和Kelley提出:相比整個社會或者抽象概念,人們更愿意與親戚、朋友、同事或者熟人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25]并且,還會因為與這些重要他人的比較結果較差而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21]從而降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偟膩碚f,人們依據(jù)客觀分層指標區(qū)分的社會階層難以改變,但與參照群體比較的主觀感受可以因參照群體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從而緩解社會不平等帶來的相對剝奪感。[26]

        (二)移民的參照群體和農民工的參照群體

        與非移民群體不同,移民參照群體的選擇過程更加復雜。當移民的生活環(huán)境因遷移而發(fā)生變化時,遷移者很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參照群體類型和比較標準。[27]當移民利用Adler等提出的全社會一般人群的標準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時,他們的跨境特征使“全社會一般人群”既可以指遷出國的一般人群,也可以指遷入國的一般人群。不同的遷移理論對移民選擇哪個“一般人群”作為參照群體來評價自己的社會地位有不同的看法。勞動力遷移的兩個主要的傳統(tǒng)理論認為移民通常將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與遷出國進行比較并根據(jù)遷出國的社會標準來評價自己的社會地位。[24]第一個理論是Piore支持的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該理論認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動因是發(fā)達國家對低工資勞動力的長期需求,這一需求使大量的跨境勞動力流入發(fā)達國家;[28]然而,他們中的大部分只把此類遷移當作是增加個人或家庭經濟實力的一個途徑,而非永久性遷移,他們的情感歸屬和社會網絡仍以遷出國為主。[29]另外一個理論是新遷移經濟學理論(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個體的遷移決策是基于家庭或整個家族而非遷移者本身做出的,遷移的目的既是為了預期收益最大化,也是為了家庭風險最小化,家庭經過權衡利弊后做出部分家庭成員外遷的決策是為了減少整個家庭在遷出國的相對剝奪感。[28]基于新遷移經濟學理論的假設,Stark 認為從短期來看,遷移者將繼續(xù)選擇遷出國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而長期來看,遷移者將選擇遷入國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但是,在長短期之間的中間過渡期,遷移者將同時選擇遷入國和遷出國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24]

        與Stark 和Piore 支持的勞動力遷移理論不同,跨國主義理論(Transnationalism)的文獻認為遷移者同時在遷入國和遷出國兩地從事跨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即使他們與遷入國的聯(lián)系逐漸加深,他們也同時維持著和遷出國的強聯(lián)系。[30-31]這一情況正是Stark 提到的中間過渡期的狀態(tài),遷移者會同時與遷出國和遷入國進行比較。也就是說,跨國主義理論假設遷移者不以遷出國和遷入國任何之一作為唯一居住地,而是通過在遷出國和遷入國之間建立經濟和社會文化的聯(lián)系把二者聯(lián)結起來,使遷移者在衡量自己的社會地位時,同時選擇遷入國居民和遷出國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從而形成參照群體的雙框架(A dual frame of reference)。[24]

