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香
1.日本某特務機關的一份電報指出:18日夜十時半許,暴戾的中國軍隊在奉天北面的北大營以西,破壞南滿鐵路線,襲擊我守備隊,與我前來之一部守備隊發(fā)生沖突。據報告,奉天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正向現場出動。對此電報解讀正確的是()
A.此電報客觀地反映了當時中日間的沖突
B.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zhàn)
C.說明當時中日事變確由中方引起
D.揭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序幕
2.“此次中國共產黨發(fā)表之宣言,即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之例證。宣言中所舉諸項,如放棄暴動政策……取消蘇區(qū)與紅軍,皆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條件……而其宣稱愿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斗,更足證明中國今日只能有一個努力之方向?!笔Y介石的以上談話()
A.推動了國民革命的興起
B.標志著局部抗戰(zhàn)的開始
C.促進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
D.促使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
3.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fā)表宣言:“淞滬一隅,抗戰(zhàn)亙于三月,各地將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筑成壕塹,有死無退?!辈牧媳砻麂翜麜?zhàn)的積極作用是()
A.取得抗戰(zhàn)以來的首次勝利
B.推動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C.粉碎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
D.扭轉抗戰(zhàn)初期的不利局面
4.1939年毛澤東撰文指出:“一二·九運動發(fā)生在紅軍北上抗日到達了陜北之時。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幫助了一二·九運動,同時,一二·九運動也幫助了紅軍。這兩件事的結合,就幫助了全民抗戰(zhàn)的發(fā)動。”可見,毛澤東認為“這兩件事”()
A.促使國民政府內外政策改變
B.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
C.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D.實現了國內政治力量的平衡
5.1941年底,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爆發(fā),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不斷挫敗日軍進攻。在多處給予來犯日軍重大打擊,最終來犯之敵狼狽逃竄,……恢復戰(zhàn)前態(tài)勢?!舜螘?zhàn)為長沙數次會戰(zhàn)以來首次全面勝利。中國軍隊的此次作戰(zhàn)()
A.全面扭轉了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防守態(tài)勢
B.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
C.提升了國人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D.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6.日軍占領中國臺灣和朝鮮后,實施“總督制”進行直接統(tǒng)治,不存在任何名義的“自治”機構。相比之下,日本在中國大陸占領區(qū)則都掛有“自治政府”之類的招牌,要求建立的各級政權都“必須真正適合于漢民族的特性”。這在本質上體現了日本()
A.打倒和摧毀抗日政權
B.在淪陷區(qū)實行地方自治
C.拉攏反蔣分子以激起內訌
D.實行“以華制華”的侵略政策
7.1940年10月,日本內閣通過《國土計劃設定綱要》,該文件提出所謂的“適地適產主義”。具體地說,就是在日本本土著重發(fā)展軍事工業(yè)、機械工業(yè)和精密工業(yè),在中國東北由偽滿洲國著重發(fā)展電氣工業(yè)、礦業(yè)、部分機械工業(yè)和輕工業(yè),在華北著重開發(fā)礦業(yè)、鹽業(yè),在華中
則容許存在一些輕工業(yè)。日本的“適地適產主義”意在()
A.摧毀淪陷區(qū)的中國民族工業(yè)
B.從經濟上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意志
C.采取“軍事管理”的辦法,將中國民族企業(yè)整個吞并
D.將淪陷區(qū)的經濟納入日本的戰(zhàn)時經濟體系
8.據統(tǒng)計,1938年在中國內遷過程中,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共向四川運送了150萬人、100萬噸貨物。該公司有116人獻出了生命,61人傷殘,16艘船被炸殘炸沉。這反映了()
A.抗戰(zhàn)開始后工業(yè)布局相對合理
B.國民政府動用所有資源抗戰(zhàn)
C.民族工業(yè)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
D.企業(yè)家強烈的實業(yè)救國精神
9.20世紀30年代的一份《國聯調查團報告書》指出:“日本軍隊未經宣戰(zhàn),將向來毫無疑義屬于中國領土之一大部分地面強奪占領,使其與中國分離并宣布獨立,事實俱在?!贝藞蟾鏁ǎ?/p>
A.推動了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的進程
B.直接導致了一二·九運動的興起
C.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的罪行
D.遏制了日本對中國的進一步侵略
10.1936年9月,毛澤東等人致電朱德等人明確指出:“中國最大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抗日反蔣并提是錯誤的?!贝撕?,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又強調“要用各種辦法逼蔣抗日”。這反映了()
A.國共矛盾是此時中國的主要矛盾
B.國民政府開始放棄反共的立場
C.華北事變加速了國共關系的和解
D.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得以確立
11.1936年,胡適在上海《大公報》發(fā)表文章稱“五年的忍辱不戰(zhàn),所求的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張學良忽然造反了”。胡適評論的是()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
C.抗日戰(zhàn)爭
D.重慶談判
12.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冥思廳中有這樣一段話:“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鑒,讓孩童不再恐懼,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zhàn)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边@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愿望是()
A.以史為鑒,科學發(fā)展
B.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C.正視歷史,歷史不容篡改
D.牢記歷史,牢記仇恨
