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云,張其德,韓樹堂,李楊,李文杰
食道憩室是指食管的局部囊樣膨出,屬于一種少見的食管良性疾病,從放射學和內(nèi)鏡研究看,其發(fā)病率大約為3%[1-2]。食管憩室根據(jù)其在食管中的位置可分為三大類:咽食管憩室(亦稱Zenker憩室)、中段食管憩室及下段食管憩室(亦稱膈上憩室)。多數(shù)文獻報道顯示Zenker是最常見的食管憩室類型。國內(nèi)亦有文獻報道,食管中段憩室最多見[3]。目前報道可運用內(nèi)鏡下憩室脊肌切開術(diverticular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D-POEM)治療食管憩室[4]。臨床報告其成功率約為56%~100%,不良反應的平均發(fā)生率約為15%。據(jù)報道中位臨床復發(fā)率為10.5%[1,5-10]。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8例食管憩室患者的臨床和內(nèi)鏡治療資料,旨在總結(jié)其療效,從而為食管憩室的內(nèi)鏡治療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納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8例D-POEM治療的食管憩室患者為對象,對其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44~71歲,平均年齡(59.13±8.89)歲。本研究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術前行胃鏡、上消化道鋇餐明確診斷為食管憩室者;有典型癥狀,包括吞咽困難、反流、咽喉或胸骨后異物感等;因食管憩室接受D-POEM治療者; 患者知情同意該研究。
排除標準:不愿意接受電話隨訪者或隨訪失聯(lián)者;有其他食管動力障礙疾病如賁門失弛緩癥者;有上消化道腫瘤或上消化道手術史者。
最終有8例患者納入研究。6例患者食管憩室的位置位于食管中段,占75%;其余2例位于食管入口處(Zenker憩室),占25%。這8例患者的食道憩室直徑平均為(28.0±4.6)mm。接受D-POEM治療的患者主要癥狀是吞咽困難,占75%(6/8),其次是反流,占37.5%(3/8)。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既往史、憩室位置、憩室大小、術前和術后癥狀及評分(采用Eckardt 評分系統(tǒng))。評分內(nèi)容包括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反流、體質(zhì)量減輕等四個方面,評分標準詳見表1,并記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
表1 Eckardt 評分系統(tǒng)
所有患者術前1周停用抗凝藥及抗血小板藥物,并于術前抽血查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所有患者均經(jīng)氣管插管在全身麻醉下于左側(cè)臥位接受手術治療。術前半小時預防性靜脈注射第2代頭孢菌素。使用GIF-260J治療內(nèi)鏡(日本Olympus公司生產(chǎn)),內(nèi)鏡前端行ND201-11802透明帽安置。內(nèi)窺鏡檢查整個食道后,使用無菌的0.9%鹽水徹底清潔食道內(nèi)腔和憩室。POEM術的操作步驟包括:食管黏膜的縱行切開、黏膜下分離并形成隧道、Dual刀切開食管固有肌層、鈦夾關閉黏膜隧道開口[11]。內(nèi)鏡進入憩室近端1~2 cm處行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加美蘭混合溶液(500 mL生理鹽水+2.5 mL美蘭)后,Dual刀切開1 cm的切口用作隧道入口,分離黏膜下層,建立黏膜下隧道,借助透明蓋幫助分離黏膜下層。經(jīng)過反復注射、分離,直到抵達憩室間隔。完全暴露憩室室間脊后,利用Dual刀切開肌層直至憩室底部,然后檢查食道黏膜是否有穿孔或撕裂,最后使用和諧夾閉合切口[12](圖1)。術后可見食管管腔擴大,憩室室間脊消失?;颊咝g后常規(guī)禁食48~72 h,然后開放飲食,由流質(zhì)飲食、半流質(zhì)飲食1~2周后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患者術后2~4周內(nèi)即開始接受臨床隨訪,以評估臨床反應和術后遲發(fā)并發(fā)癥。后每隔1~2個月電話隨訪進行癥狀評分隨訪。術后3月復查胃鏡了解憩室情況。如果有癥狀明顯復發(fā),則隨時復查胃鏡。