        現(xiàn)階段關于我國農民工參照群體選擇的研究大都是基于社會心理學中相對剝奪的視角,探討農民工與參照群體比較后的被剝奪感。而在如何選擇參照群體的問題上并未進行深入探討,使得在參照群體的選擇上表現(xiàn)出隨意性和不一致性,由此得出的邏輯和結論也各不相同。例如,選擇標準不統(tǒng)一:有的選擇與老家村民進行比較,[32]有的選擇與全社會人群進行比較,[33-34]還有的選擇與本地的親戚朋友或居民進行比較。[35]盡管有關我國農民工參照群體選擇的文獻有限,但Knight和Gunatilaka針對我國農民工的實證研究為此提供了一些啟示。他們發(fā)現(xiàn)農民工更關心自己的物質財富,并且愿意選擇城市居民這一新的參照群體進行比較。[4]在此基礎之上,徐廣路等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新老農民工選擇參照群體的差異。他們認為老一代農民工通過與家鄉(xiāng)農民比較來緩解自己的相對剝奪感,而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選擇城鎮(zhèn)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即使這會讓他們感受到較強的相對剝奪感。[36]程菲等通過與老家農民相比和與本地市民相比這兩方面來測量農民工的相對社會地位。[11]該研究是第一個同時包括老家和城市兩類參照群體的實證文章,但并沒有深入分析為什么農民工在選擇參照群體時需要從這兩方面進行考慮,而不是僅考慮本地市民或老家村民中的某一類。綜上所述,至今還沒有研究深入探討農民工在選擇參照群體時出現(xiàn)不一致現(xiàn)象的原因,即農民工在參照群體的選擇上為什么會選擇這部分人而沒有選擇另一部分人。[21]有學者提出隨意設定比較對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無法從根本上回答“人們究竟會與誰比較”這一核心問題,[37]而目前對于這一方面的探討還很少。也就是說,已有研究忽視了農民工對自己主觀社會經濟地位進行評價時所選擇的參照群體可以既包括流出地社會(老家村民)也包括流入地社會(城市市民)。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理論層面探討農民工在流動過程中參照群體的選擇和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假設

        根據(jù)上文的綜述,傳統(tǒng)遷移理論和跨國主義理論在分析移民如何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時是兩個競爭性的分析框架:傳統(tǒng)遷移理論認為遷移者始終維持與遷出國的緊密聯(lián)系,在評估自己的遷移行為是否成功時會天然地選擇遷出國作為參照群體;相反,跨國主義理論認為遷移者更愿意同時選擇遷出國和遷入國兩方面作為參照群體。為了考察國際移民參照群體的選擇是基于傳統(tǒng)遷移理論還是跨國主義理論,Gelatt使用在美國具有代表性的拉美裔和亞裔調查數(shù)據(jù),利用已被大量研究驗證的社會地位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關系對此進行了檢驗。[24]具體操作化時,Gelatt認為當移民在遷出國的社會地位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時,說明移民選擇遷出國的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相反,當移民在遷入國的社會地位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時,說明移民選擇遷入國的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實證結果發(fā)現(xiàn)以上兩個相關關系均顯著,由此說明國際移民同時選擇遷出國和遷入國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支持了跨國主義理論,形成了移民的雙參照群體比較標準。

        農民工作為城市中一個特殊的流動群體,他們的生活場域在流動的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化,與國際移民類似,他們的生活經歷同時覆蓋遷出地(農村)和遷入地(城市)。那么,農民工在評價自己的社會地位時是否與國際移民類似,同時選擇老家村民和城市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為了考察傳統(tǒng)遷移理論和跨國主義理論是否適用于農民工參照群體的選擇過程,本文借鑒上文論述中Gelatt 對國際移民參照群體檢驗的方法與步驟,提出如下競爭性假設:

        假設1a:基于Stark 和Piore 的遷移理論,農民工選擇老家村民作為參照群體來評價自己的社會地位,即與老家村民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設1b:基于跨國主義理論,農民工同時選擇老家村民和城市居民作為參照群體來評價自己的社會地位,即與兩類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除此之外,Stark和Piore都認為隨著遷移者在遷入國居住時間的增加,他們很有可能從僅選擇遷出國作為參照群體逐漸向僅選擇遷入國作為參照群體轉變。相反,跨國主義理論認為不管是剛進入遷入國的新遷移者,還是已經在遷入國居住一段時間的遷移者,他們始終都會同時選擇遷入國和遷出國這兩個參照群體,而不會出現(xiàn)參照群體轉變的情況。Gelatt 的研究對上述移民參照群體轉變的可能性也進行了驗證,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移民的參照群體不會隨著在遷入國居住時間的延長而出現(xiàn)從遷出國向遷入國轉變的現(xiàn)象。[24]但是,孟慧新等和蘇群等在研究我國農民工如何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時對參照群體可能發(fā)生的轉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32][35]這些研究提出農民工最直觀的比較對象是老家村民,但隨著務工時間的推移,參照群體可能會逐漸從老家村民向城市居民進行轉變。遺憾的是,這些研究都只是提出了一種可能性而沒有對這種可能性進行實證檢驗。因此,本文將通過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時間的長短來檢驗他們的參照群體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顯著的變化,并據(jù)此提出如下競爭性假設:

        假設2a:基于Stark 和Piore 的遷移理論,相比在城市居住時間較短的農民工,居住時間較長的農民工在選擇參照群體時將逐漸從老家村民向城市居民轉變,即居住時間越長,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越顯著。

        假設2b:基于跨國主義理論,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時間的長短對參照群體的選擇沒有影響,農民工在任何時候都會同時選擇老家村民和城市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即不論居住時間的長短,農民工與兩類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均顯著。

        三、數(shù)據(jù)與方法

        (一)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的分析數(shù)據(jù)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中山大學于2016年1-4月聯(lián)合開展的廣州市農民工調查。調查對象為在廣州居住一個月以上,15 周歲及以上持有非廣州市、農業(yè)戶口或家里有耕地的居民戶口的農民工。調查在廣州市的白云區(qū)、天河區(qū)、番禺區(qū)、海珠區(qū)和黃浦區(qū)進行,根據(jù)廣州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2015 年廣州統(tǒng)計年鑒,以上五個區(qū)的流動人口總數(shù)約為376.1 萬人,占廣州市流動人口總數(shù)的80.8%。由于沒有可用的抽樣框,調查采用寬松的配額抽樣方法,覆蓋農民工所在的主要區(qū)域和所從事的典型行業(yè),提高了樣本的代表性和多樣性,計劃樣本量為1 500。本次調查的最低抽樣單位為街道,每個街道的樣本量為100個。根據(jù)五個調查區(qū)域的樣本量確定各個調查區(qū)的調查街道數(shù)量,并利用Excel 隨機抽取相應數(shù)目的街道。在每個街道,根據(jù)原國家衛(wèi)計委實施的2014年廣州市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中農村流動人口的職業(yè)比例,在每個調查街道配額抽取相應整數(shù)的農民工。最終獲得有效樣本1 621個。其中,男性占比51.9%,已婚農民工占比66.0%。

        (二)變量設置

        1.因變量

        本文的因變量為生活滿意度,采用Diener的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量表)來測量。五個題項是:(1)我的生活在大多數(shù)方面都接近于我的理想;(2)我的生活條件很好;(3)我對我的生活是滿意的;(4)迄今為止,我在生活中已經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重要東西;(5)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再過一次的話,我基本上不會做任何改變。五個題項均采取5 級Likert 量表正向賦值的方法,從“非常不同意=1 分”到“非常同意=5 分”,將五個題項的得分加總作為生活滿意度的綜合指標,取值范圍為5-25 分之間,分值越高,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

        2.自變量

        本文的自變量為農民工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通過自評社會地位、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和以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三個方面進行測度。社會地位采用經典的10級梯形評分來測量,題項為“您覺得自己處在社會中的哪個位置”,計分時將10級梯形等級評分轉換成10 點計分,取值范圍為1-10 分,得分越高,農民工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越高。以城市居民或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通過“與廣州市民相比,您覺得您的社會地位”和“與老家人相比,您覺得您的社會地位”分別測量,受訪者從“非常高”“比較高”“一樣”“比較低”“非常低”五個選項里選擇最符合自己的一項,計分時將五個等級轉化成5點計分,取值范圍為1-5分,得分越高,農民工認為自己的相對社會地位越高。