13.據抗戰(zhàn)勝利后不完全調查顯示,1937年日軍占領南京后搶走器具30.9萬余件,金銀首飾14200兩,珍貴書籍14.86萬冊,古玩7300件,糧食1200萬石。搶劫和破壞的其他財富尚未統(tǒng)計。這種野蠻的經濟掠奪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
A.積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資金
B.實現中日經濟提攜
C.轉嫁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
D.滿足戰(zhàn)爭需要,“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
14.從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中華民國戰(zhàn)時首都重慶進行了多達218次的戰(zhàn)略轟炸,其間日本出動飛機9000多架次,投彈11500枚以上,造成10000人以上死亡,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日軍轟炸重慶的戰(zhàn)略目的是()
A.貫徹速戰(zhàn)速決戰(zhàn)略
B.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C.打擊敵后抗日力量
D.鞏固對淪陷區(qū)的控制
15.右圖是一幅題為《日本的泥腳》(1938年)的漫畫。導致漫畫中情形出現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軍發(fā)動百團大戰(zhàn)
②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③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頑強抗戰(zhàn)
④共產黨敵后戰(zhàn)場的有力牽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6.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曾對一場戰(zhàn)役作這樣的報道:“整個華北地區(qū),從晉北山區(qū)到東海岸,從南面的黃河到北面的長城,都成了戰(zhàn)場……一百團人打擊了敵人的整個經濟、交通線和封鎖網,戰(zhàn)斗是熾烈而無情的?!睂ι鲜鰬?zhàn)役理解正確的是()
A.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B.是抗戰(zhàn)以來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戰(zhàn)初期的最大勝利
D.促進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
17.敵后抗日根據地依據“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原則進行選舉,選出的議員中,既有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也有不少開明的地主、士紳、社會名流、學者等。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選舉()
A.剝奪了土豪劣紳的政治權利
B.鞏固并發(fā)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C.踐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D.推動了民主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
18.1937年某一事件后,中共中央通電發(fā)出號召: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毛澤東等人致電蔣介石,表示“紅軍將士,咸愿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wèi)國之目的”。由此可知
此事件為()
A.七七事變B.九一八事變
C.一二·九運動D.南京大屠殺
19.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fā)表談話,指出: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一講話()
A.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zhàn)到和平的序幕
B.說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
C.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zhàn)的開始
D.有利于國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20.董保存在《走進懷仁堂》中記敘了1938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新四軍編制后,遂即進行撥款并撥發(fā)五架無線電報機,一下就解決了南方游擊隊的燃眉之急。這一事例說明()
A.國共兩黨始終團結抗戰(zhàn)
B.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由此建立
C.中日軍事實力對比懸殊
D.國共雙方合作抗日,一致對外
21.中國遠征軍軍歌這樣唱道:棄我昔時筆,著我戰(zhàn)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zhàn)歌齊從軍。下列有關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取得了抗戰(zhàn)時期最大的勝利
B.配合英美軍隊抗擊日軍
C.在敵后戰(zhàn)場牽制日軍
D.是全面抗戰(zhàn)路線的典型體現
22.美國《時代》周刊載:每位關心要聞的讀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戰(zhàn)爭機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個星期之久,它的時間表第一次被中國的戰(zhàn)爭機器粉碎了。該戰(zhàn)役()
A.阻止了優(yōu)勢敵人的進攻
B.克服了國民黨的投降危險
C.打亂了日軍的侵華部署
D.體現了國共的聯合抗日
23.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日羅店第四軍潰退,但左右各部隊未動搖,故未致大害。保定陣線如常,山西平型關幸獲大勝,此晉局轉危為安之機乎。材料表明()
A.國共兩黨實現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戰(zhàn)的局面由此開始
C.平型關大捷增強其抗戰(zhàn)信心
D.正面戰(zhàn)場不再是抗戰(zhàn)主戰(zhàn)場
24.原國民政府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薛岳的秘書在回憶錄中寫道:民國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窯洞里的毛澤東、朱德,最讓人佩服之處,是他們的政治遠見,他們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打一場合適的仗,依我看,這一仗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它的軍事意義。“這一仗”()
A.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企圖
B.推動了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
C.取得了正面戰(zhàn)場的最大勝利
D.堅定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信心
25.1938年2月至4月,為驅逐晉西北地區(qū)的中國軍隊,日軍26師團、109師團展開大規(guī)模圍攻。八路軍第120師主動迎敵,經過兩個月的游擊戰(zhàn)殲滅日軍1500余人,繳獲步機槍200余支、汽車14輛等大批裝備,收復了7座縣城和大片國土。這表明當時()