圖1 食管中段憩室患者的D-POEM手術過程 A:裝有4 mm透明帽的內(nèi)鏡下觀察下的食管中段憩室;B:憩室內(nèi)及周邊行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及美蘭混合溶液;C:使用Dual刀切開一個1.5 cm的黏膜切口;D:創(chuàng)建了黏膜下隧道,然后將其延伸至憩室的末端;E:使用Dual刀進行脊肌切開;F:使用鈦夾完全閉合黏膜切口
8例患者均順利實施D-POEM手術,手術均成功實施了脊肌切開,手術時間為(27.5±9.63)min,術中有少量出血,均予熱活檢鉗燒灼止血成功,手術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生穿孔或大出血等并發(fā)癥。平均住院時間(4.75±0.71)d。住院及隨訪期間,患者均未發(fā)生穿孔、出血或其他嚴重并發(fā)癥。
患者術后隨訪時間為92~155 d,平均隨訪時間為(111.1±22.3)d?;颊叩耐萄世щy和反流癥狀均得到明顯的緩解。吞咽困難評分從3(1.5, 3.0)分降到了 0(0, 1)分(Z=-2.271,P=0.023),評分總分從 4.5(3.75, 6.50)分降至 0(0, 2)分(Z=-2.539,P=0.011),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迄今為止,內(nèi)鏡微創(chuàng)技術用于治療食管憩室報告的病例數(shù)有限[13-20]。我們運用的D-POEM技術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建立黏膜下隧道,能有條不紊地暴露環(huán)咽肌或憩室脊肌,以便在內(nèi)窺鏡直視下進行完整的脊肌切開術,避免發(fā)生因視野不清引起的嚴重并發(fā)癥,如穿孔、感染和縱膈炎等[21-23]。而且與傳統(tǒng)的ESD方法相比,能擴大切開范圍甚至到達食管正常肌層,這能有效減少復發(fā)率。較高的復發(fā)率主要歸因于不完全的隔膜切除術,因為傳統(tǒng)的內(nèi)鏡方法不可能準確地描繪出隔膜的底部[10]。
表2 8例D-POME患者的一般情況及術前術后Eckardt 評分
我們中心較早地開展了該項技術用于食管憩室患者。我們的研究顯示,D-POEM技術能有效治療有癥狀的食管憩室,且D-POEM技術是安全可行的,即使是在已有合并癥的老年患者中,短期預后良好。我們的內(nèi)鏡技術成功率為100%(8/8),在所有進行D-POEM的患者中均獲得了成功。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曾報道一組11例食管憩室患者實施D-POEM手術的情況,成功率達90.9% (10/11),吞咽困難評分從2.7降至0.1(P<0.001)[24]。
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食管憩室的癥狀評分系統(tǒng),我們借用了賁門失弛緩癥的Eckardt 評分系統(tǒng)來評估患者手術前后的癥狀[25]。通過對患者3~5個月的隨訪發(fā)現(xiàn),D-POEM手術的短期療效顯著,患者的癥狀評分明顯下降,自覺吞咽困難、反流、胸骨后疼痛等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內(nèi)鏡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的室間脊明顯消失。
但是,該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這是一項回顧性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包括隨訪時間不固定,沒有多中心的標準化的算法。而且,我們樣本量較少,部位局限在食管上部和中段,缺少隔上的病例,因此,對該手術方式的并發(fā)癥評估也不夠全面。最后,我們的隨訪時間較短,尚無法推斷術后長時間是否會出現(xiàn)癥狀復發(fā)。
綜上所述,D-POEM是一項新的治療食管憩室的內(nèi)鏡技術,我們的研究初步證實其是有效且安全的,其遠期療效還有待多中心大規(guī)模樣本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