        3.控制變量

        首先,本文控制了農民工流動后與流動前的縱向對比指標,包括經濟收入水平、家庭生活質量、家庭成員關系、身體健康狀況、生活居住環(huán)境和勞動工作狀況這六個題項的變化情況。對該縱向對比指標的操作化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逐一對六個題項重新賦值,賦值方法為流動后情況比流動前情況變好賦值1 分,流動前后情況不變賦值0 分,流動后情況比流動前情況變差賦值-1 分;第二步,將六個題項的得分加總作為縱向對比指標的綜合得分,得分范圍為-6-6 分;第三步,根據(jù)綜合得分情況,將該縱向對比指標分為三類,即得分大于0 分的為流動后情況比流動前情況變好,等于0 分的為流動前后情況不變,小于0分的為流動后情況比流動前情況變差。

        其次,本文控制了農民工的客觀社會經濟地位。客觀社會經濟地位指標包括月收入、職業(yè)和教育三個方面。月收入指受訪者在過去六個月內的平均收入,分析時依據(jù)收入的上四分位數(shù)、中位數(shù)和下四分位數(shù)將其分為四類:低于2 500元、2 500-3 199元、3 200-4 499元、等于或高于4 500元。職業(yè)分為非體力勞動者(包括私營企業(yè)主、專業(yè)技術人員、企業(yè)或商業(yè)負責人和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負責人)、半體力勞動者(包括技術工人和辦事人員)和體力勞動者(包括商業(yè)服務業(yè)勞動者、非技術工人、個體戶和農林牧漁人員)三類。教育為連續(xù)型變量,根據(jù)受訪者的最高受教育程度轉化為相對應的接受教育年數(shù)。

        其他控制變量包括人口學特征、流動經歷和就業(yè)情況。農民工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方言掌握程度和健康自評狀況。其中,年齡為連續(xù)型變量;婚姻狀況為二分類變量,分為已婚和未婚兩類,將調查問卷中的初婚、再婚、離婚和喪偶合并為已婚;方言掌握程度為二分類變量,分為會說粵語和不會說粵語兩類;健康自評狀況為連續(xù)型變量,來自SF-36通用健康量表中General Health 子量表的五個題項,將五個問題的分數(shù)相加得到農民工健康自評狀況的綜合得分,取值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農民工的健康自評狀況越好。流動經歷包括本地居留時間、社會歧視狀況和流動距離。其中,本地居留時間為連續(xù)型變量,通過農民工初次來廣州的時間至調查時間之間的長度來測量;社會歧視狀況為二分類變量,借助問卷中“在工作和生活中,您是否受到過廣州市民的歧視”來測量,分為“幾乎沒有”和“有時/經?!眱深?;流動距離為二分類變量,分為省內跨市和跨省流動兩類。就業(yè)情況包括工作時間和工作穩(wěn)定性。其中,工作時間為連續(xù)型變量,通過每周平均工作的小時數(shù)來測量;工作穩(wěn)定性為連續(xù)型變量,借助問卷中“來廣州后,您做過幾份工作”測量。

        (三)分析方法

        本文的生活滿意度指標為連續(xù)型因變量且近似正態(tài)分布,在分析與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作用時,采用OLS方法。同時,本文對所有自變量進行VIF 檢驗,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自變量的VIF均小于2.3,表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具體OLS分析過程如下:

        首先,探討農民工與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根據(jù)前文的論述,農民工與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另一方面是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驗證過程包括三種可能性:其一,當農民工以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不存在相關性時,說明農民工選擇參照群體的理論依據(jù)是Stark和Piore的傳統(tǒng)遷移理論,即農民工的參照群體是老家村民;其二,當農民工以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同時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時,說明農民工選擇參照群體的理論依據(jù)是跨國主義理論,即農民工的參照群體既包括老家村民也包括城市居民;其三,當農民工以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均不存在相關關系時,說明農民工不會選擇任何一類群體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此外,本研究沒有探討農民工僅選擇城市居民作為參照群體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根據(jù)國際移民參照群體選擇的理論解釋和我國農民工的現(xiàn)實情境,僅以城市居民作為農民工參照群體的情況在現(xiàn)階段難以實現(xiàn),因此,我們不進行深入分析。