A.抗日戰(zhàn)爭的主要作戰(zhàn)方式是游擊戰(zhàn)
B.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
C.八路軍成了抗日戰(zhàn)爭的主力
D.游擊戰(zhàn)有利于敵后戰(zhàn)場的開辟
26.下圖為二戰(zhàn)主要反法西斯國家參戰(zhàn)數據示意圖。它反映了()
A.抗戰(zhàn)勝利標志著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
B.國際力量支持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保障
C.抗日戰(zhàn)爭結束了列強侵占中國領土的歷史
D.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27.1945年8月,某消息傳到重慶,時人的記錄是:“突然,整個城市爆發(fā)出一片歡呼聲
和爆竹聲……整個城市就變成了一座巨響和狂歡的火山?!痹撓⑹侵福ǎ?/p>
A.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B.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
C.美國向日本投下了原子彈
D.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場失敗
28.《從沉淪到榮光——抗日戰(zhàn)爭全記錄》在評價抗日戰(zhàn)爭時說:“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則是中國重新崛起和復興的起點,是‘復興的樞紐?!蹦苷f明上述觀點的是抗日戰(zhàn)爭()
A.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B.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C.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29.有學生在查閱日本投降資料時找到一份報紙,上面寫道:“日本帝國大本營遵麥克阿瑟元帥之訓令,通令國內及國外各日軍司令……向盟軍司令無條件投降。中國方面……越南(北
緯十六度以北)之日軍,將向蔣委員長投降?!睋丝梢缘贸龅慕Y論是()
A.中國反法西斯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最長
B.中國戰(zhàn)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C.盟軍的援助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因素
D.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抗戰(zhàn)勝利的主要因素
30.朱自清說:“勝利到來的當時,我們喘一口氣……描畫著三五年后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边@說明當時人們的愿望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要和平,爭民主”
C.“還我河山,守土抗戰(zhàn)”
D.“打倒列強,除軍閥”
31.1945年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政治與軍事應整個解決,但對政治之要求予以極度之寬容,而對軍事則嚴格之統(tǒng)一不稍遷就”,而“政令軍令之統(tǒng)一”則是一切問題之“中心”。這段材料表明國民黨()
A.陰謀發(fā)動內戰(zhàn)
B.堅持專制統(tǒng)治
C.搶奪抗戰(zhàn)果實
D.破壞國共合作
32.近代中國的《新民報》曾以“走向和平建國之路,毛澤東為團結而來”為標題報道一則新聞,它說:“全中國人民的心里都在歡呼,歡呼著團結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證?!痹搱蟮婪从车氖牵ǎ?/p>
A.北平和談B.中共七大
C.重慶談判D.西安事變
33.二戰(zhàn)期間,中國扶助朝鮮和越南的獨立運動,派遣遠征軍出征緬甸,介入英印事務。1942年,蔣介石以中國戰(zhàn)區(qū)總司令身份出訪印度,希望印英當局允許印度取得自治領地位,并保證其戰(zhàn)后獨立,同時希望印度國大黨暫緩提出立即獨立的要求,放棄不合作政策。這反映出中國()
A.增強了大國意識與大國責任感
B.成為亞洲政治格局的主導力量
C.保持了與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D.順應了抗戰(zhàn)局面根本好轉的形勢
34.下表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個別年份日軍陸軍分布統(tǒng)計表。
年份日軍陸軍總兵力(師的數量)侵華日軍陸軍兵力(師的數量)侵華兵力所占百分比
1937年24個21個約88%
1938年34個32個約94%
1940年49個38個約78%
1941年51個34個約67%
1942年58個37個約64%
1943年70個38個約54%
據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日本海軍和空軍的實力弱于中國
B.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C.中國抗日戰(zhàn)爭前后歷時八年之久
D.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犧牲最大
35.有學者認為“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確立大國地位的起點”。主要是因為抗日戰(zhàn)爭()
A.取得了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B.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結束了列強奴役中國的歷史
D.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貢獻巨大
36.1945年10月8日,毛澤東發(fā)表了演說,他說:“我們要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克服困難,解決困難,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中國!大家一條心,要和平、民主、團結、統(tǒng)一?!边@說明了()
A.“獨立、自由、民主”是兩黨的共同追求
B.“統(tǒng)一、富強”是當時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C.中國共產黨維護合作,建立聯合政府的誠意
D.國共兩黨再次揭開了團結合作的新篇章
37.1948年初社會上流傳著一首民謠稱:“如今什么都值錢,只有法幣頂討厭,一捆一扎又一包,去買幾根棉紗線?!边@反映了()
A.法幣無法用于購買實物
B.市場上物品非常缺乏
C.通貨膨脹現象較為嚴重
D.日用品價格比較穩(wěn)定
38.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國共進行了重慶談判;解放戰(zhàn)爭臨近尾聲之際,國共之間又展開了一場北平談判。這兩次和談的相似之處是()
A.民主黨派在談判中起了關鍵作用
B.分別達成了建國與和平計劃
C.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國內和平而參加談判
D.國民黨的軍事優(yōu)勢已經喪失
39.1945年8月,毛澤東說,中國的局面,聯合政府的幾種形式,現在是獨裁加若干民主,并將占相當長的時期,我們還是鉆進去給蔣介石洗臉(即改造),而不要砍頭。這段話表明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政治意圖是()
A.進行談判,和平解決兩黨分歧
B.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zhàn)的陰謀
C.改組國民政府,爭取和平民主
D.妥協退讓,維護國共合作
