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目的:比較腹腔鏡輔助經(jīng)陰道大子宮切除術(LVTH)以及改良式全腹腔鏡下大子宮切除術(MTH)的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收的80例由于子宮肌瘤致子宮增大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采取LVTH治療,觀察組采取MTH治療。結果:觀察組的癥狀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子宮肌瘤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手術后3個月,觀察組上述指標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結論:改良式全腹腔鏡下大子宮切除術具有較佳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腹腔鏡輔助;改良式手術;經(jīng)陰道大子宮切除術
子宮肌瘤主要是因為機體的子宮內平滑肌細胞出現(xiàn)異常的增生而導致,很多的子宮肌瘤患者隨著肌瘤的逐漸生長,才會出現(xiàn)下腹部包塊、月經(jīng)量多、貧血和排尿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因而,很容易被子宮肌瘤患者忽視,直到出現(xiàn)巨大子宮肌瘤[1]。臨床上常用大子宮切除術來治療因為患有大肌瘤以及多發(fā)性子宮肌瘤而引起的大子宮疾病。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收的80例由于子宮肌瘤致子宮增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年齡20歲~54歲,平均年齡(36.17±2.35)歲,病程1年~8年,平均病程(3.07±0.65)年。對照組40例,年齡21歲~54歲,平均年齡(36.15±2.29)歲,病程1年~8年,平均病程(3.29±0.73)年。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患者的宮底位置,在臍孔上作一個3cm~5cm的切口為第一穿刺孔,置入鏡后,患者取頭低腳高30°的位置。在探查后,作穿刺孔,處理附件韌帶以及圓韌帶后,放置一個舉宮杯,保證操作桿位于患者的子宮底部,上舉而且極力將子宮偏向一側,保持張力,使操作空間得到充分的暴露,充分游離患者的子宮后,將陰道穹窿切開,由于子宮巨大,經(jīng)患者的陰道采取“削蘋果”式把子宮剪成條狀并且取出。
觀察組:在臍部位置左旁開10cm、右麥氏點和左髂前上棘內側4cm分別作一個直徑為0.5cm的穿刺孔;經(jīng)患者的陰道放入一個舉宮杯;將雙側的圓韌帶切斷,處理卵巢固有韌帶和雙側的輸卵管;將子宮肌瘤患者的闊韌帶前后葉打開到膀胱返折腹膜,將子宮旁組織鈍性分離到子宮峽部,再將子宮動靜脈分離出,然后縫扎子宮血管;切斷主韌帶和骶韌帶;順著舉宮杯口環(huán)形切開穹窿,將子宮游離;從患者的陰道中將子宮取出。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近期療效:癥狀緩解率、治療后滿意率和子宮肌瘤復發(fā)率。采取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評估兩組的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4個維度。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情況:盆腔粘連、切口感染、腸梗阻、切口疼痛和性功能障礙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癥狀緩解率、治療后滿意率和子宮肌瘤復發(fā)率對比
觀察組的癥狀緩解率、滿意率均比對照組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而子宮肌瘤復發(fā)率卻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手術后3個月,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增加,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子宮肌瘤普遍是利用手術或者藥物療法,其中,藥物療法的激勵是抑制肌瘤的生產(chǎn),減輕子宮肌瘤癥狀[2]。但是對于肌瘤較大、肌瘤生長速度過快和出現(xiàn)壓迫癥狀的子宮肌瘤患者,采取肌瘤切除術非常有必要。近年來,在腹腔鏡的輔助下醫(yī)生可以更加清楚的看清腫瘤的位置等,對于比較隱蔽的肌瘤或者較小的肌瘤有較大的應用價值[3]。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癥狀緩解率、滿意率均比對照組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而子宮肌瘤復發(fā)率卻比對照組更低;手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增加很多;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
綜上所述,改良式全腹腔鏡下大子宮切除術具有較佳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曉武,夏恩蘭,黃睿,等.宮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保留假包膜與否對子宮創(chuàng)面愈合的影響[J].國際婦產(chǎn)科學雜志,2018,45(1):89-93.
[2] 戴凱玲,李瑞岐,方庭楓,等.不影響宮腔形態(tài)的肌壁間子宮肌瘤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結局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7,38(15):2308-2311.
[3] 劉自杰.經(jīng)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