        然后,分析農民工與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是否會隨著居住時間的延長發(fā)生變化。為了驗證農民工參照群體的選擇是否會隨著他們居留時間的增加而發(fā)生轉變,本文借鑒已有文獻對國際移民遷移時間的劃分方法,將農民工分為流動時間較短(5 年以下)和流動時間較長(5年及以上)兩個群體,對這兩個群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檢驗。

        四、研究結果

        (一)描述性分析

        由表1 可知,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均值為14.5,低于中間水平15.0。在主觀社會經濟地位方面,農民工自評社會經濟地位的得分為4.2 分,低于中間值5.0 分;以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得分高于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得分,且只有大約2.0%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高于城市居民。

        從農民工流動后與流動前的縱向對比指標來看,大約2/3 的農民工認為外出打工使他們在經濟收入水平、家庭生活質量、家庭成員關系、身體健康狀況、生活居住環(huán)境和勞動工作狀況這六個方面的綜合情況變得更好。從客觀社會經濟地位來看,廣州市農民工的平均月工資為3 937.8元,中位數(shù)工資為3 200 元,70.0%左右的農民工的收入低于4 500 元。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受教育年數(shù)約為10 年,以初中學歷為主,占比四成以上。從職業(yè)狀態(tài)來看,農民工仍以體力勞動者和半體力勞動者為主,占比超過95.0%。從其他控制變量來看,男性占比52.0%,平均年齡34.5 歲,66.0%為已婚狀態(tài)(包括初婚、再婚、離異和喪偶),自評健康狀況的平均得分為66.8 分;超過一半的農民工可以說粵語,60.0%的農民工為跨省流動,在廣州生活8 年左右;農民工每周的平均工作時間高達60 個小時,工作時間仍然較長。

        (二)OLS 回歸模型與結果分析

        表2 展示了農民工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影響生活滿意度的OLS回歸結果。其中,模型一的回歸結果顯示了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兩個相對指標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用來驗證假設1a 和假設1b;模型二的回歸結果顯示了農民工居住時間的長短對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兩個相對指標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相關關系的影響作用,用來驗證假設2a和假設2b。

        表2 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生活滿意度的OLS回歸結果

        1.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分析

        由模型一可知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兩個相對指標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城市居民相比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與老家村民相比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由此,假設1a 不成立,假設1b 成立。然而,盡管與兩類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與城市居民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積極影響更顯著。具體來說,與老家村民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每提高一個等級,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提高0.3 分;相應地,與城市居民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每提高一個等級,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將提高0.8分?;谝陨匣貧w結果,本文認為更適合我國農民工參照群體選擇的理論視角是跨國主義理論,即農民工在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時與國際移民類似,同時選擇老家村民和城市居民這兩個參照群體,而不只是依賴于老家村民這個單一的參照群體。此外,農民工的自評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生活滿意度也有顯著影響,即自評社會地位分數(shù)越高,生活滿意度越高。本文的這些發(fā)現(xiàn)與已有研究一致,即無論用何種指標測量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它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始終顯著且方向為正。[11]

        關于控制變量的影響,表2的兩個模型顯示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流動后與流動前的縱向對比指標說明:與農民工流動前后情況不變相比,流動后比流動前情況變好有利于生活滿意度的提高,而流動后比流動前情況變差對生活滿意度則無顯著影響。這一結果與羅楚亮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致,即對流動人口來說,與流動后生活狀況的惡化相比,生活狀況的改善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作用更大。[15]客觀社會經濟地位的三個指標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有不同的影響作用:職業(yè)對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沒有影響;收入對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與低收入群體相比,高收入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積極影響作用非常顯著;教育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產生消極影響。由此說明收入仍然是農民工群體最關心、最看重的方面,較好的經濟狀況可以提高家庭的整體經濟實力和生活居住條件,增強農民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個體對未來充滿信心,進而提高生活滿意度。而教育水平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可能是因為隨著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可能接觸城市中的中上層群體,群際間的顯著差異導致農民工更深刻地體驗到先賦性身份地位帶來的不平等,產生更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和不滿足感,從而嚴重降低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水平。另外,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和自評健康狀況對生活滿意度均有顯著影響。女性比男性、已婚比未婚生活滿意度高。年齡越大、自評健康狀況越好,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