40.1946年,出席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共計38人。國民黨代表8人,共產黨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黨代表5人,無黨派人士代表9人。會議過程中,共產黨代表與民盟代表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取得了一致意見,并團結其他愛國人士結成反內戰(zhàn)、爭民主的聯盟。材料表明()
A.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利益完全一致
B.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得以落實
C.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矛盾已消除
D.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擴大
41.1945年10月,毛澤東在《關于重慶談判》一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qū)。在那個腳盆里,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十三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庇纱丝梢?,當時()
A.中國布滿內戰(zhàn)陰霾
B.國民黨喪失了軍心民心
C.暴力革命觀念深入人心
D.美國大力支持國民政府
42.中國共產黨某部隊曾于1946年向中共中央發(fā)出電文:“我們提議,中央能允許我們在本月底即開始實施主力突圍的計劃,即經鄂中分兩個縱隊分別向陜南及武當山突圍,然后轉至陜甘寧邊區(qū)。”該電文發(fā)出的背景應該是()
A.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B.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qū)
C.國民黨軍隊進攻陜北解放區(qū)
D.解放軍決定進行戰(zhàn)略反攻
43.1948年,國民政府公布《金圓券發(fā)行辦法》,規(guī)定全國各地各種物品貨價折合金圓券出售,到1949年6月,金圓券發(fā)行總額達130多萬億元,超過初定發(fā)行總限額的6.5萬倍。金圓券超額發(fā)行的主要目的是()
A.挽救財政危機
B.抑制通貨膨脹
C.緩和社會矛盾
D.振興民族工業(yè)
44.下表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據此推知,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
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具體有三種分配方法:分配農民個別耕種;分配農民共同耕種;由蘇維埃政府組織模范農場耕種
1929年中央通告第二十八號土地斗爭的主要方式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而不是沒收一切土地
1942年《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扶助農民,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
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實現土地公有制為主要目的
B.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調整
C.以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為目標
D.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45.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山縣西柏坡參觀,他對當地干部群眾說:“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A.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取得全國革命的勝利
B.及時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
C.制定了新中國各項方針政策
D.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
46.毛澤東說:“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yè),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兩黨結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結果?!眹矁牲h發(fā)動的這次革命發(fā)生在()
A.北伐戰(zhàn)爭時期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C.抗日戰(zhàn)爭時期D.解放戰(zhàn)爭時期
47.1930年,閩西蘇區(qū)掀起文化建設熱潮,有一首紅歌《你追我趕實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橫直疏密要適當,但愿今年多產谷,支援紅軍打勝仗。”這反映出()
A.蘇區(qū)的農業(yè)生產迅速恢復發(fā)展起來
B.蘇區(qū)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C.蘇區(qū)人民期盼結束內戰(zhàn)的美好愿望
D.土地革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和革命積極性
48.根據《兩只老虎》的旋律進行填詞的有多個不同版本,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這兩段歌詞出現的時代背景分別是()
A.國民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
C.北伐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
D.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
49.毛澤東說:“我劉鄧、陳粟、陳謝三路野戰(zhàn)大軍……縱橫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殲滅大量敵人……迫使蔣軍處于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的戰(zhàn)略作用?!鄙鲜鲕娛滦袆樱ǎ?/p>
A.扭轉了解放戰(zhàn)爭的態(tài)勢
B.消滅了國民黨主力軍
C.揭開了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序幕
D.解放了全國大范圍地區(qū)
50.某電視臺曾經采訪了山東省農民唐和恩老人,在他使用過的一節(jié)竹棍上,刻著他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支援前線的路線:萊東—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等。這一路線包含了山東、江蘇和安徽三省的有關城鎮(zhèn)和村莊。從以上路線可知,唐和恩老人參加的是()
A.平津戰(zhàn)役B.淮海戰(zhàn)役
C.遼沈戰(zhàn)役D.渡江戰(zhàn)役
51.1949年3月,毛澤東說,隨著戰(zhàn)斗逐步減少,工作隊的作用就增加了……現在準備隨軍南下的五萬三千個干部……是很不夠用的,我們必須準備把二百一十萬野戰(zhàn)軍全部地化為工作隊。這是因為()
A.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基本勝利
B.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tǒng)治結束
