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臻
小學生的閱讀,是人生閱讀學習的起始階段,是“一張白紙畫最新最美圖畫”的良機。無論是語言形式還是思想內(nèi)容,都須循序漸進,才有利于掌握系統(tǒng)知識。小學生的閱讀,并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讀物的思想內(nèi)容,吸取知識、體味情感、欣賞語言等。更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掌握閱讀方法。但由于學生年齡小,欠缺生活經(jīng)驗,更不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所以,小學生的閱讀需要精心,具體地培養(yǎng)和指導。
1.學會精讀,邊讀邊思考。閱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涵養(yǎng)學生的心靈。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略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采,精讀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
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弄清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進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讀懂內(nèi)容,理清思路,通讀全文。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難,深入思考,解惑釋疑。同時對文章的重點段落和美詞佳句仔細揣摩,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寫作技巧,汲取文章的精華,進一步對全文加深理解。從而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lián)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的境界。
2.“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會寫讀書筆記。學生的閱讀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真正做到讀懂。若要理解體會出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只憑故事內(nèi)容是不會捕捉到的,而是要透過語言文字,進行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要多讀,反復讀,直至消化。尤其對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zhì)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需要靜心細讀,體會立意構(gòu)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像人吃東西那樣,經(jīng)過細嚼慢咽,才能把書中的精華變?yōu)樽约旱闹R營養(yǎng)。有的好文章要反復地讀幾遍,甚至熟讀成誦。以便在以后的寫作中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寫。
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在指導閱讀時要求學生做到“不懂筆墨不讀書”,閱讀時既要做好圈點,又要做好讀書筆記,增強讀書的效果。
(1)圈點勾畫。即用相關的符號在文本記錄下自己閱讀時的見解、感受,或愛,或憎,或疑,或思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梢云吩u遣詞造句的精妙,寫出自己的理解、體會和感想,可以談談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或由此引發(fā)的聯(lián)想,還可以指出原文的紕漏等。
(3)做卡片。為了便于記憶和積累,鼓勵學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背誦。
(4)摘抄原文。閱讀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摘抄,以加強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5)提綱式摘錄。要求學生寫出所讀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的能力。
(6)寫讀后感。閱讀時引導學生抒發(fā)讀書感受,評價文中的人物、事件、語言等,并記錄下來,久而久之,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已達到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能及時抒發(fā)自己感情的能力。
(7)進行再創(chuàng)作。包括續(xù)寫、擴寫、縮寫、改寫等形式。改寫又包括改人稱、改寫法、改體裁等。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語文教學中的古訓,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開展讀書活動所遵循的原則。