        2.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不同居住時間的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分析

        模型二是以5 年為分界線的兩類農民工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由模型二可知,不論農民工選擇城市居民還是老家村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生活滿意度的顯著影響僅對居住時間更長(5 年及以上)的農民工發(fā)揮積極作用,且與城市居民相比的社會地位對居住時間在5年及以上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作用更強。同時,考慮農民工參照群體的轉換可能需要比5 年更長的時間,我們還將農民工的居住時間按10 年分為10 年以下和10 年及以上兩個群體進行考察?;貧w結果與模型二類似,因空間限制,文中未展示回歸結果(可提供)。

        總的來說模型二的回歸結果不能支持假設2a,即農民工參照群體的選擇不會隨著在城市居住時間的延長而出現(xiàn)由老家村民向城市居民轉變的現(xiàn)象。相反,模型二顯示隨著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時間的延長,他們與兩類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變得越顯著,即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越久,越有可能同時選擇老家村民和城市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但是,流動時間較短的農民工不會選擇任何一類群體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由此假設2b只得到部分驗證。以上發(fā)現(xiàn)表明農民工通過選擇參照群體來評估自己的相對社會地位和可能的參照群體轉變都不會發(fā)生在流動時間較短的農民工身上,這可能是因為農民工在流入城市的初期處于較低的需求層次且以增加個人或整個家庭的經濟收入為主要目的,只有當較低的需求層次得到滿足后,他們才有可能關注自身在社會結構中的相對地位。隨著經濟狀況的逐漸改善和居住時間的增加,他們在城市基本穩(wěn)定后將開始關注與參照群體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借鑒國際移民參照群體選擇的理論依據(jù)和檢驗方法,利用廣州數(shù)據(jù)考察了我國農民工如何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以及參照群體的選擇是否會隨著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時間的增加而發(fā)生變化。實證結果發(fā)現(xiàn):農民工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和以老家村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著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時間的增加,農民工與兩類參照群體相比的相對社會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顯著相關關系沒有發(fā)生變化。

        首先,本文發(fā)現(xiàn)農民工與老家村民相比的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這說明老家村民作為與農民工有穩(wěn)定社會聯(lián)系的重要他人,構成了農民工參照群體的一部分,與已有研究一致。[21][25]本文還發(fā)現(xiàn)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相比的主觀社會地位對生活滿意度也存在顯著影響,這說明城市居民也是農民工參照群體的一個重要部分,這與孟慧新等認為的城市社會尚未成為大多數(shù)農民工的參考框架的結論不一致,[32]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農民工的福利參照群體是城市普通家庭而不再是農村家庭,[38]支持了我們的觀點。以上兩方面說明農民工會同時選擇老家村民和城市居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支持了跨國主義理論提出的雙參照群體比較標準對我國農民工參照群體選擇的適用性,拒絕了Stark和Piore的傳統(tǒng)遷移理論提出的選擇單一參照群體的假設。另外,跨國主義理論的雙參照群體比較標準既適用于國際移民也適用于我國農民工,這一檢驗結果間接說明了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個體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作用在不同社會結構和文化情境中具有穩(wěn)定性。[39]與此同時,本文從參照群體選擇的理論視角回應了程菲等在測量農民工主觀社會經濟地位時同時選擇老家村民和城市居民兩類參照群體的原因。[11]現(xiàn)階段來說,農民工既會選擇與自己社會地位相近的人(老家村民)作為參照群體,也會同時選擇與自己社會地位相差較大的人(城市居民)作為參照群體。盡管城鄉(xiāng)差距導致農民工與前者比較時會獲得相對滿足感,而與后者比較時可能會帶來強烈的相對剝奪感,但隨著戶籍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新一代農民工逐漸成為主體,農民工會更加關注自身在城市的發(fā)展機會,而不再把流動看作是臨時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一種被迫選擇。在這種情景下,農民工必然會將城市居民納入自己的參照群體比較范圍,而本文的發(fā)現(xiàn)也證實了城市居民這一參照群體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影響作用。因此,充分發(fā)揮與城市居民相比的積極比較效應,激勵農民工進一步地改善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從而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對農民工的心理福利和社會融合至關重要。