C.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D.新中國的成立具備了組織基礎
52.下表反映的是1931年以后中共中央駐地的變遷,對此變遷過程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時間1931年11月1935年11月1936年6月1937年1月1947年5月1949年3月
駐地江西瑞金陜北瓦窯堡陜西保安陜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平
A.見證了國共兩黨對峙—合作—對峙的歷程
B.逐步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領導地位
C.反映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勝利
D.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三次重大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53.1938年初,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下列表述正確的是,它
()
A.是八路軍正面戰(zhàn)場的戰(zhàn)區(qū)之一
B.壯大了新四軍的力量
C.是抗戰(zhàn)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敵后戰(zhàn)場的組成部分
54.在中國近代,國民黨和共產黨是政治舞臺上的兩個重要角色,兩黨關系的演變呈現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發(fā)展歷程,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國民革命歌》
材料二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
——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直到現在國民黨還是一個大政黨,擁有龐大的軍隊,這個軍隊在抗戰(zhàn)頭兩年打仗打得比較好,現在總算也還在打日本……
——《毛澤東文集·同赫爾利的談話》
(1)根據材料一,指出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帶來了什么嚴重的后果?
(2)材料二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從國共合作與對抗的史實中,你能得到什么認識?
55.中國共產黨在近代革命中,不斷走向成熟,展現出非凡的洞察力和領導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毛澤東指出,經過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經濟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強大的敵人,弱小的紅軍,土地革命——這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四個主要的特點。這些特點,規(guī)定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指導路線及其許多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原則。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zhàn)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材料二隨著國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確提出“中國革命已經進入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從理論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yè)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保證停止沒收地主的土地,決定以減租減息作為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借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民抗日的與生產的積極性”“減租減息之后又實行交租交息,借以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并進一步提出了“獎勵富農生產和聯合富農”的原則。
——摘編自王檜林《中國現代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相反的道路”是一條怎樣的道路。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選擇這樣一條道路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實行的土地政策與土地革命時期相比有何變化,并分析中國共產黨此次土地政策調整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1.B2.C3.C4.A5.C6.D7.D8.D9.C10.C11.B12.B
13.D14.B15.C16.A17.B18.A19.D20.D21.B22.C23.C
24.D25.D26.D27.A28.C29.B30.B31.B32.C33.A34.B
35.D36.C37.C38.C39.C40.D41.A42.B43.A44.B45.B
46.A47.D48.A49.A50.B51.A52.D53.D
54.(1)目的: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和統(tǒng)一中國。
后果:導致國共十年對峙,日本趁機擴大侵華規(guī)模,民族危機加深。
(2)事件:盧溝橋事變。
根本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現全民族抗戰(zhàn)。
(3)國共兩黨合則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分則給中華民族帶來戰(zhàn)爭和災難(或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或國共兩黨合則國興,分則民族和人民不幸);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共兩黨應以民族利益為重,爭取實現合作,為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55.(1)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原因:中國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敵強我弱的斗爭形勢;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無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
(2)變化:由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調整為繼續(x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廢除封建地主剝削調整為減輕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主要原因:隨著日本侵華不斷加劇,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由對峙轉向再次合作;為了團結包括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在內的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現全民族抗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