        此外,有研究指出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時間的長短會影響他們參照群體的選擇并發(fā)生分化。[32]本文發(fā)現(xiàn)了該研究提出的分化現(xiàn)象,即居住時間不同的農民工在參照群體的選擇上存在差異:在城市居住時間越長的農民工越愿意同時選擇雙參照群體;相反,在城市居住時間較短的農民工既不會選擇城市居民也不會選擇老家村民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由此,在農民工的流動時間影響參照群體選擇的問題上,跨國主義理論只得到部分驗證??梢?,農民工外出流動時間越長,參照群體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越大,評價標準也會越高,[40]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發(fā)揮的作用越強。

        以上發(fā)現(xiàn)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本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農民工在流入城市的初期,不愿意與參照群體進行相對社會地位的比較,而隨著居住時間的增加,參照群體才開始發(fā)揮顯著的影響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研究可對農民工的居住時間進一步細分,例如,利用上下四分位數(shù)和中位數(shù),從而更準確地探討農民工在選擇雙參照群體時是否存在先后順序。第二,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在客觀社會經濟地位和心理健康之間發(fā)揮的中介作用,[11]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參照群體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探討客觀社會經濟地位、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第三,農民工群體是一個異質化的群體,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從小在城市長大,他們在文化、觀念和行為等多個方面與老一代農民工存在較大差異,這也會對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參照群體產生一定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該從代際差異的視角進一步探討新老農民工在參照群體的選擇上可能存在的差異。

        本文還存在以下局限性:其一,基于橫截面數(shù)據(jù)的條件限制,本文無法辨別究竟是居住時間還是同輩效應對農民工參照群體的選擇發(fā)揮作用;而使用縱貫數(shù)據(jù)則可以準確而有效地描繪居住時間對農民工參照群體選擇的影響過程。其二,調查數(shù)據(jù)沒有涉及農民工在流動之前的主觀社會地位情況,因此無法對比農民工流動前后主觀社會地位的變化情況以及這種變化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對此加以探討。

        猜你喜歡
        城市居民主觀農民工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zhí)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對城市居民行為影響的效果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fā)案量下降
        加一點兒主觀感受的調料
        刑法主觀解釋論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城市居民低碳意識與行為調查分析——以烏魯木齊市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娛樂生活(1949—1966)
        關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議案
        對農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驚小怪
        天堂AV无码AV毛片毛|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视频| 丰满人妻无奈张开双腿av| 欧美成人精品午夜免费影视|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小说 | 国产精品一区av在线|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 白嫩少妇在线喷水18禁| 老熟女老女人国产老太|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人妻少妇邻居少妇好多水在线| 国产精品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最新精品一区二区|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国产美女一级a毛片在线| 蜜桃av福利精品小视频| av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av|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制服丝袜人妻中出第一页| 偷拍视频十八岁一区二区三区| 日出白浆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久久亚洲道色宗和久久| 男人的天堂av一二三区| 狼人精品剧情av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自慰出白浆|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911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午夜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日日躁 |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